(共54张PPT)
鲁 迅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中学 陈小玲原作 陈远超修改 2011-10-23
故乡
知识复习
一、复 习 旧 知 识
1、什么是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环境、情节
(1)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来自于作者的虚构,这种虚构又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
塑造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以及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2)小说的故事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几多凄婉的心声。与文人骚客不同的是,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新课导入
1.了解时代背景,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3.探究人物变化的根源,初步把握小说的主题。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
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为救国救民,
一生“三易其志”,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他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走近作者
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故乡》。
背景介绍
阴晦 胯下 祭祀 五行缺土
鹁鸪 獾猪 惘然 潺潺
恣睢 颧骨 髀 愕然
嗤笑 瑟索 吓 寒噤
黛 瓦楞 猹 秕谷 毡帽
huì
kuà
sì
xíng
bógū
huān
wǎng
chán
zìsuī
quán
bì
è
chī
sè
hè
jìn
dài
léng
chá
bǐ
zhān
字音字意
阴晦:阴沉昏暗。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
无端:无缘无故。
愕然:吃惊的样子。
嗤笑:讥笑。
惘然:心里好象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 奔波。同“辗转”。
恣睢:放纵、放任。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瑟索: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即“瑟缩”。
1、本文的人物还有哪些?哪些人物是主要人物?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变化及事件的发展,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分别找出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
初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还有:“我”、宏儿、水生;主要人物是:闰土、杨二嫂。
文章结构
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我”回故乡。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开端)
(发展、高潮)
(结局)
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自然段为我们交代了什么内容?
找出关键的词语。
2、把这一部分中关于描写故乡景物和
“我”的心情的句子划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3、“我”回故乡的目的是什么?
快速阅读第一部分
景象 作用
天气:
阴晦
冷风:
呜呜的响
天:
苍黄
荒村:
萧瑟
衰败荒凉的农村
景象,衬托“我”
悲凉的心情
回乡目的:
卖屋、搬家、别他而来
环境描写作用
①渲染营造氛围
②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
④暗示社会环境(交代活动场所)
⑤深化作品主题
研读第二部分(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1、比环境;2、比人物;3、比心情。)
对比学习的作用:根据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对比分析课文,能够让我们抓住小说的情节线索,有利于我们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剖析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阅读要求:
1、比环境(20年前,20年后的故乡各是怎样的?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比人物(20年前的闰土、杨二嫂跟20年后的闰土、杨二嫂各是怎样的?)
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
美好(好得多)
萧索的荒村
示例:
从15段“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闰土在他人面前很害羞,在我面前却十分热情大方。
从文中18段雪地捕鸟的描述中,我觉得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聪明、天真、富有童趣的人。
人物分析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闰土是一个勇敢、活泼的,
淳朴、善良的人。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五色的贝壳
跳鱼儿
西瓜地里的猹
闰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20年前,闰土是一个天真、朴实、活泼、聪明、见多识广,富有鲜活生命力的少年。
小结: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凄苦、苍老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木呐、麻木。
迷信、麻木。
闰土是一个苍老、凄苦、木呐、迷信、失去鲜活生命力的“老人”。
外貌
思考:请依据课文归纳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外貌形象。
(少年闰土-12、15段)
(中年闰土-55段)
脸/眼:
颈:
手:
衣着:
紫色的圆脸
项带银圈
手捏钢叉
红活圆实的手(55段)
头戴一顶小毡帽
灰黄,很深的皱纹,眼肿得通红
(没有银圈了)
手提纸包和烟管
粗笨开裂,像松树皮
头上一顶破毡帽,极薄的棉衣
健康、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凄凉
(对比)
形象:
语言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滔滔不绝
吞吞吐吐
都是乡间趣事
客气话,生活的痛苦
↓
↓
热情开朗
见多识广
客气迟钝
生活辛苦
哥弟相称,“迅哥儿”
讲捕鸟、捡贝壳、看管西瓜等许多新鲜希奇的事
态度恭敬叫“老爷!”
“水生,给老爷磕头。”
“老太太。”
“非常难……”
动作(行动)
② 15段:怕羞 便和我说话 熟识了
② 59段: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态度终于恭敬起来
①12段:手捏一柄钢叉……用力刺去
③ 68段:迟疑……就了坐……递过纸包
③ 30段: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
④72段:只是摇头 沉默……默默地吸烟
④ 30段:带给我一包贝壳和……鸟毛
① 55段:浑身瑟缩着,手提着一个纸包……
纯真善良
淳朴善良
天真活泼
勇敢机灵
因循守旧
麻木迟钝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生活艰辛
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是岁月流逝的痕迹?)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使其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
多子多福的封建意识
天灾
人祸(帝、封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
小结:
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1.“我”对闰土的感受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思念 兴奋 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寒噤 可悲
2.“我”为什么会觉得可悲?
