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课件(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0-28 06:5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谚语:种豆得豆 种瓜得瓜,《东周列国志》
遗传现象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遗传现象
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相似的现象。
遗传:
遗传现象
X

P
思考:假如一对分别是双眼皮和单眼皮夫妇,后代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呢?
阅读教材P2问题探讨,试着根据融合理论进行预测?并思考是否合理?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类似液体),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
融合遗传理论
孟德尔:现代遗传学之父,遗传学奠基人。从小喜爱自然科学,父母都是园艺师,幼年受园艺学和农学的熏陶,对植物生长和开花很感兴趣,由于家境贫寒,21岁做了修道士,被推荐进入维也纳大学进修自然科学和数学,利用豌豆、山柳菊、玉米等植物做杂交实验,其中1856年开始的长达八年的著名的豌豆杂交试验最为成功。 研究对象: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 成就:自创“颗粒遗传”理论,假设遗传基本单位—遗传因子,揭示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豌豆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结果可靠,容易分析。
原因一: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豌豆花大,便于去雄和人工异花传粉。
原因二: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去雄(花蕾期)
套袋
人工授粉
再套袋
豌豆有一些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
原因三:
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番茄的红果和圆果
B.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C.绵羊的长毛和狗的短毛
D.家鸽的长腿与毛腿
考考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高茎
矮茎
P
×
(杂交)
高茎
F1
(子一代)
(亲本)
矮茎
高茎
P
×
(杂交)
高茎
F1
(亲本)
(子一代)
正交
反交
思考:1、正反交结果,F1均为高茎是否与母本的选择有关?
2、F1全为高茎,矮茎性状是否以后就消失了呢?
提出问题
二、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数据
2.84:1
277(矮)
787(高)
茎的高度
F2的比
另一种性状
一种性状
性状
2.82:1
152(黄色)
428(绿色)
豆荚颜色
2.95:1
299(不饱满)
882(饱满)
豆荚形状
3.01:1
2001(绿色)
6022(黄色)
子叶颜色
3.15:1
224(白色)
705(红色)
花的颜色
3.14:1
207(茎顶)
651(叶腋)
花的位置
2.96:1
1850(皱缩)
5474(圆滑)
种子形状
思考: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是什么原因(规律)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
1、生物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用大写字母表示)
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用小写字母表示)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性状是不能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直接传递的,在F1中隐而未现。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D
d
配子
全部高茎
D
d
F1
D
D
矮茎
高茎
d
d
P
×
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互不融合,不会消失;配子中成单存在;显性基因对隐形基因有显性作用。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D
D
高茎
d
D
高茎
高茎
D
d
矮茎
d
d
高茎
D
d
F1
F1配子
d

D
D
d

×
3、F1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去,配子只含有每一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F2
三、分离现象的解释 提出假说
D
D
D
高茎
d
D
高茎
高茎
D
d
矮茎
d
d
d
配子
高茎
D
d
F1
F1配子
D
D
矮茎
高茎
d
d
P
×
d

D
D
d

×
F2
1、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
2、体细胞成对存在,配子成单存在;
3、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去;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Dd
dd
D
d
配子
高茎
矮茎
高茎
杂种子一代
矮茎
隐性纯合子
×
实验方案:P
子代基因型
d
Dd
dd
1 : 1
测交子代表现型比例真实反映F1配子比(基因型)。
子代表现型
预测比例
实验结果
87 79
结论:F1是杂合子(Dd),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进入到不同配子中去。
孟德尔的F1测交结果(引自Daniel L. Hartl,2002)
测交
(F1×纯合隐性) 测交后代 比例
(理论比例=1:1)
圆形种子×皱形种子
黄子叶×绿子叶
红花×白花
高植株×矮植株 193粒圆形种子,
192粒皱形种子
196粒黄子叶种子,
189粒绿子叶种子
85红花植株,
81白花植株
87株高植株,
79株矮植株 1.01:1
1.04:1
1.05:1
1.10:1
实际测交结果同样与根据孟德尔遗传假设的预测结果是一致的。说明F1的基因型是杂合的,可以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
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下列四组交配中,能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的一组是    
 A.AA×Aa  B.AA×aa
 C.Aa×Aa  D.Aa×aa
2、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杂交产生
的F1进行自交,那么F2中的纯合子占F2中个体
数的 
 A.25%    B.50%
 C.75%    D.100%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隐性亲本与杂合子亲本相
交,其子代个体中与双亲遗传因子组成都不相同的是 
 A.0%  B.25% C.50%   D.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