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2. 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教学方法
A引导启发法 B讲授分析法C课堂讨论法
D学习小组探究法E学生自主学习及成果展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一同走进《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学法指导(齐读预习提示二)
【活动一】讲述种树之事
默读课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讲述了一个(重要人物 )为了(事件起因),用了(时间)年时间,在(地点),(事件经过),最终(事件结局)的故事。
明确: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了(35)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一直种树),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的故事
文意型默读——提取关键信息、梳理文意
【活动二】感受种树之变
默读第三次见面,学习圈点勾画
默读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语段,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
高原变化
牧羊人特征
行文思路(时间)
评价性语言
2.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奇迹”
跳读“我”第一次、第二次与老人见面的语段,从行文思路、高原变化、老人特征、评价老人四个方面圈点勾画。
3.三上高原,高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选一句,朗读,读出变化。
【活动三】走进种树之人
结合文本,完成下列两项活动。
【拍摄制作电影】
本文作者让乔诺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他的部分作品曾被搬上银幕。如果这篇小说要拍成动画电影,你是该电影的导演,你最想拍摄制作的是故事中的哪个镜头?并说说拍摄理由。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拟写片尾词】
请你给影片写一段片尾词(可适当引用文章评价性语句)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分析人物形象,让牧羊人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变得丰满起来)。
【活动四】领悟种树之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作者在文中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觉得老人是靠什么创造奇迹的?在创造奇迹的过程中,他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明确:只有懂得取舍,才有奇迹;只有忍受孤独,才有奇迹;只有自信,才有奇迹;只有严谨,才有奇迹;只有内心纯净,才有奇迹;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只有坚韧,才有奇迹;只有乐观,才有奇迹;只有热爱,才有奇迹……
链接写作背景,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你认为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呢?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虚构这个人物呢?
拓展延伸:《愚公移山》的故事
(引导学生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牧羊人植树这一行为的意义——小人物的小力量和大勇气,大情怀。牧羊人用他的小力量与大勇气改造了自然,创造了生命,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也实现了自己平凡人生的价值。而其实我们都可以是生活中的牧羊人,用我们手里的“铁棒”和“木棍”去“种植”。我想如果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学生也能更好地认识到现阶段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心怀勇气,把生活中的每件平凡的事做好。)
课堂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可以从写作技巧、情感态度等方面来谈。
教师寄语:一个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一个人的力量也是伟大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这位牧羊人一样心存善心,践行善举,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一定会是绿树葱茏、鸟语花香的人间天堂。
作业布置
微写作:我们所处的社会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高尔基说:“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