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习题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
A.商品经济 B.农业经济 C.资本主义萌芽 D.官营手工业
2.《宋史·食货志》记载:“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另有考古显示,到1959年止,东非发现中国、罗马、埃及等国古代钱币总计405枚,其中中国钱币占 57%,其中又有91%是宋钱。据此可推断宋朝
A.朝贡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B.宋钱成为各国法定货币
C.印刷技术高超 D.对外贸易繁荣
3.宋元时期,中国的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物质象征。这一时期,中国瓷器蜚声海内外的主要原因是
A.丝绸之路的中断 B.政府的专营政策
C.国内需求的扩大 D.制瓷工艺的进步
4.据《东京梦华录》载,酒肆、茶坊已遍布开封城的大街小巷,饮食酒店业高度发达、生意兴隆。开封城内“正店”(大型有档次酒店)就有 72 家。这类大酒店往往“绣旌相招,掩翳天日”。显然,能出入此类酒店的绝非等闲之辈,一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脚店”(中、小餐馆)不能遍数,这些中、小餐馆,一般是中下阶层老百姓的餐饮之处。从材料可知
A.北宋社会等级层次分明 B.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
C.北宋社会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D.商业发展推动了北宋社会的转型
5.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北宋出现了资产雄厚的大商人 B.北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C.北宋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北宋民间商业纠纷较多
6.北宋时期,白银跻身于流通领域,从而形成了铜钱、铁钱、楮币和银两并行的过渡性货币体系。汴京、临安城内出现了“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即不同货币的兑换处。这反映了
A.商业规模的扩大交易频繁 B.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
C.白银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 D.城市发展打破了空间限制
7.“马行北去……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外……至门约十里余,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出去,通宵不绝。”这段史料最有可能出自
A.《梦梁录》 B.《梦溪笔谈》
C.《东京梦华录》 D.《萍洲可谈》
8.北宋汴京官府规定:“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当铺)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人。”由此可见,当时
A.官府垄断商业破坏营商环境 B.政府重视商业交易的有序性
C.商人户籍制度束缚商人转行 D.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9.从南宋开始,政府规定,凡是要卖出田地之人,要先问宗亲及四邻,他们有优先购买权。只有他们不买时,方可卖给他人。这反映了
A.封建土地兼并的蔓延 B.小农经济出现严重分化
C.乡村宗族关系的发展 D.工商经济向农村的扩展
10.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此可知,纸币
A.产生时就注重其“防伪”功能 B.容易导致封建王朝通货膨胀
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得货币 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宋代的富裕之家通常来自士绅和商人阶层,这些人家为其出嫁的女儿置备了田地和嫁妆作为陪嫁品,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他们四处打听在京城进士考试中及第的年轻士子的信息,这些人被视为未来女娇的最佳人选,整个家庭都期待着从与进士结亲中获益。而对于一位受过教育、富有而又可爱的正当妙龄的女子来说,她的父母要让她读文阅史、填词作文,使之善于谈吐,精于女红,士大夫为了幸福和家道兴旺似乎会把这样的女子视为求婚的最佳人选。有时候,有的家庭还会对未来女婿的教育进行投资,“榜下捉婿,亦有缗钱,谓之系捉钱”。
——摘编自(德)迪特库恩《哈佛中国史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婚姻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婚姻观变化所带来的的影响。
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繁荣,A正确;农业经济在封建社会相当于自然经济,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中叶以后,排除C;官营手工业不属于“新型经济”,排除D。
2.D
【详解】
根据材料“……考古显示,到1959年止,东非发现中国、罗马、埃及等国古代钱币……有91%是宋钱”,可得出,宋钱在古代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非常大,说明宋代对外贸易繁荣,故D项正确;朝贡贸易体系在宋朝之前早已存在,故A项错误;宋钱成为各国法定货币说法太过绝对,故B项错误;古代对外贸易钱币主要是金属货币,与印刷技术无关,故C项错误。
3.D
【详解】
宋元时期,中国制瓷工艺进步,瓷器精美,蜚声海内外,故选D;A不是原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瓷器是官营还是私营,排除B;国内需求的扩大与中国瓷器蜚声海内外无关,排除C。
4.C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城市消费异常丰富,市场比较繁荣,这是市民阶层崛起的结果,故C选项正确;A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意思,排除;宋代东京属于统治中心,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B选项错误。北宋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改变,D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B
【详解】
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北宋中期蜀地出现了纸币“交子”,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北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B正确;“富民十六户主之”“争讼数起”,是与纸币“交子”的使用相关的问题,不是材料的核心内容。AD两个选项都是材料的表象,C选项与史实不符,三者均排除。故选B。
6.A
【详解】
从材料可知,北宋时期白银已开始跻身是商业规模扩大、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当时的政府放松了“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无法证明北宋白银才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当时的城市打破了坊市的界限,D项错误。
7.C
【详解】
根据材料“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外……至门约十里余,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可以看出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固定场所,并且有夜市等,商业市场内有较为完备的服务设施,结合所学可知北宋都城打破时空界限,体现了商业繁荣,而《东京梦华录》就是记载是一本记载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故选C;A是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书,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沈括的科技方面著作,排除;D是记载典章制度,风土民情的作品,排除。
8.B
【详解】
根据“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等信息可知,北宋汴京官府规定,手工业和商业领域的各种行业都得着自己行业的服饰,不能逾越,这有助于规范商业交易活动,说明当时政府重视商业交易的有序性,故选B项;题干反映的是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规范,不是官府垄断商业,破坏营商环境,排除A项;题干与商人的户籍制度无关,排除C项;政府只规定的是“工商诸行白(百户)”的衣装,没有严格限制城市商业活动,排除D项。
9.C
【详解】
