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上《如何突出中心》配套资源(课件+教学设计)(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上《如何突出中心》配套资源(课件+教学设计)(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0 10:34:49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如何突出中心
七年级 语文
一、导 入
有人说,若将一篇文章比作是一个人,文章的中心便是这个人的灵魂。灵魂活跃了,人才能生气盎然,性格凸现。同样的道理,中心突出了,文章才能文气蓬勃,感人至深。
二、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认识立意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2.从读到写,学习并体会如何提炼中心、梳理线索、安排详略。
3.写作实践,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场景、一个物品,表达情感和思考。
学习目标
三、教学过程
1.什么是文章的中心?
(一)写法指导
中心 ,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也就是作者写作文章的主旨所在。
2.中心有什么作用呢?
(一)写法指导
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相对集中而明确的中心。有了中心,写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叫人不知所云。
题目 中 心
《猫》
《动物笑谈》
《狼》
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介绍了作者在观察鸭子和鹦鹉等动物行为时发生的趣事,表现出人与动物之间平等共处的心境、人对动物的尊重和热爱。
讲述了屠户回家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说明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我们每天都和家人一起吃饭,在餐桌前,大家都在谈论些什么?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二)围绕中心 选材组材
1.审题
2.提炼中心
3.选材组材
餐桌前的谈话
天色已晚,母亲下班后回到家。她的脸色很不好,皱着眉头,脸色很凝重,也一直没有同我说过话。这时,父亲把给母亲留的饭菜端到了餐桌上。母亲开始滔滔不绝地对我们抱怨起单位的工作。说老总把责任全部推到了她身上,还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到激动处,母亲干脆放下了勺子,任由饭菜慢慢冷却……
例文
父亲试图化解母亲的怨气,开始劝说母亲。说到了老板平日如何赏识母亲,给母亲发奖金,把一切重要的事情全部交给母亲去做,而且最近还要把母亲提成副总。母亲毫不领情地说:“干的是副总的活,拿的是普通员工的工资,还要忍受这么自大的人副总提不提无所谓,工资,还不如不涨。”说罢,烦躁地低头吃了两口饭菜。父亲有些生气了,说:“人家是有点自大,但是你们这些员工总不能天天抱怨。人家自大?人家是老板。你不自大
例文


从普通员工把你提成副总你还不乐意?那你干脆别干了。”母亲听到这里急了:“他不配当老板,男子汉当人一套背人一套。就不是个人!你帮他还是帮我啊!”母亲看起来真的生气了,她从饭碗里抽出勺子,一下子摔到暖气上,碗也推到地板上,然后冲进了我的屋,重重地甩上了门。父亲惊呆了:“不是,你给我摔什么啊,是我招你了吗?把饭留出来就是为了给你吃!”
母亲躲在我的屋里什么也没说……
例文
父亲愁眉不展,一言不发……我弯下身来,把地上的饭菜扫进垃圾桶,再用拖布和湿纸巾把地上的油擦干,还拿空气清新剂喷了几下,这才遮盖了油的味道。此时,我却丝毫没有注意到父亲正默默看着我的一举一动。
过了一会儿,母亲轻轻地把屋门推开,平静地走了出来,说:“对不起,我不该抱怨,更不该对着你们摔东西,今天心情实在不好。平时我教育孩子不抱怨,今天却没有以身作则。”
例文
父亲走过去给了母亲一个拥抱,说:“我也要说对不起,我的态度也不好。”他们慢慢地说着,家里的气氛又恢复了平静。我深深地知道,他们两个人都很累,在单位忙了一天还要为我操心。
家是每个人温暖的港湾,它不仅接纳你的快乐,还会包容你的痛苦,因为家里的亲人永远不会嫌弃你,会一直安慰你。作为孩子的我只能多去体谅他们,学会懂事,学会成长。
例文
作者没有选择温馨浪漫的场景大晒幸福,也没有把关注点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大写特写父母对自己如何关爱、理解。而是默默关注着父母,听他们诉说一天的疲惫和烦恼,用无言的方式静静地表达对父母的关心体贴。
(二)围绕中心 选材组材
读了这位小作者的文章后,同学们想一想,他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突出中心,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能强化中心的内容,不妨详细叙述,细致描写,甚至着意强调;相反,与中心关系较远的或不太典型的内容则简略叙述。
(二)围绕中心 选材组材
书包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备的学习用品,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形影不离。你的书包里面藏着怎样的故事,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三)托物寄意 明确线索
(三)托物寄意 明确线索
依据题目,确定中心
(1)将“我的书包”视作客观事物,着眼于介绍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和内部构造等。
(2)如果“我是书包”,让我们化身为书包,则要求以“书包”的口吻表露自己的心声。
(3)“我和书包”着眼于“我”和书包的关系,写两者之间的故事。
我是书包
我是书包,长得不算出众,我被当作礼物送给了他,我觉得这简直就是痛苦的开始。
我很单薄,但他把我当成了一个“载重机”,我的肚子里装了很多上课用得着和用不着的东西,每天都要带着沉重的东西奔跑,我很疲惫。而他到了学校后,不是把我小心放进课桌,而是直接扔到地上。当他心情好时,还会随手把我抛向空中,
例文
然后接住,我被他扔得头晕目眩,很不爽,他当然不理解我的痛苦。当他考试没考好时,我就成了他的“出气筒”:他会狠狠地踢我、踹我。他不知道我的疼,他从来不顾及我的感受。于是,我开始后悔来到这个世界上。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他好像对我大不一样了,变得温柔起来。他破天荒地给我洗了一个澡,让我恢复了清秀的容颜。从那时起,他每天上学,总是很小心地把我放到他的背上,虽然
例文
例文
