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9 15:2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实录
导入:
老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现在请把你们的思绪拉回今天早上刚起床的时候。请大家想一想,从早晨到现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你们有没有看到哪些日复一日出现在上学路上而又让你们印象深刻的场景?【评:导入代入情境的出发点很好,但是叙述过于啰嗦,让学生互动回答的环节浪费了部分时间】
学生1:七中的大门。
老师:为什么学校的大门能够让你印象深刻呢?
学生1:因为我每天都会从学校门口进来。
学生2:堵车
老师:非常好,有的同学觉得堵车是他每天见到且印象深刻的事情。那么大家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吗?其实是因为我在今天早上还没起床时,被一个声音惊喜到了,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声音?
学生:闹钟、汽车的鸣笛声...
老师:都不对,其实是楼下窸窸窣窣的扫地声,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见过,但这是一种让老师感觉既熟悉又亲切的声音,可以说在我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我都曾在清晨听见过这个声音,可在我到七中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还是第一次听到,所以我感到惊喜又亲切。而给我这个启迪的人,正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人,她在1岁零7个月大的时候生了一场重病,从此便失去了听觉、视觉以及说话的能力,可她却能够熟练地感知万物,捕捉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她就是(齐答):
学生:海伦·凯勒。
基础部分:
老师:没错,她就是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相信大家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都不陌生吧!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节选自海伦 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再塑生命的人》。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海伦·凯勒,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5页,根据课件内容对课下注释进行补充(课件:作者介绍)。海伦·凯勒,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盲聋人。她出生于亚拉巴马州,190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女子学院,成为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她一生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主要作品有《我的一生》《走出黑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评:作者介绍内容过多,没有凸显重点考点】
老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那么同学们有完整地看一遍课文吗?看完课文的同学请举一下手。(大部分学生举手)既然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预习作业,我就要来考考你们了,看看这些字词大家都掌握了吗?(课件:字词积累)下面请大家齐读一遍。【评:字词部分有重点标注】
(学生齐读,一个词两遍)
老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其中有几个词语老师听到有同学读错了,比如争执是二声,不要读成四声了;混为一谈是四声,有的同学读成了三声;恍然大悟是三声,我听到有的同学读成了一声,这些字需要同学们重点掌握。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49页,在课后“读读写写”中标注重点拼音并补充词语“譬如”,要注意这个字的读音和写法。(老师下课巡视同学们的注音状况,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老师:同学们在注音的时候注意一些自己容易错的字词可以重点勾画,或者用红色的笔圈出来。【评:关注学生笔记】
(笔记做完)
老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本课的重点词语解释,想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46页,勾画出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勾画混为一谈,再翻到第48页,勾画花团锦簇和美不胜收。其中不求甚解和美不胜收是我们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词语,需要同学们重点掌握。除此之外,老师还在课件上给大家补充了四个词语,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恍然大悟,是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恍然是突然醒悟的样子,我们之前学到过“然”一般翻译为什么什么的样子,比如说欣然就是高兴的样子。【评:解释部分有重点标注】
(笔记做完)
活动一:默读课文,感知历程
老师:我们之前说到海伦·凯勒不到两岁就变成了盲聋哑人,在她还没能好好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坠入了一个没有声音、没有光亮的深渊。此时的她,也许就像是这只在黑暗中逐渐枯萎的玫瑰花(课件5:图片),没有方向,非常迷茫。那么她最终又是如何重新绽放,最终成为20世纪传奇女性的呢?我想在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里,你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老师有这样的要求:请大家勾画出有关海伦·凯勒心理活动的句子, 分析她的心境变化。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检查勾画情况,提醒学生注意默读速度)
老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完成了默读,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你找到了哪些有关作者心理变化的句子
学生1:从第1自然段“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我读出此时作者的内心是感慨的。
老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心情是体现了作者在本文中的心理变化吗?我们看一下前面说到“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这里的“回想”表示是作者的回忆,并没有体现在文中情节中的心理变化哦!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同学继续回答)
学生2:从第4自然段“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中我读出了作者是高兴的。
老师:这位同学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作者是高兴的,那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呢?或者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学生3:我觉得此时应该是渴望的。
老师:非常好,那么同学们认为这里是高兴还是渴望更合适一点呢?
学生齐:渴望
学生2:但是这里不是写的“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吗?
老师:但是我们往前面读一读,“恰恰此时”,说明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我的光明的出现应该是在后文对不对?你想一想,这里我们的莎莉文老师出场了吗?
学生2:没有
老师:对的,这里我们的老师还没有出场,作者其实并不知道要发生什么,所以她此时应该是渴望光明的。
参考答案:
【评:学生基本找到了全部关于作者心理变化的部分,描写状态的词可以适当补充】
(1)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愤怒、苦恼、疲倦
(2)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怯懦、惧怕
(3)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 光明! 快给我光明!”——渴望、迷茫
(4)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自豪、欣喜(课件8)
(5)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破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烦躁、愤怒
(6)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希望、快乐、自由
(7)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后悔、珍惜
(8)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 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喜悦、幸福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活动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
老师:在这篇课文中除了作者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就是——
学生:莎莉文老师
老师:非常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再回到我们的文本,找出描写莎莉文老师的相关语句,分析她的形象。请以“我从______中读出莎莉文老师是一个________的人”为句式,概括莎莉文老师为“我”做了哪些事,能够体现出她高超的教育艺术。
【评:课件内容信息过多且有重复,概括的设计无效,教育艺术已经点明方向】
(1)初次见面就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有爱心、关心爱护学生
(2)两次送给我布娃娃,教我拼写doll这个单词——循循善诱
(3)在我不耐烦发脾气后带我去户外散心——有耐心
(4)在“我”无法区别“杯子”和“水”的时候,就带“我”到井房散步,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教育讲究方法,充满智慧
(5)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循序渐进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评:学生基本可以根据文章原文分析形象,但是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
活动三:回顾课文,探究问题
老师:梳理完课文之后,大家回过头来思考,本文以“再塑生命的人”为题,那么这个人具体指的是谁呢?没错,就是莎莉文老师。但是通读全文之后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标题点名了对象莎莉文老师,但是文章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自己,你认为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1:写出了作者心理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区别
老师:非常好,我们有同学发现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心理变化,那如何体现老师的作用呢?
学生2:可以侧面描写出老师对海伦凯勒的影响和改变
老师:不错,我们来看一下。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心路历程。通过前后的情感变化,从侧面体现出老师对自己的巨大影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我们刚刚有同学答到了前后的情感变化还有非常重要的点睛之处——侧面描写,其实通过这些作者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表达对老师的无比感激和敬爱之情对不对!好的,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批注,作者的情感是怎么样的。
总结:
老师:其实,莎莉文老师在接受教育海伦凯勒这一艰巨任务时还不满21岁。但她一辈子就教了这一个学生,一教就是49年。她将这世间最美好的思想情操,最隽永深沉的爱心奉献给了海伦,以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的生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有这样一段话,请大家齐读:
学生: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
老师:是的,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是你们学习的启蒙者甚至人生的启迪者,而对于老师而言,教书育人也是我们最为神圣的使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了花木”所以我想,甘为泥土育花木,这就是作为老师的意义吧!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到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