1、童年的好友称自己“老爷”,彼此间产生的厚重的隔阂;2、闰土对自己的悲惨处境麻木不仁,同时也无法改变,只能求助于神灵;3、为辛亥革命后以闰土为代表的无助的农民感到可悲。
闰土:
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的挣扎着的中国光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作者对其态度:
塑造其目的:
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人物分析
眼前的杨二嫂
杨二嫂的变化
年轻漂亮端庄文静
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圆规
语言(技巧)
“我”
杨二嫂
愕然了
“我还抱过你呢”
记得了
“你阔了”
并没有阔
“三房姨太太……八抬大轿”“俞有钱俞不肯放松”
亲近
吹捧
讽刺
小市民
尖酸刻薄、庸俗泼辣的圆规
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杨二嫂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思考:你认为作者对杨二嫂的态度是怎样的?
既批评又同情
想一想:小说塑造主要人物“闰土”和次要人物“杨二嫂”有何作用?
闰土代表辛亥革命以后破产的农民阶级,杨二嫂则代表了辛亥革命后濒临破产的城市工商业者,作者写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旨在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改变社会现实的使命,反而加重的人民的苦难,所以作者很失望但在失望之中强烈的希望实现社会变革。于是就有了小说最后……
豆腐西施
小 英雄
情同手足
神异图画
圆 规
木偶人
厚 障 壁
萧索荒村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对比及作用
细读第三部分,思考:
1、怎样理解“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这句话?
2、怎样理解“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这句话?
比喻。指当时社会造成的人们之间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我”相信故乡会好的,但总觉得美好的未来很渺茫,以至于眼前曾有的影象模糊起来了。
3、“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如去掉“竟”,句子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4、文中点出哪三种旧的 生活态度?新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竟”字表现“我”对与闰土的隔膜之深,感到惊愕。如去掉“竟”字,表现不出“惊愕”的意思,同时也削弱了文章谴责旧社会的意义。
新的生活是不同于以上三种的安宁、幸福、和平的生活。
“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我”: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闰土: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别人,如杨二嫂:因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刻、泼悍和势利。“新”生活是消除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与人之间隔膜的生活,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文中又一次提到“眼前展开一片……金黄的圆月,其作用是什么?
6、希望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
7、通过对全文的分析,用一句话概括出“我”是怎样一个形象
形象地突出“我”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不断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小说中“我”是怎样的形象?小说塑造“我”这个形象有何作用?
“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在文中起到线索人物的作用;同时“我”同情劳动人民、渴望普天下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表达了“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
1.是不是鲁迅?
不是。本文是小说(虚构)。散文(真实)
2.“我”小时候是什么人?
地主家的小少爷。
3.长大后是什么人?
知识分子
小说中的“我”
1.“我”对故乡萧条、衰败、冷漠,感到
(悲哀、失望)
2.对闰土那样的劳苦农民,感到
(深切同情和爱)
3.对未来,——读86-88段
有美好的憧憬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体会文中的“我”
本文语言妙用修辞,生动传神,意蕴深刻,请按要求品析。
1.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体形之瘦,突出了其尖酸的个性特征。
品味语言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1)“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为什么?
(2)闰土的那一声“老爷”为什么会使“我”打了一个寒噤?
(3)“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不矛盾。欢喜是因见到儿时的伙伴“迅哥儿”而感到高兴;凄凉是因想到自己贫穷,处境艰难,与“迅哥儿”不属于同一等级,不能再称兄道弟,所以感到悲伤。
(1)“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为什么?
(2)闰土的那一声“老爷”为什么会使“我”打了一个寒噤?
闰土的一声“老爷”,表明了闰土深受封建意识的毒害,心灵世界已变得麻木,这使“我”打了一个寒噤。
“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在于这样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机械的顺民。“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3)“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是本文的独到特色。你认为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
写作特色
对
比
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
(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我和闰土的关系。
(封建等级的鸿沟)
杨二嫂前后生活。
(黑暗社会已病入膏肓)
故乡情景。
(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水生的关系。
(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闰土和杨二嫂:对闰土的崇敬与同情
写作特色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