由材料“要先问宗亲及四邻,他们有优先购买权。只有他们不买时,方可卖给他人”可知,乡村宗族关系获得了发展,体现了强烈的宗族本位特征,故选C;材料中政府的这一规定限制了土地的自由买卖,拖延了成交的进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而非蔓延,排除A;土地即使买卖成功后,其本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小农经济并未出现严重分化,排除B;如果选D,那么政府则不会出台不利于土地交易的措施,排除。
10.A
【详解】
“交子”是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说明交子具有一定防伪功能,故选A;材料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纸币的产生和防伪问题,没有涉及通货膨胀,排除B;中国古代金属货币一直是主要货币,排除C;纸币的出现源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非封建政权的推动力,排除D。故选A。
11.(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12.(1)变化:婚姻择偶观的变化。由从世家贵族选亲到从富家选亲;由重门第到中科举出身,甚至投资女婿。原因:宋代扩大科举选拔范围,使科举制公平性增加;门阀势力的衰落;商品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推动科举制的发展;有利于营造读书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风;有利于士大夫阶层的发展;容易形成官商勾结。(共39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标要求:
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
1.原因
2.结果
(1)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2)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
(3)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1)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2)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西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农业
3.具体表现
(1)粮食作物
特点:稻麦复种制普遍
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谚语称:苏湖(常)熟,天下足
水稻:
①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
②北宋时将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③南方水稻在宋朝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被推广到北方
占城稻
(2)经济作物
特点:在南方有很大发展
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棉花: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南宋后期推进到江淮、川蜀一带
辽代统治者采取赐贫农耕牛、垦荒免赋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
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完善的的灌溉系统,是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金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后,将具有先进农业文明的汉人迁至东北各地,充实人口,开垦荒地。
元世祖对农业十分重视。中央设立负责农业和水泥机构大司农司,向全国颁布《农桑辑要》一书指导农业生产。
(西夏)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 岁无旱涝之虞。
——《宋史》
(二)手工业
1.特点: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泉州湾宋代
海船模型
“号为冠天下”的
蜀地丝织品
缠枝牡丹纹梅瓶
(1)纺织业
2.表现
纺 织 业
丝织业
棉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胜过北方
发达地区有四川、江浙
南宋后期兴起
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相关链接
黄道婆,又名黄婆或黄母,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南宋棉毯
(2)制瓷业
制 瓷 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瓷器,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为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 ,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
(3)造船业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造 船 业
广州、泉州、明州水平很高,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先进指南针
①到北宋时代,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已大量开采煤炭,作为冶铁原料和家用燃料。
②元朝初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于1275年来到中国,看见中国人烧煤炼铁,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煤做燃料。
(4)冶炼业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基层市场和各政权间贸易的往来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宋、元] 陈元靓《岁时广记》
(1)基层市场: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课税者为镇”,这些镇大多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商业中心,有的镇还同时是手工业生产的中心。
乡村集市称草市,或隔一日,或隔三五日一开,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市把自己剩余的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买回所需要的生产工具或生活日用品。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基层市场和各政权间贸易的往来
宋辽夏榷场分布图
宋金榷场分布图
(2)榷场: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榷场是沿边境一线的指定地点,在官方的管理和监督下,分属不同并立政权的商人进行贸易的场所,类似于现在的海关。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2.铸币量剧增和纸币的使用
①宋朝所铸铜钱不断流入辽、夏等地区,同时军费浩瀚,政府企图通过沿边路分铸发铁币达到增加支付手段和防止铜钱流入辽夏地区。
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规模不断扩大,以铜钱这种低值贱金属铸币为主体的货币体系缺乏足够的支付能力,政府为了解决钱荒问题,不断扩大铜钱铸造额。
宋朝铜钱铸造量 宋太宗至道年间(995年—997年) 80万贯
宋真宗景德末年(约1007年) 183万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 506万贯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 300万贯
宋·庆历重宝铜钱
(1)铸币量剧增原因: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2.铸币量剧增和纸币的使用
依据材料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及发展变化?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入。……戊午,诏从其请,始置益州交子务。
——《续资治通鉴》卷36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铁钱不利于贸易。
变化:民间金融——官方管理。
南宋纸币发行量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100万贯
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 240万贯
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 2300万贯
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 6500万贯
(2)北宋交子出现
北宋中期货币使用区域
2.铸币量剧增和纸币的使用
元朝最早发行的纸币
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颁行的中统元宝交钞,面额从十文至两贯文不等。
