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秋天的怀念》一文,字里行间蕴涵着深沉而炽烈的感情,因此,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设计特色,让学生在品读中被感动,被熏陶,最终获得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讲述秋天的故事,品味文中的母爱。
2.体悟秋天的情意,感受作者的思绪。
3.寄托秋天的怀念,获得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明白母亲和我怎样好好儿活。
【教法】学生研读为主,尝试探究学习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扣题探读
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破题存疑】
1.文题“秋天的怀念”在怀念谁?
2.为什么怀念?
3.又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呢
【背景链接】
史铁生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在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他的第六个年头,年仅四十九岁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了。后来,在他的许多的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可以说是他的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而成的。因为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所以这也就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这篇《秋天的怀念》便是他怀念母亲的文章。
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再读词组,想象组成的画面。
(围绕我、母亲、花展开叙述。抓住课文重点段落、词句,理解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母爱的世间真情。)
3.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叙述的故事。
三、重点择读,深情感悟
1、关于“看花”
①本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文章共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我”双腿瘫痪,性情暴躁。母亲提出带我去看花。“不,我不去!”
第二次:母亲再次央求。“什么时候?”
第三次:母亲病逝,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好好儿活。”
②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多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绽开得烂漫?
以景衬情,通过菊花的烂漫衬托作者对生活的热情;照应上文“母亲生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件事,借此怀念母亲。
总结:由拒绝看花到主动看花,“我”的生活态度由消沉变为积极。而使“我”发生巨大转变的,正是母亲。
2、关于“母爱”
母亲的感人形象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现出来的,画出你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小组交流,说说其动人之处。
【补充资料】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史铁生《我与地坛》
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句思考,史铁生为何说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身患绝症之苦
——隐忍坚强之苦
——切盼忧思之苦
总结:母亲活得这样苦,却时刻鼓励儿子相信生命、热爱生活。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尝试用以下句型说一说:
示例:母亲是慈爱的。她的慈爱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想方设法宽慰儿子,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母亲是 的。她的 体现在 。
透过菊花,母亲给儿子的究竟是什么?
正如史铁生在文章中所写到的: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3、关于“爱母”
①母亲的“苦”与“爱”,“我”最终理解了吗?细读文章语句,感受“我”对母爱的顿悟与反思。
(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活”的句子中朗读)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子欲养而亲不待”,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越是懂得“好好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
【补充资料】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②就是这怀念,一个又一个秋天过去了,从21岁开始坐在轮椅上到现在,从母亲去世
到现在,这份对母亲的怀念已经整整33年。这33年的怀念他对“好好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
——史铁生《病隙碎笔》
这33年的怀念里,也是和疾病搏斗的33年。这深深的怀念,让她懂得,好好活,不仅仅有坚韧的意志,而是把打击当作别开生面的游历,当作一种人生的另一种享受。他对好好活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要懂得满足。
四、入情入境,实情表达
①对于史铁生的“好好活”,我们是怜悯吗?感到他活得痛苦吗?那究竟是什么?
——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
②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讲述秋天的故事,品味文中的母爱时,还应该走出这份怀念,寄托秋天的怀念,获得人生的思考。那么,这思考究竟是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关于活着: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也有看不见的打击。身体的局限我们难以改变,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境——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
总结: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是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思考和体验的问题。
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再次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五、诉说心声,笔尖生情(二选一)
B类:联系生活,写出你对文中“母爱”“爱母”及“好好活”的思考,自选角度,200字左右。
A类: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完成一篇读书笔记,300字左右。
附板书:
看菊花
鼓励 (秋天) 思念
母亲 爱 我
<描写> <抒情>
【教学反思】
语文的魅力在于徜徉文字的世界,品味文字的芬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语文课堂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生从无声的文字中品悟有声有色、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应该先与文本“亲密接触”,感受文字的美。为此我必须确定一个教学目标,用一条授课线索贯穿课堂。
那就是好文章是“读”出来的。我只想让孩子们真正地、静静地品味语言。我将本文教学方式确定为“读”,以读带动教学过程,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制定出基本框架后,我期待可以如愿以偿,甚至设想和学生快乐分享、热烈讨论的场景,为此,在教学中,我遵循以下的教学思路:由导入引出有关“母爱”的话题——由“母爱”话题引出《秋天的怀念》——从《秋天的怀念》中来诠释“母爱”的内涵——由“母爱”的内涵引申对“好好活”意义的探询——由“好好活”的话题进一步走进史铁生更为精彩的人生。
或许刚迈入初中的孩子对文字的感受能力还不够,所以我希望的课堂上人人都参与,个个都发言的场面没有出现。但一些孩子的思考和发言还是让我很欣喜很欣慰!我希望这是一个美好的开端,引导学生更多更深地品味文字本身的魅力!有人说,一节好课是一生准备的,不仅准备内容,还有教师的积淀、教师的习惯等,这是临时准备不了的,我只能提醒自己:一节课、一辈子、一生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