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寓 言 四 则
七年级 语文
一、导入
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四则寓言的寓意。
2.利用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文学常识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语言简洁精辟。具有劝喻性和讽谏性。
从思想内容上看,寓言总是包含着某个特定的道理,往往对某一种社会现象或某一类人物进行批判,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风格、形式上来看,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集中,围绕着要说明的事理展开。所讲的故事往往有恰当的夸张、变形,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寓言的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是统一的。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精辟简练,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问题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雕像者的三次回答,有何不同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雕像者三次回答。第一次用确数,“一个银元。”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还要贵一点儿。”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文不值,“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三次回答,构成鲜明的对比。赫耳墨斯本以为雕像者对他会更尊重些,不料雕像者竟然把他算作添头,白送。两层铺垫,一个对比,揭示了文章的寓意。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问题二:《蚊子和狮子》中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蚊子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短处看得很清楚,相信自己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所以战胜了狮子。而后蚊子得意忘形、目空一切,所以成了蜘蛛的俘虏。
寓意归纳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战胜了强大的狮子却最终又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穿,挖掘、开凿。《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 一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穿井得一人》译文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问题:结合现实,谈谈你从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本文节选自《列子 天瑞》(《列子集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杞,周朝诸侯国。《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
《杞人忧天》译文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杞人忧天》译文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问题: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后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意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但理解为“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
比照梳理 归纳积累
解释词语
1.有闻而传之者…… 闻:知道,听说。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道:讲述。闻,使听到。
3.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亡:没有。
4.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受伤,受害。
5.奈何忧其坏 奈何:怎么,为何。
三、反馈与评价
反馈与评价
阅读寓言《狮子和公牛》,回答问题。
狮子打算杀死一头大公牛,决定施展诡计。狮子邀请公牛说:“我杀死了一只绵羊,如果你愿意,朋友,今天我们一块儿会餐。”狮子想趁公牛躺着的时候把他吃掉。公牛到了狮子那儿,看见瓦锅很多,铁叉很大,却不见什么地方有绵羊,就走开了。狮子责问公牛为什么走开,公牛说:“狮子,我不是无缘无故走开的,我已经看出你准备的一切不像是要吃羊,而是要吃牛。”
(选自《伊索寓言》)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
反馈与评价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一句合适的话,不超过12个字。
2.这则寓言虽然短小,但作者运用了 等描写方法,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3.联系现实生活,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坏人的伎俩瞒不过聪明人。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面对诱惑,我们要力戒贪欲,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识破“温柔的陷阱”。
反馈与评价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改动后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反馈与评价
《蚊子和狮子》改动后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反馈与评价
问题:阅读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样改动后,寓意有没有变化 为什么
四、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阅读《塞翁失马》,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
五、结束语
结束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四则寓言的寓意。
2.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了解本课四则寓言的寓意。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 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四则》,看看这几篇寓言各讲了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四则寓言的寓意。
2.利用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三、文学常识
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语言简洁精辟。劝喻性 讽谏性
德国文学批评家莱辛曾指出,人们对于寓言中包含的教训,本来是抽象地认识到的,寓言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让人们能够形象地把握它,从而对于类似的事情和现象便能够认识得更清楚,这就是寓言的寓意。从思想内容上看,寓言总是包含着某个特定的道理,往往对某一种社会现象或某一类人物进行批判,有很强的针对性。从风格、形式上来看,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集中,围绕着要说明的事理展开。所讲的故事在往有恰当的夸张、变形,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寓言的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是统一的。
从本课的四则寓言来看,都是围绕着要说明的道理展开情节、刻画形象的。寓言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中简要地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没有多余的描写、却十分生动。例如赫耳墨斯“笑着问道”,蚊子“唱着凯歌飞走”,杞人“舍然大喜”,都如在目前,令人印象深刻。
四、品读文本,合作探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文学常识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如《狼和小羊》《猫和鸡》《两个锅》等,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精辟简练,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思考探究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雕像者的三次回答,有何不同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雕像者三次回答中。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文不值。三次回答,构成鲜明的对比。赫耳墨斯心想雕像者对他会更尊重些,不料雕像者竟然把他算作添头,白送。两层铺垫,一个对比,揭示了寓意。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
蚊子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短处看得很清楚,相信自己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所以战胜了狮子。而后蚊子得意忘形、目空一切,所以成了蜘蛛的俘虏。
寓意归纳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蚊子和狮子》这篇寓言的艺术风格跟上一篇不同,尽管也有讽刺的意味,但重在引起人们深思。蚊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虫子,却敢于向狮子挑战。它的挑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看出对方的力量在于“用爪子抓,牙齿咬”,但它会飞,能避开;对方“鼻子周围没有毛”,这是它最合适的攻击点,又是自身最安全的地方。这正是以我之所长,攻敌之所短,结果自然是蚊子战胜了狮子,但结尾是颇有讽刺性的:战胜了强大敌人的蚊子“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的途中,竟然撞在蜘蛛网上,哀叹自己将被吃掉。这厄运的到来是意外事件吗 值得人们深思。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 、爱慕虚荣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战胜了强大的狮子却最终又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
《穿井得一人》
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穿,挖掘、开凿。《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 一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朗读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间,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并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思考探究
结合现实,谈谈你从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穿井得一人》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丁家打了一口并,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一这是事情的真相,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变成了“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 其实原因很多: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这是其一;“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这是其二;“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这是其三。事实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谣传也是这样产生的,这个古老的故事对于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杞人忧天》
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列子 天瑞》(《列子集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杞,周朝诸侯国。《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朗读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思考探究: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后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意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但理解为“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如李白《梁父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和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
五、比照梳理 归纳积累
积累文言词语
1.有闻而传之者…… 闻:知道,听说。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道:讲述。
3.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亡:没有。
4.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受伤,受害。
5.奈何忧其坏 奈何:怎么,为何。
六、反馈与评价
(一)阅读下面的寓言,回答问题。
《狮子和公牛》
狮子打算杀死一头大公牛,决定施展诡计。狮子邀请公牛说:“我杀死了一只绵羊,如果你愿意,朋友,今天我们一块儿会餐。”狮子想趁公牛躺着的时候把他吃掉。公牛到了狮子那儿,看见瓦锅很多,铁叉很大,却不见什么地方有绵羊,就走开了。狮子责问公牛为什么走开,公牛说:“狮子,我不是无缘无故走开的,我已经看出你准备的一切不像是要吃羊,而是要吃牛。”
这个故事是说, 。(选自《伊索寓言》)
1.在横线上填上一句合适的话,不超过12个字。
2.这则寓言虽然短小,但作者运用了 等描写方法,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3.联系现实生活,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
1.示例:坏人的伎俩瞒不过聪明人。
2.答案: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3.答案:现实生活中,轻易上当受骗的例子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对天上掉下的“馅饼”要保持警惕;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要力戒贪欲,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识破“温柔的陷阱”。
(二)拓展探究 思维训练
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 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比照,我们了解到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 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 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其实,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七、课后作业
阅读《塞翁失马》,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