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1945年8月,毛泽东飞抵重庆。他将自己的作品《沁园春·雪》赠给柳亚子先生,其中最后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显得气势磅礴。那么在当时“风流人物”最重要的任务是 ( )
A.粉碎“围剿”,战略转移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争取和平,民主建国 D.发动内战,消灭红军
2.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谈话时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说这句话是针对 ( )
A.国民党“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B.国民党军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C.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D.人民解放军筹备渡江作战
3.丁玲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写道:“他们对地亩熟悉,一个人说了,别人全懂得那块地在哪里,那地的好坏应该列在哪一等,块头有多大;谁家的地四邻是谁,水路在哪儿,能打多少粮食。他们对人熟,谁种着的,地主怎么样,种地的人怎么样,给谁合适,他们谈得热闹,他插不下话。”小说中的情景反映的是 ( )
A.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1947年到1948年,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工作
C.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
D.1947年夏,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4.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根据毛泽东“不要与前来合击之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的指示,兵分三路横跨陇海线,开始千里跃进的壮举。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 D.转战陕北
5.诗歌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壮丽的史诗,反映了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下列毛泽东的诗词中反映了1949年4月战局的是 ( )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下列图片中,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的是 ( )
A B
C D
7.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
是 ( )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8.毛泽东1946年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材料中毛泽东认为 ( )
A.决定战争胜败的是新式武器
B.战争胜败的关键取决于人心向背
C.战术决定战争的胜败
D.美国支持与否是战争胜败的关键
9.1946—1949年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历史阶段。下列对这一历史阶段概括最准确的是 ( )
A.团结抗战,驱逐日寇 B.星火燎原,万里长征
C.打倒美蒋,人民解放 D.开天辟地,北伐凯歌
10.毛泽东曾经说过:“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下列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都是洋务派在地方的代表
B.都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辞官办企业
C.都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D.都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1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到1921年,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就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其中2/3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的主要原因是 ( )
A.工业结构合理调整 B.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C.资本投入迅猛增加 D.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2.创立于1854年的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逐步明确征税范围、完善征税手段、强化追欠制度、细化征税标准,取得各国驻沪领事的同意支持,到1869年建立起成熟的税权制度。此事说明 ( )
A.中国近代化在缓慢前进 B.各国全力支持清政府改革
C.洋务运动取得重大成果 D.百日维新推动法治化进程
13.某导演筹拍电视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
有 ( )
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②中国人何先生在东交民巷居住 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 ④朋友相见时握手、鞠躬 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2处 B.3处 C.4处 D.5处
14.山西赤桥村的乡绅刘大鹏,在自己的日记(1905年10月15日)里写道:“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刘大鹏的这篇日记反映了 ( )
A.山西大学堂成立的情景 B.他对科举制抱有一定幻想
C.山西教育新体系的建立 D.他在科举制被废除后的心情
15.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②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④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0分)
16.运用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完成下列各题。
(1)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2)根据下面年代尺上的信息,分别写出与“战略转折”和“北平解放”相对应的历史事件。(2分)
(3)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一个,简述它与年代尺上相关历史事件的联系。(3分)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刘邓大军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4)历史事件包含原因、现象、内容、影响等诸多要素。阅读下表中的历史叙述,判断其分别属于哪种要素。(3分)
历史事件 历史叙述 要素
重庆谈判 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谈论重庆谈判时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他们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我们,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坚持这个协定,要国民党兑现,继续争取和平。”
(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表面理由是什么 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3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面对蒋介石的邀请,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什么决定 为什么 (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重庆谈判的结果如何 (2分)
(4)这个结果落实情况怎么样 其落实情况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工业自19世纪60年代出现以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到1895年,中国民族工业数量在170家左右,资本总额不足500万元。然而,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间新创办的企业就有62家,资本总额达120多万元,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始终保持发展,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征……(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无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却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在下面的年代尺上标出民族工业“出现”和“短暂的春天”对应的时间。指出在1895—1898年我国出现兴办实业浪潮的思想因素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征”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如何“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你认为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哪些前提 (5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5分)
19.某校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探究活动,设计了如下活动内容,请你参与。
【活动一 唯物史观】
(1)按照下列提示信息,将上面图片的序号填入表格中。(3分)
类别 文化生活 社会习俗 交通通信
序号
(2)简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2分)
【活动二 史料实证】
(3)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美化其侵华历史。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你认为揭露南京大屠杀日军暴行的最有力证据是什么 (2分)
【活动三 家国情怀】
(4)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共关系给你什么启示 在当前形势下,你认为国共两党怎样做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分)
【活动四 历史解释】
(5)根据下面材料信息,结合相关史实,以“文化·习俗·交通”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6分)
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作为社会转型的重要部分,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信,大众传媒,在力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浅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
1.C 2.B 3.B 4.A 5.A 6.A 7.A 8.B 9.C 10.C 11.D 12.A 13.B 14.D 15.A
16.(1)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图二: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3)①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②刘邓大军: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③平津战役:在平津战役中,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④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任答一点即可)
(4)原因 内容 影响
17.(1)表面理由: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国家大计。真实目的: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决定: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原因: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去谈判,要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符合题意即可)
(3)经过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4)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影响:使中华民族又陷入战争之中,带来深重的灾难。
18.(1)
思想因素:“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2)分布上,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类型上,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①经济上,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对抵制外来经济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民主革命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等先后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③思想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先后传播了维新变法的思想、民主共和的思想和民主科学的思想,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任答一点即可)
前提:和平的环境;先进思想的指导;政策的支持;等等。(任答一点即可)
19.(1)②④ ⑤ ①③
(2)原因: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④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3)屠杀现场的残存遗迹和当时拍摄的照片等。
(4)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做法:国共两党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作出努力。
(5)示例
文化·习俗·交通
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文化方面,1872年,在上海创办了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便捷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信息的传播,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社会习俗方面,近代人们的装束发生了变化,如辛亥革命后剪发辫;劝禁缠足;易服饰,男士着装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特别流行中山装。人们的称呼发生改变,“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代替有等级观念的称呼。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社会习俗发生了鲜明的变化。
交通方面,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全线通车;1937年,茅以升带队建成钱塘江大桥;火车的出现更是大大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近代交通的改善,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近代社会的这些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资料,有利于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以及信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