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8 11:44:22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三单元·第10课
教 学 目 标
1.辽和西夏的建立及措施
2.金的建立与金朝的制度
3.元朝的统一及措施
4.元朝的民族关系及民族政策
1 . 辽的概况
政权 辽
时间 916-1125
民族 契丹族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都城 上京
主要制度 南北面官
灭亡于 金
一 . 辽与西夏
(一)辽
2 南、北面官制度
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作用: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民族交融。
思考:材料一反映的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 四时捺钵制度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四时捺钵: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作用:进行军事训练;笼络归属民族酋长
政权 西夏
时间 1038-1227
民族 党项族
建立者 元昊
都城 兴庆府
主要制度 模仿北宋
灭亡于 蒙古
(二)西夏
1.金朝的建立
(1) 起源:女真族。女真族生活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建立:1114年,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3)对峙:1125年,金灭辽,1127年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完颜阿骨打
其地则至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末,宜麻谷。以耕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饥,不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骑,上下崖壁知飞。济江不用舟浆,浮马而渡,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将皮,或以草编缪(liǎo)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三朝北盟汇编》
二、金朝入主中原
二、金朝入主中原
(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探究:金朝的统治者为什么要将都城从上京迁至中都?
①统治者自身具有远大抱负,意图统一华夏;同时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汉化改革。
②金朝当时统治范围扩大,上京居东北,不便于统治。
③上京地区相较于中都自然环境更恶劣。
……
1.金朝的建立
二、金朝入主中原
2.金朝的政治制度——猛安谋克制度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
——《金史·兵志》
猛安谋克户南迁后,分散到北中国的广大土地上与汉人杂处,女真人不事耕稼,往往将土地租给汉人,这就促使封建生产关系在女真人居住区迅速蔓延发展起来。……大量扩地占田,激化了女真与汉族人民的矛盾,又为广大猛安谋克户接受汉族文明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 漆侠《辽宋西夏金代通史·政治军事卷》
二、金朝入主中原
3.“大定之治”——从鼎盛到衰落
(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1)鼎盛: 12世纪,完颜雍即位,即金世宗。他在位29年采用汉制,兴文学,修水利,发展手工业。“躬节俭,崇孝悌,信赏罚,重农桑”,恢复了北方经济,因此获得了“北国小尧舜”的美称。此时金朝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因完颜雍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
二、金朝入主中原
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监察之责……孳孳为治,夜以继日,可谓得为君之道矣。
——《金史·世宗纪》
大定之治
世宗天资仁厚,善于守成,又躬自俭约以养育士庶,故大定三十年几致太平。所用多敦朴谨厚之士,故石琚辈为相,不烦扰,不更张,偃息干戈,修崇学校,议者以为有汉文景风。此所以基明昌、承安之盛也。
——刘祁
3.“大定之治”——从鼎盛到衰落
二、金朝入主中原
元朝建立
元朝统一
1206年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1279年统一全国
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坚拒劝降,在大都从容就义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是为元世祖
统一草原
文天祥就义
1、概况
三 .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
2
3
中书省:元朝的宰相机构,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当时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掌握军权,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御史台:负责监督百官,是最高的监察机关
2、中央政治制度
1
2
3
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有效管理地方;
内容:全国公设10个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作用:权力集中,统治效率高,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3、地方行省制
交通上:
在全国修筑驿道和设立驿站,在各港口设市舶司。
经济上:
重视农业生产,中央有专门机构大司农司负责农业;松江黄道婆为代表纺织业的发展。
4、其他措施
材料一: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思考:材料一、二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历史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史料探究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学习聚焦
1.元朝新民族的融入:
蒙古族: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2.元朝实行“四等人制”:
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影响:民族矛盾逐渐减弱,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
第三等 汉人 指北方的汉族,包括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回族:中亚、西亚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维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1.元朝的对外关系如何?说说看!
2.元朝时怎么灭亡的?说说看!