我不知道这是因为什么,但这让我感到了温暖。最让我意外的是,他开始每天认真整理我肚子里的书本,为我减轻了不少负重,这让我非常感动。虽然现在,他的年级越来越高,书本自然也越来越多,但我不觉得重了,因为我觉得他的后背越来越有力量。我和他像个朋友一样形影不离。他高兴时,我在;他哭泣时,我也在。我见证了他成长中的痛苦和快乐……
我终于知道他对我转变态度的原因了:他的父母离婚了,他
跟着爸爸生活,而我是妈妈送给他的礼物。我是他奋发学习的动力,因为有我在,妈妈的爱便在。
时光荏苒,他长大了,长成了一个英气勃发的青年;而我老了,旧了,现在躺在他的衣柜里回忆往事。
例文
(三)托物寄意 明确线索
读完这篇习作想一想,这位小作者是怎样托物寄意,明确线索的?
(三)托物寄意,明确线索
小作者在集合了很多同学对书包的态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构思了这个与书包有关的成长故事。故事运用拟人手法,以书包的感受为线索,集中叙述描写了“他”对书包前后不同的态度,结尾交代了促成“他”态度转变的原因以及结果。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对于书包的态度中也包含着小作者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及对周围同学学习态度的观察。
突出中心,可以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若把文章比作一条珍珠项链,素材如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线索就是串起美丽珍珠的那根线,把文章素材有机串联起来。线索的合理设置会让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三)托物寄意,明确线索
(四)以小见大 突出中心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

(四)以小见大 突出中心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四)以小见大 突出中心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
(四)以小见大 突出中心
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
(四)以小见大 突出中心
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四)以小见大 突出中心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四)以小见大 突出中心
《紫藤萝瀑布》:景微而情长
景:盛开的紫藤萝花瀑。
情:带走了焦虑和悲痛,让“我”获得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长河永无止境。忘记过去的悲痛,扬起生命的风帆勇往直前。
(五)课堂小结
所谓“突出中心”,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集中、鲜明。文章的中心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理性的概括,也可以具有浓厚的感彩,但它必须是鲜明的。
四、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写作时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方面写开去就好,要学会取舍。当然,将多件事情、多个场景组合起来,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也是一种新颖的写法。
2.“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是这件事、这幕场景或这件物品等的写作价值所在,也就是你确定中心的立足点。
3.对这个场景或物品做些细致的描写,对这段对话中的某些语句做些强调,或者拿这首民谣与其他歌曲做些对比,都会使读者目光聚焦,文章就会显得中心突出,条理清晰。
五、结束语
文章的思想仅仅是正确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善于把这些思想表达得大家都明白。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作文训练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做到中心突出,主旨明确。如何突出中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课文,认识立意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从读到写,学习并体会如何提炼中心,梳理线索、安排详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写作实践,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场景、一个物品,表达情感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立意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难点:
从读到写,学习并体会如何提炼中心,梳理线索、安排详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媒体
Ppt
教学过程:
导入:
有人说,若将一篇文章比作是一个人,文章的中心便是这个人的灵魂。灵魂活跃了,人才能生气盎然,性格凸现。同样的道理,中心突出了,文章才能文气蓬勃,感人至深。下面咱们开始今天的写作训练——《如何突出中心》
一、 写法指导
1.什么是文章的中心?
明确:
中心 ,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也就是作者写作文章的主旨所在。
由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整篇文章的材料取舍、结构层次、语言表达起着统率作用,因而人们常把“中心思想”(“立意”)比作文章的灵魂。
2.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呢?
元代教育家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谈到“中心思想”的重要作用时说:“如通篇主意间架未定,临期逐旋摹拟,用尽心力,不成文矣。”
所以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相对集中而明确的中心。有了中心,写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叫人不知所云。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单元各篇课文的中心是什么?