元朝时,共发行了五种纸币,取代宋朝的交子、会子和其他割据政权发行的纸币,流通全国。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3)元代纸币发行
3.海外贸易的活跃
(1)原因:两宋时期,丝绸之路被金、夏等所阻,对外贸易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
(2)表现:
出口货品:丝绸、瓷器、茶叶、铜器、铁器、漆器、纸张。
进口货品:香药、犀角、象牙、珠宝、木材。
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等
(3)意义:增加政府收入。
宋朝海外贸易图
3.海外贸易的活跃
刺桐(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在这里……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
——马可·波罗
元朝海陆交通
(4)元灭宋之后,继承了宋朝发达的海道贸易,贸易地区东起今菲律宾诸岛,经过印度尼西亚诸岛、印度、远涉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和非洲;海船制造也有很大发展。
4.城市的繁荣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元大都城复原平面图
北宋娱乐场所——瓦子
【知识拓展】北宋建都开封的原因
①靠近大运河,江南与中原地区航运枢纽。
②物资供应充足,中央政府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供给首都庞大的驻军和人口。
繁荣的表现
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过桥即投西大街,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户,银瓶酒七十二文一角: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熟羊肉铺。向西,御廊西即鹿家包子,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宋朝主要城市
1、背景
自唐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三、经济重心南移
宋朝时期
(1)北宋经济对南方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寡;
(2)北宋灭亡后,人口南迁,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3)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表现
大都
杭州
直沽
刘家港
2、表现
2.重开大运河:
裁弯取直,缩短航程;
3.开辟海运航线:
运输江南粮食;
元朝时期
1.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南北文化差距扩大
北宋:南北分卷制度,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南宋: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3、影响
深化理解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发展潜力巨大;
3、政府政策鼓励,重视水利兴修;
4、南方自然条件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5、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
深化理解
重心南移的明显特征
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平民社会
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平民家庭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活力;“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人身自由
国家控制
对土地买卖、典当不加干预;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更自由;金元时期,出现一定逆转,大趋势没变。
贱民阶层数量减少;世袭奴婢减少,雇佣关系发展;农民租佃关系发展,人身束缚减少。
四、社会的变化
租佃制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后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公田不治”﹐土地关系逐渐走向私有化﹐井田制破坏﹐封建依附关系开始产生﹑发展起来。新兴的地主阶级改变旧的剥削方式﹐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租佃制度于此产生。
租佃关系: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基本概念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社会的变化
平民社会、人身自由的增加、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放松
作物熟制、棉花的种植、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
榷场贸易、纸币、海外贸易、城市
经济重心南移
南移过程、大运河、科举制分卷
知识梳理
课堂检测
1.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
A.商品经济 B.农业经济 C.资本主义萌芽 D.官营手工业
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繁荣,A正确;农业经济在封建社会相当于自然经济,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中叶以后,排除C;官营手工业不属于“新型经济”,排除D。
2.宋元时期,中国的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物质象征。这一时期,中国瓷器蜚声海内外的主要原因是
A.丝绸之路的中断 B.政府的专营政策
C.国内需求的扩大 D.制瓷工艺的进步
D
【详解】
宋元时期,中国制瓷工艺进步,瓷器精美,蜚声海内外,故选D;A不是原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瓷器是官营还是私营,排除B;国内需求的扩大与中国瓷器蜚声海内外无关,
3.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北宋出现了资产雄厚的大商人 B.北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C.北宋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北宋民间商业纠纷较多
B
【详解】
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北宋中期蜀地出现了纸币“交子”,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北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B正确;“富民十六户主之”“争讼数起”,是与纸币“交子”的使用相关的问题,不是材料的核心内容。AD两个选项都是材料的表象,C选项与史实不符,三者均排除。故选B。
4.宋代东京的富人们“衣不肯著布缕细绢、钠絮组敝、洗灌补绽之服,必要绮罗绩毅、绞消靡刚、新鲜华架、缔增绘画”,即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到了节庆日亦“新洁衣服,把酒相酬”。这反映了宋代
A.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松动 B.城市消费市场较为活跃
C.理学观念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D.积贫积弱局面得以改观
B
【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宋代的东京,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表现出强烈的消费欲望,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城市消费市场较为活跃,故B项正确;消费行为不一定受政府控制或影响,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与理学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宋代史实,故D项错误。
5.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表明该纸币
A.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 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 D.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
A
【详解】
由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交子在商品交易中比较注重"防伪"功能,A正确;材料重在强调交子的"防伪”,不能直接从材料得出B项结论,排除;交子并未成为主要货币,排除C;交子的使用起源于民间,排除D。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