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8 11:1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穷(达到极点)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穷则思变,是中国的历史传统
变法和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王安石变法
清末新政
张居正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民国的改革
中国历史上部分重要改革
春秋
战国

魏晋
南北朝






1912年
1978年

戊戌变法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
1840年
1949年
古代
近代
现代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战国
魏晋南北朝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问题1:这些改革在什么情境下发生?怎么改的?成效如何?
北宋的改革
张居正改革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列国变法示意图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
人口土地变为稀缺资源
兼并战争
各国变法
决定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社会转型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化
调整生产关系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为统一奠定基础。
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
政治:建立县制;实行什伍连坐;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秦国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影响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西晋未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胡床 椅子 方凳
民族交融趋势
注:图画出自摹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
民族交融的趋势
背景
主要内容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三长制
俸禄制
均田制
仿汉制
邻 长 里 长 党 长
5家 25家 125家
直属于州郡的 基层管理机构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宋时期的变法与改革
庆历新政
加强
中央集权
王安石变法
宋初
北宋中期
藩镇割据
导致分裂
政治腐败
财政困难
起义不断
边防压力
问题
对策
问题
对策
(王安石)至议变法……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传》
范仲淹(989-105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3.北宋时期的变法与改革
3.北宋时期的变法与改革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宋初
北宋中期
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起义不断
边防压力
内容
改革
官僚机构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4.明朝张居正改革
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
——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1574)
政治腐败
府库空虚
土地兼并严重
农民反抗
整肃吏治
裁减开支
清丈土地
改革税制
(实行一条鞭法)
背景
主要内容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问题2:从背景和措施看,中国古代改革有何共性?
改革 背景 措施
商鞅变法 社会转型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民;
建立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融 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后期: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北宋时期的改革 统治危机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
张居正改革 统治危机 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改革是对国家制度的变革、修补或完善。
问题3:从改革的成效和结局看,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改革 成效 结局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基 成效显著,但商鞅被车裂而死
孝文帝改革 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利于民族交融, 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基 成效显著,但遭到鲜卑贵族反对
王安石变法 初期有成效,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遭遇阻力而失败,王安石被罢职
张居正改革 短暂缓解统治危机 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多数被废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改革过程往往曲折艰辛!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问题1:中国近代改革面临哪些社会变局?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不同阶级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进行改革探索
人民解放
人民共同富裕
民族独立
国家繁荣富强
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封建主义与
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
问题2: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针对社会变局如何进改革?
(一)晚清政府进行的改革
(二)民国时期的系列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晚清政府进行的改革
法者, 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 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梁启超
康有为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一)晚清政府进行的改革
改革 背景 目的 内容
戊戌变法 1898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多领域变革,提倡新学,兴民权
救亡图存
(一)晚清政府进行的改革
——《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一)晚清政府进行的改革
改革 背景 目的 内容
戊戌变法 1898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清末新政 1901-1911 民族危机 革命浪潮
多领域变革,提倡新学,兴民权
改革教育、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救亡图存
挽危自救
(二)民国建立后的系列改革
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诞生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
背景
改革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
民国二十四年
(1935)流通的银元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问题3: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
1.特点:
近代改革的主题是救亡图存;
不同阶级提供了不同的方案;
2.局限性(失败的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进行,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多以失败告终,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问题3: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
改革 意义
戊戌变法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清末新政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改革 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3.意义: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问题3: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
清末厂矿发展趋势
福新面粉厂发货单
清末,北京城第一条有轨电车:从马家堡至永定门(1899年)
1916年培华女子中学学生合影
近代改革之下的社会图景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978年以来
1949-1956年
1956-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主义
革命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及 全面深化改革
主线:新中国的改革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同时也是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探索的历史。
(一)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50年—1952年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1.共和国成立,扫清障碍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956年)
(一)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
一届人大召开,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1953年————————1956年
1954年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
(一)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问题1: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创造性的历史转变。
2.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进步。
3.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看到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致开幕词,号召“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78年以来
1949-1956年
1956-1978年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理论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科技文化成就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技术与人才基础
经济建设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特征
(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3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1978年以来
1949-1956年
1956-1978年
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8年12月18日)
1.改革开放的目标部署
问题2:中国是在什么背景下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
(三)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
(三)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1978
1992
2013
2017
2019
1.改革开放的目标部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改革开放的决策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载入党章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部署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三)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问题3:全面深化改革与之前改革开放有何不同?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也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不同:改革更加艰巨。
(三)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2.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
问题4:概括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特点?
对内改革
1988年,北京市民排队购买冬储大白菜
2018年,中国首届
“中国农民丰收节”
(1)成就巨大
(三)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对内改革
——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2.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
(三)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对外开放
从“引进来”
——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必修二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
(三)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共建“一带一路”
对外开放
到“走出去”
2.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
(三)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新中国70年·影像辞典》全面深化改革节选
2.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
(三)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2)从点到线——程度的深化
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从农村到城市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2.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
(三)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1978
1992
2013
2017
2019
(3)从线到面
——领域的全面化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全面深化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发展特点:从以经济领域为主到全方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
(三)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问题5: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40年的几点宝贵经验》,《经济日报》
(三)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978年以来
1949-1956年
1956-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主义
革命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及 全面深化改革
请同学们搜集各行各业杰出改革家的言论和事迹,进一步总结和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若干次改革是如何步步推进的?还有哪些方面的宝贵经验?在改革浪潮中,应如何处理好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课后
思考题】
王安石变法
清末新政
张居正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民国的改革
小结:中国历史上部分重要改革
春秋
战国

魏晋
南北朝






1912年
1978年

戊戌变法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
1840年
1949年
古代
近代
现代
改革的特点:必要性、艰巨性、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