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4 酸碱中和反应 同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4 酸碱中和反应 同步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28 11:2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分析讨论,认识中和反应及其实质,学会利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2、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学会去证实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发生;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3、通过交流讨论,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对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认识中和反应及其实质,会利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2、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教学难点】
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学会去证实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发生;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 镁条 硫酸铜溶液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合作探究 演绎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体验 导入新课
生活中被蚊虫叮咬后,涂上肥皂水等碱性物质减轻痒痛感;皮蛋蘸食醋去除涩味,学生通过已有体验感受到酸碱发生了反应,引入酸碱中和反应。
〈二〉演示实验,问题生成
演示实验: 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启发学生思考:实验中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酸与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果发生反应会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探讨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生成本节课最核心的问题,激起学生对本课题的探究兴趣。
〈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1、学生感受没有现象的反应,探究借用指示剂。
分析问题:实验中没有明显的变化,是否就能下结论说:酸和碱之间不发生反应呢?当然不能,我们前面学过的一些反应也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以及刚学过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显然这个实验方案不能判断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还需要从刚刚学过的酸和碱的性质中找到可以借用的指示剂。引导学生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不能只根据没有明显的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说反应不进行,同时也教育学生看问题不能只停留于表面。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
让学生根据实验台上所提供的试剂,自主设计选用合适的指示剂来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并用手感觉反应前后温度变化。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
滴酚酞溶液 滴加稀盐酸
稀NaOH溶液(无色)→→→→→→溶液变红→→→→→→→→→→溶液红色变无色,
振荡 振荡
方案二:
滴酚酞溶液 滴加稀NaOH溶液
稀盐酸(无色)→→→→→→→→→溶液无色→→→→→→→→→溶液无色变红色
振荡 振荡
方案三:
滴石蕊溶液 滴加稀盐酸
稀NaOH溶液(无色)→→→→→→溶液变蓝色→→→→→→→→→溶液变紫色
振荡 振荡
方案四:
滴石蕊溶液 滴加稀NaOH溶液
稀盐酸(无色)→→→→→→→→→溶液变红色→→→→→→→→→溶液变紫色
振荡 振荡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发现:方案二中溶液变红色时,NaOH已经过量,溶液呈碱性。方案三和方案四中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剂,很难观察到最终的紫色。因此上述四种方案中第一种方案是最佳方案。
教师演示第一种方案
【拓展延伸】
对于没有现象的化学反应,还可以从检测反应物消失或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来验证反应的发生。
演示借助镁条、硫酸铜溶液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3、深入探究中和反应生成物,掌握中和反应概念
微观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
教师分析并【板书 】 HCl﹢NaOH = NaCl ﹢H2O
【学生活动】完成活动天地7-4
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及时练习】以下的反应均生成盐和水,它们是不是中和反应呢?
CO2+2NaOH=Na2CO3+H2O
Fe2O3+6HCl=2FeCl3+3H2O
结论:不是中和反应。
〈四〉精讲点拨,梳理归纳
再次播放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和反应的实质。
盐酸、NaOH溶液中的微粒:HCl=H++Cl-,NaOH=Na++OH-
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盐酸中的H+与NaOH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了H2O分子。盐酸中的Cl-与NaOH溶液中的Na+在反应前后不变。得出中和反应实质:H++OH-= H2O。使学生对中和反应为什么很容易发生有了深刻的理解。
〈五〉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1、学生独立完成【活动天地7-5】,正确认识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以及溶液中溶质成分的组成,交流后展示。
2、带着问题阅读相关内容自学,讨论交流,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重点书写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胃舒平或斯达舒治疗胃酸过多原理。
3、当堂训练:两个典型例题重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既与中考试题链接,又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六〉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本节课的总结,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和方法情感上的收获。根据学生回答再点拨。
5、板书设计
应用
实验
验证
中和
反应
定义
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