问题探究
元朝中外交往空前活跃,中国与欧洲之间出现了有明确记载的直接人员往来,典型事例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
随着民族融合加强,元朝的民族矛盾逐渐减弱。但是,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动乱波及全国。佃农出身的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问题探究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陆行资车,水行资舟,反之则必不能行;幽燕以北,服食宜凉,蜀汉以南,服食宜热,反之则必有变异。以是论之,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然万世国俗,累朝勋贵,一旦驱之下从臣仆之谋,改就亡国之俗,其势有甚难者。苟非聪悟特达,晓知中原实历代帝王为治之地,则必咨嗟怨愤,喧哗其不可也。窃尝思之,寒之与暑固为不同,然寒之变暑也,始于微温,温而热,热而暑,积百有八十二日而寒气始尽。暑之变寒,其势亦然。山木之根,力可破石,是亦积之之验也。苟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事易而常,未有不可变者……在陛下笃信而坚守之,不杂小人,不营小利,不责近效,不恤浮言,则天下之心庶几可得,而致治之功庶几可成也!
——许衡《时务五事·立国规模》,载苏天爵《国朝文类》卷13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习、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认识。
中原文化先进
语言和文字
课堂检测
1.宋神宗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主要表明(  )
A.辽和西夏因农牧经济而壮大
B.辽和西夏因两个都城而强大
C.辽和西夏因数次进攻而变大
D.宋朝面对辽和西夏无力应对
A
解析:宋神宗的意思是说辽和西夏兼有农牧两种经济,与汉、唐时期仅有单一游牧经济的北方民族政权相比,更加难以对付。
2.西夏皇族注意与党项贵族的关系,以通婚与权力笼络党项贵族,而母党“贵宠用事”。西夏的皇权也因此备受贵族、母党与权臣等势力的挑战而动荡不安。这充分表明 (  )
A.西夏政治受贵族影响巨大
B.皇族听命于贵族的摆弄
C.“母党”左右西夏政局
D.西夏内部民族矛盾复杂
A
解析:从题干来看,西夏贵族对西夏政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故A项说法正确;皇族希望笼络好党项贵族,并非受贵族摆弄,故B项错误;“母党”对皇族具有一定的威胁,但并不能左右政局,故C项错误;从题干来看,西夏王朝内部的矛盾复杂,并非民族矛盾,故D项错误。
3.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搜集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
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
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C
解析:根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可以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
4.《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  )
A.元朝在对边疆管理上更趋一体化 B.元朝疆域更加辽阔
C.元朝赋役负担远远重于唐朝 D.元朝疆域与唐朝疆域范围相似
A
解析:唐王朝的辽阔疆域,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5.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制。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A
解析:材料中“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表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但没有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行省制发展了秦朝推广的郡县制,故C项错误;秦朝时全面确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故D项错误。
THANKS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习题
一、选择题
1.宋神宗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主要表明(  )
A.辽和西夏因农牧经济而壮大
B.辽和西夏因两个都城而强大
C.辽和西夏因数次进攻而变大
D.宋朝面对辽和西夏无力应对
2.《辽史》卷四十五记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材料中辽用汉制治理的地方是(  )
A.燕云地区
B.黄河中下游地区
C.辽河上游一带
D.淮水、大散关以北地区
3.西夏皇族注意与党项贵族的关系,以通婚与权力笼络党项贵族,而母党“贵宠用事”。西夏的皇权也因此备受贵族、母党与权臣等势力的挑战而动荡不安。这充分表明 (  )
A.西夏政治受贵族影响巨大
B.皇族听命于贵族的摆弄
C.“母党”左右西夏政局
D.西夏内部民族矛盾复杂
4.据记载:“至太祖即位之二年,既以二千五百破耶律谢十,始命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根据材料判断其所描述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
A.女真族 B.契丹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5.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搜集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
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
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6.据《金史》记载,金朝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据此可推知,此举(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认同 B.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完善 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7.《元史》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曹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不能说明元朝( )
A.中央掌管行省官员的任职与调动 B.中央在各省设置丞相以制约官员
C.行省官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D.最初由中央官员代执各省事务
8.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我国现在的各省,在元朝时的称呼与现在相同的是( )
A.辽宁省 B.山东省 C.河北省 D.甘肃省
9.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主要说明元代( )
A.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B.对边疆地区实施了因地制宜的统治
C.疆域范围出现比唐朝扩大化的趋向 D.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10.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驰骋于中华大地。史书所述“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蒙古族 D.鲜卑族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虞允文“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A
2.A
3.A
4.A
5.C
6.A
7.B
8.D
9.A
10.C
11.(1)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激发了南宋军民的抗金斗志;阻止了金军的南下,有助于江南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2)面对危局,指挥得当,以少胜多;勇于担当,敢于突破体制束缚,不计较个人得失。
12.(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
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
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
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