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群文阅读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群文阅读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8 21:3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群文阅读
任务一:
梳理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课文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
论证结构
论证思路
提出主张—阐述理由—提出建议
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提出改造我们学习的主张,其次指出目前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缺点,然后对照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最后提出改造学风的建议。
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分析问题,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
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任务二:
文章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改造我们的学习》
1、标题中为什么选用“改造”这个动词?能不能换用“改变”或者“改进”?
“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
“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比较强调“有所进步”而没有强调“破旧”这一面,因此这两个词不能代替“改造”。
《改造我们的学习》
2、本文是如何论证作者的观点的?
内容 论证方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例证法
例证法
对比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
例证法
《改造我们的学习》
2、本文是如何论证作者的观点的?
比喻论证:“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比喻不作调查研究,凭主观去毫无目的地开展工作;“漆黑一团”比喻对中国古代史,近百年历史一无所知;“消化不了”比喻对马列主义不知深入理解,不领会精神实质。
《改造我们的学习》
对比论证 主观主义态度 马列主义态度 表达效果
表现
特点 实质 影响 对现状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对历史只懂希腊不懂中国,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是无的放矢的。
对现状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对历史,不是割断,不单懂希腊,还要懂中国;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是有的放矢的。
只凭主观,忽视客观;夸夸其谈,华而不实。
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党性的表现,是理论和实际统的作风。
害人、害己、害革命。
利人、利己、利革命。
让我们对这两种态度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从而抛弃主观主义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态度。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1、文章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道理论证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2、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作用:
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2、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关系:
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
第二、三个问句是在第一句的基础上作为答案被提出来,继而被否定,为开启下文作准备。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3、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二者有什么区别?
(1)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了许多感觉,在头脑中生起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2)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许多次,经过大脑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3、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二者有什么区别?
区别:
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它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4、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多次的反复”?
(1)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4、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多次的反复”?
(2)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4、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多次的反复”?
(3)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
任务三:
分析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这两篇文章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通俗性
准确性
通俗性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因为这是一篇动员报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如“闭塞眼睛捉麻雀”使用了俗语。而“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等,则采用了整散结合的句式,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文中“天上掉下来的”“自己头脑里固有的”等语句,说法非常通俗,具有口语化的特点,略含讽刺。群众一听就懂。如果用哲学语言来讲述这两种观点,就比较复杂了。
准确性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开头一句“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里作者用了“改造”而不用“改变”,因为“改变”是彻头彻尾的全部变化,不是作者的想法,作者是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改掉不好的,保存好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文中,用“一般的说来”“特别是”等短语讲一般规律,用“并不是……而是……”句式指明先进势力暂时失败的原因,用“有时候”“暂时”“总有一天”等短语,十分精确地论述了失败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
任务四:
两篇文章具有怎样意义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写作背景
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毛泽东之所以要发动延安整风,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有关。
第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必须从思想路线上彻底解决。
第二,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错误一度引起党内思想混乱,必须予以肃清。
第三,皖南事变的发生,促使毛泽东思考如何尽快改变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这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导火线。
1963年5月2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上制定的一个党内文件。这个文件对国内政治形势作出了过于严重的估计,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要求重新组织革命的阶级队伍,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打退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猖狂进攻。《前十条》下达后,各地根据这个文件精神,重新训练干部,进行试点,为即将开展的农村“四清”和城市“五反”运动作了准备。
《改造我们的学习》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两篇文章分别写于什么时期?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两篇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两篇文章分别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既是当时党的工作开展的具体指导,又是精辟的理论著作。
《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所作的报告。在文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的作风。文章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分有力,不但在当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针对今天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针对“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情况所写的。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这个问题,不仅对当时的人民群众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