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孤独之旅》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孤独之旅》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9 08:5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第17课 孤独之旅
三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理解并积累词语。 过程与方法:1.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2.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孤独之旅”的深刻含义;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掌握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与学互动设计 教学札记
第一课时 【预习.导入】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1.初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落 2.细读课文,圈划好字词 学习有关励志成长的名言: [PPT](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三)作者简介 作者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个人成就当代作者,儿童文学家,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2016年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作家。代表作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等。
(四)背景资料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小说是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陆鹤、纸月等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苦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行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可是一次意外事故降临了,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1.课前导入:学生展示①号: 有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它告诉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练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 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2.学生展示②号:生字注音 嬉闹(xī) 凹地(āo) 掺杂(chān) 撩(liáo)逗 蓬(péng)松 胆怯(qiè) 撅(juē) 给与(jǐyǔ) 炊(chuī)烟 戳(chuō)破 乱窜(cuàn) 肥硕(shuò) 3.生词注解: 一落千丈:形容声誉、地位、景况等下降得很快。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一般形容人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交流.提升】 整体感知:学生展示③号(展示学生引导班级学生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情节,最后依据情节要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总结说明): 速读课文,用自已的话概括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故事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明确】开端(1):杜小康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发展:(2-27):杜小康赶赴芦荡,面对孤独 高潮:(28-48):杜小康经受风雨,挑战孤独 结局:(49-52):杜小康风雨之后,战胜孤独 教师讲解: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的句子。 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 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已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最大敌人.......它就是孤独。 在心里清楚的了解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鸭子下蛋了! 教师根据故事情节,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 【明确】①出发时:茫然,恐惧; ②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③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④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睛:坚强。 你认为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教师明确: 【明确】从杜小康面对孤独,挑战孤独,战胜孤独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家里的独生子,但并不娇气,能够吃苦耐劳。 他想回到学校,看出他热爱学习,求上进。 虽然和不情愿但还是和父亲远赴芦苇荡放鸭、在暴风雨面前,他没有丝毫的畏惧,不顾一切的找鸭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事、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体谅家里难处的孩子。 丛杜小康想听到声音,能及第24自然段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从第三自然段“绝不回头支看一眼”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有决心,决绝的人,但是从父亲承诺让杜小康无忧无虑上学、决定不再乱发脾气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爱孩子,时时刻刻为孩子考虑的人。 【梳理.总结】 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只有克服了困难,战胜困难,才能成熟、坚强起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杜小康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自已人生成长路上疾风暴雨。 【反馈与检测】 完成课文思考题 2.完成《金榜》作业 第 二 课 时 【回顾·导入】 展示学生①号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杜小康是一个在困难中成长,坚强的孩子,在小说里作者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与环境描写。 【交流-提升】 1.展示学生②号:朗读课文,这篇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语句是什么? 【明确】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他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队杜小康来说,“孤独”有以下含义:①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自然环境中,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③对未来的恐惧。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一段“孤独之旅”。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是“没有其他声音,天地有如此空旷”,“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2.展示学生③号: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引导班级学生找到文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谈自已对此出环描写的体会:从氛围,主人公的心情等方面,展示学生可做示例): 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语句,并用情朗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如芦苇、放鸭图、孤独的杜小康等。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故事主要发生在空旷无边的芦苇荡,这样的背景确能使人产生孤独之感,令人觉得真实。(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真实性。) 空旷陌生的水面,不安人世的鸭群,广阔无边的芦苇荡渲染孤独寂寞的气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芦苇、鸭群、暴风雪、月夜烘托了人物不同的心情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成长:黄昏时的炊烟和河面的热气,单词、虚无,更增添了孤寂的感受。(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刻画人物形象。) 35段暴风雨的描写为下文的杜小康找鸭群经历磨难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有关风雨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未日”。暴风雨冲垮子鸭栏,惊散子鸭群。--杜小康表现子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子他一个成长的机会 和舞台。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是对杜小康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深化作品主题。) 3.老师讲解: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在儿子面前假装镇静,写鸭群“把嘴插在翅膀里”“十分乖巧”的样子,对他们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展示学生3(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精美的句子,展示学生可做示例): 4.学生精读全文,找出并点评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 学生可能会找到句子: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准确、细致入微。 “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天边”: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芦苇荡的广阔,“绿色的浪潮”不仅写出了顔色,更充满动感与生机。 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这是杜小康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5.课文学习感悟,总结学习收获:学了这篇文章后,你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老师点拨:(1)小说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2)我知道了,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胜利时你会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我从课文学到了: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催人奋进。 我明白了:懂得如何面对孤独,享受孤独,你才能真正地成长。 【梳理-总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反馈-检测】 完成课后的练习题二、三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借鉴课文的写法(人物心理描写、环境的多重渲染等手法),以《阳光总在风雨后》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写自已的一段成长旅程。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开端:家道中落,失学放鸭 发展:小康奔赴芦苇荡,面对孤独 高潮:小康经受风雨,挑战孤独 结局:风雨过后,战胜孤独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