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情境中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调来判断的B.“尖声尖叫”主要说明了声音的音调高
C.“低声轻语”主要说明了声音的音调低D.“震耳欲聋”主要说明了声音的音调高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B.物体只要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C.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这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点
3.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
4.如图所示,甲: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能否看到对应的实验现象( )
A.甲实验能看到,乙实验不能看到 B.甲实验不能看到,乙实验能看到
C.甲、乙两实验都能看到 D.甲、乙两实验都看不到
5.如图四个实验,能够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D.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使它们发声
6.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约为尺长的一半,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并观察它的振动情况。然后减小钢尺伸出长度约为尺长的1/4,现次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A.声音变大 B.频率变高 C.振动变慢 D.响度变小
7.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吉他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音调
C.手机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们耳朵的
D.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8.如图所示,小红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实验说明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C.实验说明响度跟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D.这个实验探究的是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为340m/sB.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睛,说明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D.真空也能传声
10.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倒车雷达工作过程中,利用了次声波可传递信息
B.科学家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这原理发明了声呐
C.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相同的力吹奏它们从左到右音调越来越低
D.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11.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 m/s
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12.通过观察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种不同乐器发出的波形整体上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即音调相同
B.甲乙丙三种波的形状不同,即音色不同
C.甲乙丙的响度、音调、音色都不相同
D.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三、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有多个选项满足题意)
13.下列关于各图所展示的情境说法正确的是( )
A.倒车雷达是利用了超声波的回声定位来传递信息
B.摩托车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扬声器发出声音传递能量使旁边的烛焰晃动
D.人利用牙齿“听”声音,效果不如用耳朵听声音
三、填空题
14.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响度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
15.如下图所示,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
16.小提琴演奏者不断变换手指按压的位置为观众演奏优美动听的音乐,变换手指按压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小提琴的声音是通过_____进入观众的耳朵的.听众能听出是小提琴而不是二胡,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判断的.
17.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利用超声波清洗眼睛说明声波能够传递 。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 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1 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 m;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 。
18.声音是由于物体 而产生的,当人在雪山中大声说话时,因为声音能传递 ,所以就有可能诱发雪崩.
19.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同样的音律来,那么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______振动产生的,想达到目的,我们应该______敲。用嘴吹气时,声音是由______振动产生的,想达到目的,我们应该______吹。(2、4空选填“从左向右”或者“从右向左”)
四、简答题
20.寒假,小华帮妈妈做家务,他拎起水壶向热水瓶灌水,站在一旁的妈妈提醒他:“儿子,快满了!”小华惊讶道:“妈,你怎么知道?”妈回答:“听出来的。”小华一脸迷惑,你知道小华妈妈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征判断的吗?原因是什么?
五、实验探究题
21.小明和小红想比较棉布、锡箔纸、泡沫塑料这三种材料的隔声性能.
(1)小明将机械闹钟放入鞋盒内,分别盖上(不同/相同)______厚度的不同隔声材料.接着他一边听秒针走动的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小明在远离声源的过程中,他所听到声音的_______(响度/音调)发生改变.然后分别测量并记录此处到鞋盒的距离(如上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可能是___________.
(2)为了进一步验证,小红认为还可以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分别改变不同隔声材料的厚度,直到测试者听不见声音为止.然后通过比较材料的厚度来确定材料的隔声性能.若材料越厚,则说明其隔声性能越________(好/差)
22.在研究有关声音的传播时,小军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未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如图所示,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管子抽出。请你根据小军的实验探究回答下面一些问题。
(1)在没有抽气时,小军用家用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选填
“能”或“不能”)听见手机的声音。
(2)当小军不断抽出瓶中的空气时(瓶中空气没有完全抽走
时),再拨打手机,听到手机的铃声将 。
当小军继续把瓶中的空气往外抽, 再拨打手机,他仍能从听到从瓶里传出来的微小手机的声音,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通过以上小军的实验探究,请你帮小军总结出实验结论。
六、应用创新题
23.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40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汽车的行驶速度?
24.司机朝着山崖以20m/s的速度行驶,看到前方有丁字形路口,便鸣笛一声以示警告将要上路的行人或车辆(车速保持不变),鸣笛后经对面山崖的反射4s后便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是340m/s,求:
⑴4S内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⑵鸣笛时车离山崖有多远?⑶听到回声时车离山崖有多远?
答案
1.B
2.D
3.C
4.A
5.B
6.B
7.C
8.D
9.C
10.B
11.A
12.C
13.AC
14.频率 幅度
15.振动
16.音调 空气 音色
17.音调 能量 1531 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到月亮之间是真空,所以超声波不能传播
18.振动 能量
19.瓶子和水柱 从左向右 空气柱 从右向左
20.根据音调;原因是往暖水瓶中倒水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随着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越来越快,频率越来越大,音调越来越高
21.相同 响度 泡沫塑料 人到声源的距离 差
22.(1)能 (2)减小
(3)手机接触到了瓶壁,振动通过瓶壁传到了外面的空气中,再进入人耳
(4)声源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越少传播越弱。
23.解:设汽车离山崖s=700m,汽车直线行驶s2=40m,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1=340m/s,汽车行驶速度v2,
依题意:s2/v2=(2s-s2)/v1 即:40m/v2=(2×700m-40m)/340m/s
v2=10m/s
24.⑴ 80m; ⑵ 720m ⑶ 64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