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咏 雪
刘义庆
(403-444),南朝宋彭城(现
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
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
一批文人编写的。
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
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
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
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
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
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鲁迅
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
刘义庆:
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加上标点符号,再朗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读课文,准确断句
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
(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
(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
可拟(相比)”。兄女曰:
“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
王凝之妻也。
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
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
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
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
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
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小组合作)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
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
个更好 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
用意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融洽、欢快、轻松、文雅……
2、 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 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 “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咏雪
撒盐
形似
意蕴
柳絮
鹅毛
蒲公英
飞花
梨花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五读课文能背诵
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想一想 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拓展延伸
1、 你能否再举几例古人
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
的诗句呢
咏雪的名句
韩愈《春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毛泽东《沁园春·雪》: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李白《北风行》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练一练
1、解释词语。
内集: 儿女: 俄而:
骤: 何所似: 差:
拟: 未若: 即:
2、翻译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白雪纷纷何所似。
作业布置
四、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
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2.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景色描写。
再见(共25张PPT)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
太丘:县名 陈太丘:汉末的名士
《世说新语》
——“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
一诺千金(季布一诺)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
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
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
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
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朋友不但不被重金所惑,
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秧祸。最
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由此可
见,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
尊重和友谊。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
太
丘
与
友
期
一、正音正义
尊君在不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通“否”,读作fǒu。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陈太友与友期: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尊君在不: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约定
舍,放弃。去,离开。
才
丢下
通“否”。
守信
拉
回头看
感知文意 1
一、正音正义
期行
不期而遇
期:约定
舍去
舍己为人
舍:丢下、放弃
无信
言而有信
信:诚信,信用
引之
引吭高歌
引:拉
入门不顾
瞻前顾后
顾:回头看
二、疏通文辞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以后,友人才到。他儿子元方当时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
二、疏通文辞
友人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您还不到,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父亲,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你能告诉我这篇短文讲了一个什么小故事吗?(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故事归纳:
(起因)与友期行 (发展)相委而去
(高潮)失约遭斥 (结局)入门不顾
文章层次
背景:
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过程:
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结果:
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2、你能说出这三种称谓有什么不同吗?
尊君 :
君:
家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对别人一种有礼貌的称呼,相当于“您”。
谦词,对人称自己父亲。
感知文意2、3
3、你能解释以下的句子吗?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小延伸
哪些是敬辞,哪些是谦辞?
1君 2 尊君 3 家君
4敝人 5卑职 6 陛下
7令尊 8寡人 9足下
10令郎 11老朽 12犬子
断 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
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
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
元方
无信 无礼
勇于自责
聪颖
机智
诚信
礼貌
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两个人?各有什
么性格特点?
2、友人惭,元方仍不顾,是否过份?
思考并讨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1、不失礼
第一点全文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元方不失礼,懂得为人之理“无信”、“无礼”是全文的核心,从反面说明“信”和“礼的重要。
第二点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2、失礼
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
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
许人家道歉。
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你是)
友人:
1、 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2 、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
3、 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
4、 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
5、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
元方:
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
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
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期
舍
去
信
引
顾
—不期而遇:未经约定而意外遇见。
—锲而不舍: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
不放弃,喻有恒心
舍身取义:放弃生命,选择正义。
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舍近求远:放弃近的,追求远的。
—去危就安: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言而无信:说话没有信用。
言而有信:说话有信用。
—引吭高歌:拉开嗓子,大声歌唱。
—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考虑
周密。
你能说出包含有以下字的成语吗?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也就是说诚信的重要。“一诺千金”流传至今,作为我们学生,重信守诺,努力做到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我在课外收集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名言,有兴趣的同学记录一下,平时用来勉励自己。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泰戈尔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王充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你能阅读并理解下面的小故事后
将它讲给同学们听吗?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讲故事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