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花衣裳》教学案例
一、教材的分析
本课主要特点是将美术与自然相结合,把动物的斑纹比作“花衣裳”——生动有趣的课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图片的呈现,客观上需要学生走进自然。观察、了解动物的斑纹及其作用(保护作用、警戒作用、美化作用),初步感受这些斑纹的美;主观上则需要学生根据对动物斑纹的观察,发现动物斑纹的美术造型特点,为创意新的“花衣裳”建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受动物斑纹的自然之美,了解并分析不同动物斑纹的造型元素—— 点、 线条、形状、色彩,学会表现“花衣裳”的美术语言。
2、通过剪贴、绘画、刻、刮等手法改变动物的斑纹的形状或色彩,创新表现动物的“花衣裳”。
3、在学习中树立爱护、保护动物的意识,在学会美化生活的基础上更加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标学段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教学重与难点;重点是学生可以利用点、线、面、形 状、色彩、肌理等美术语言来剖析动物斑纹的造型特点,以便更好的构思改变斑纹的方法,创造新的斑纹。难点是巧妙地给动物穿上“花衣裳”,并通过对比发现动物“花衣裳”的美。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艾玛(画格子大象)来到了课堂上,今天它将教同学们做动物的“花衣裳”。
(二、)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察艾玛的特点,在观察的过程中对比自然界中的动物特点。课件:(出示图片)。
师:通过对比,大家懂得了动物的斑纹在大自然中具有保护、警戒、美化等作用
课件:(迷彩服的相关资料),同时发现艾玛的画格子斑纹独特的美。
师:通过游戏“捉迷藏”(艾玛喜欢大自然,更喜欢与动物朋友们捉迷藏),请同学们帮助艾玛找找藏在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朋友(课件只显示动物的斑纹),锻炼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局部分析
师:艾玛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找到了它的朋友——斑马、猎豹、变色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斑纹有什么不同?同学们仔细辨认它们之间的差别,找出斑马的斑纹(线的排列特点)、猎豹的斑纹(点的排列)、变色龙的斑纹(根据环境变换色彩的特点)的造型元素,如:点、线条、形状、色彩等。艾玛告诉大家身上的花纹就是自己选择形状与色彩组合而成的。同学们在这个情境教学中,懂得了动物斑纹中的基本造型元素是点、线、形状、色彩等。
2、转变思路
现在,艾玛请来了它最要好的朋友——穿不同“花衣裳”的两匹斑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穿新“花衣裳”的两匹斑马之间以及它们与
花格子大象艾玛之间的不同之处。通过仔细观察、对比,学生们发现
一批斑马的斑纹保留了原来的线条但改变了色彩;另一匹斑马虽保留了黑白色彩,但改变了原来的线条形状;而花格子大象则是直接按照自己喜欢的形状与色彩来装饰自己。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改变动物的斑纹,可以采用想象、创新来完成。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制作方法的提示文字,以及观看老师示范怎样给动物穿上新设计的“花衣裳”的技法演示,鼓励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并大胆尝试给动物穿上新的“花衣裳”的制作活动。(镂空、折纸、绘画、刻、刮等)。
3、实践制作
森林里要召开化妆舞会,很多动物都会来参加,它们都希望自己穿上新的“花衣裳”。请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桌子上的材料来帮助它们。
教师可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多种动物(斑马、变色龙、猎豹、老虎、长颈鹿、小丑鱼)的造型。每个小组利用丰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水彩笔、彩纸、水粉笔、国画工具、油画棒、刮蜡纸等),根据每组讨论的制作方法,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设计、制作动物们的新斑纹,帮助它们完成化装舞会的服饰设计,并采取适合的形式给动物穿上“花衣裳”。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个性与创意,大胆制作。
(三、)作业展示与讲评阶段
教师在教室的一个角落布置森林的场景,将每个小组的作品展示在这里。师生从所有同学创作的作品的对比中,感受动物“花衣裳”的造型创意,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拓展与升华
艾玛在化装舞会结束时,要给大家展示几幅作品(法国画家卢梭的作品《老虎与牛的格斗》《猩猩和热带森林》等),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美丽的动物斑纹,体会美是如何在对比中产生的。最后,艾玛告诉大家:谁要是爱艾玛,就请你热爱大自然,爱护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