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件(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件(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28 16:53:57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
大气运动
该剧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
反射作用
云层、较大尘埃
特点:无选择性
知识点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云滴等。
特点:有选择性
波长较短的蓝光最易被散射。
吸收作用
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只占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五分之一左右。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具有选择性。
1. 下列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B.平流层中的水汽能吸收太阳红外线辐射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红外线辐射
D.大气通过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而明显增温
2. 多云阴雨的白天,气温较低,主要是因为大气的( )
A.吸收作用强 B.反射作用强
C.散射作用弱 D.保温作用弱
C
B
3. 下列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
B.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无选择性
C.吸收和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
D.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
2.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主要是因为( )
A.大气吸收作用 B.大气反射作用
C.大气散射作用 D.大气折射作用
C
D
知识点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任何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能量;
物体温度愈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愈短;物体温度愈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愈长。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举例
(同纬度相邻地区)晴朗的月夜和细雨蒙蒙的雨夜哪个气温高,为什么呢?
在我国北方地区,晚秋或寒冬,霜冻为何多常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秋冬季节,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用人造烟雾防御霜冻的原理是什么呢?
4. 近年来,山东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右图为山东某蔬菜基地塑料大棚生产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D.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
D
5. 兰州白兰瓜又叫兰州蜜瓜,外形美观,瓜甜盈口,驰名全国,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誉。兰州为克服种植白兰瓜的不利自然条件,在原有土地上增铺沙砾层,使白兰瓜的产量、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读图回答下题。
增铺沙砾层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小沙尘暴的发生频率
B.增大水分的蒸发量
C.增大瓜地的昼夜温差
D.增大该地区的降水量
C
6.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 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图中所示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D
C
城市 纬度 海拔/m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天气
北京 39.8°N 54 14 0 晴天
武汉 29.9°N 24 18 9 晴天
海口 20.0°N 14 25 22 多云
拉萨 29.7°N 3 649 16 -2 晴天
7. 下表为我国2017年10月30日四城市的实测气温数据及该日天气状况。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1. 该日最低气温拉萨比武汉低,主要原因是拉萨( )
A.太阳辐射弱 B.大气削弱作用弱
C.大气保温作用弱 D.地面辐射弱
2. 该日北京比海口的气温日较差大,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B.白昼长 C.大气吸收能力强 D.天气晴朗
C
D
8. 为了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某同学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绘制了下面两图,并设计了探究性问题。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西安市5月14日和15日气温统计图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比较连续两日西安市气温的差异。
与14日相比,15日白天气温较低,晚上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
8. 为了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某同学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绘制了下面两图,并设计了探究性问题。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西安市5月14日和15日气温统计图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推测造成两日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并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西安市两日气温差异的原因。
天气差异:14日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15日为多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
8. 为了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某同学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绘制了下面两图,并设计了探究性问题。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西安市5月14日和15日气温统计图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3)比较环节①②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②小于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知识总结(共19张PPT)
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二)
——大气热力环流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诸葛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想一想:孔明灯为什么能升上天空?
本讲主题
1. 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
2. 等压面的判读
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你能举出地面冷热不均的例子吗?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请思考图2中什么时段拍照,才能够像图1照片中一样拍摄出海风吹拂长发的照片?
8-16时
山谷风
1.夜晚山谷地区易形成降水。
2.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葫芦谷”中,用火攻之,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结果,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气吐血了,叹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雨来呢?
城市热岛形成: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热岛环流的形成: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城郊风
①观察上图,化工厂等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图中哪个位置?为什么?
②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哪个位置进行植树造林?
城市热岛形成: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1. 图中热力环流的正确画法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C
2.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
A.①处为陆风
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
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2.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D
C
等压面的判读
气压与等压面
气压
概念: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的压力。
特点: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若地面受热均匀,(理想状态下)等压面应该是平行的。
请将图中A、B、C、D、E、F六点的气压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序(B、C两地温度相同):
B = C > A > E > D = F
等压面的判读规律
①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②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 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D
4. 读下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箭头在图上标出环流模式。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
(4)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地。
乙甲丁丙
逆时针方向


5.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不同高度等压面分布图,回答问题。
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请判断正误。
①气温:甲>乙>丁>丙 (  )
②气压:甲>乙>丙>丁 (  )


一、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
二、等压面的判读规律:
①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②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