题目 中 心
《猫》 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动物笑谈》 介绍了作者在观察鸭子和鹦鹉等动物行为时发生的趣事,表现出人与动物之间平等共处的心境、人对动物的尊重和热爱。
《狼》 讲述了屠户回家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说明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由此我们看出围绕中心写作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为此在写作时要根据确定的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舍弃无关的内容,并对选定的材料进行一定的剪裁和加工,安排好先后的次序。
二、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围绕中心如何选材组材
我们每天都和家人一起吃饭,在餐桌前,大家都在谈论些什么?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如何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1.审题
首先,先审题目的限定性:《餐桌前的谈话》人物是多人,而非一人。地点限定在“餐桌前”,则时间也就限定在人们聚集在餐桌前的时段。
其次,再审题目的开放性:“时间”的开放比较大,可以是一年中的任何一天,具体的时间段也不一定。“人物”的开放度在于题目,没有限定重点表现的人物。“事件”的开放度最大,可以是其乐融融的交流,也可以是一场妙趣横生的家庭模仿秀,还可以是一次激烈的争论,抑或是一次郑重的讨论……
2.提炼中心。
可以表现亲人之间相互关爱、分享、欣赏、无私奉献的可贵;也可以表现两代人之间相互沟通、理解、体谅、包容的必要。
3.选材组材
确定中心之后,还要对写作素材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组织,确定人物主次,围绕中心,想好详写什么,略写什么,最后通过什么方式点明中心。
下面我们通过一篇例文,来进一步理解如何围绕中心,审题、选材组材:
餐桌前的谈话
天色已晚,母亲下班后回到家。她的脸色很不好,皱着眉头,脸色很凝重,也一直没有同我说过话。这时,父亲把给母亲留的饭菜端到了餐桌上。母亲开始滔滔不绝地对我们抱怨起单位的工作。说老总把责任全部推到了她身上,还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到激动处,母亲干脆放下了勺子,任由饭菜慢慢冷却……
父亲试图化解母亲的怨气,开始劝说母亲。说到了老板平日如何赏识母亲,给母亲发奖金,把一切重要的事情全部交给母亲去做,而且最近还要把母亲提成副总。母亲毫不领情地说:“干的是副总的活,拿的是普通员工的工资,还要忍受这么自大的人.副总提不提无所谓,工资,还不如不涨。”说罢,烦躁地低头吃了两口饭菜。父亲有些生气了,说:“人家是有点自大,但是你们这些员工总不能天天抱怨。人家自大?人家是老板。你不自大,
从普通员工把你提成副总你还不乐意?那你干脆别干了。”母亲听到这里急了:“他不配当老板,男子汉当人一套背人一套。就不是个人!你帮他还是帮我啊!”母亲看起来真的生气了,她从饭碗里抽出勺子,一下子摔到暖气上,碗也推到地板上,然后冲进了我的屋,重重地甩上了门。父亲惊呆了:“不是,你给我摔什么啊,是我招你了吗?把饭留出来就是为了给你吃!”
母亲躲在我的屋里什么也没说……
父亲愁眉不展,一言不发……我弯下身来,把地上的饭菜扫进垃圾桶,再用拖布和湿纸巾把地上的油擦干,还拿空气清新剂喷了几下,这才遮盖了油的味道。此时,我却丝毫没有注意到父亲正默默看着我的一举一动。
过了一会儿,母亲轻轻地把屋门推开,平静地走了出来,说:“对不起,我不该抱怨,更不该对着你们摔东西,今天心情实在不好。平时我教育孩子不抱怨,今天却没有以身作则。”
父亲走过去给了母亲一个拥抱,说:“我也要说对不起,我的态度也不好。”他们慢慢地说着,家里的气氛又恢复了平静。我深深地知道,他们两个人都很累,在单位忙了一天还要为我操心。家是每个人温暖的港湾,它不仅接纳你的快乐,还会包容你的痛苦,因为家里的亲人永远不会嫌弃你,会一直安慰你。作为孩子的我只能多去体谅他们,学会懂事,学会成长。
读了这位小作者的文章后,同学们想一想他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例文评析】
作者没有选择温馨浪漫的场景大晒幸福,也没有把关注点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大写特写父母对自己如何关爱、理解。而是默默关注着父母,听他们诉说一天的疲惫和烦恼,用无言的方式静静地表达对父母的关心体贴。
作者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生活场景,围绕上述中心,详写母亲的抱怨和父亲的劝解。从对话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一个是干练,要强却又急躁的母亲,另一个是试图宽慰母亲却适得其反的父亲。在父母二人对话冲突之后,略写自己收拾地上的油污,文笔简练而生动,为父母最后相互道歉、家庭生活恢复平静做了铺垫。这篇文章以赞美亲人之间的包容和理解为中心,选材独特,叙述自然,详略得当。难得的是,在叙事之后,小作者还以议论抒情的方式发表自己对家庭生活的看法,点明了中心。
突出中心,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能强化中心的内容,不妨详细叙述,细致描写,甚至着意强调;相反,与中心关系较远的或不太典型的内容则简略叙述。如《猫》一文中,前两只猫虽然可爱,但它们的亡失都是由于偶然的因素,对“我”的情感冲击较浅,所以略写;而第三只猫的受屈与死亡却引起了“我”深深的自责和反思,情感冲击最强,所以作者以最多的篇幅来写。这样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地选取材料,组织文字,中心就会突出起来。
(三)托物寄意,明确线索
我们还可以托物寄意,明确线索,来突出中心。
下面咱们做一个练习: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词典,以拟人的笔法叙述文中的细节,体会拟人化叙述产生的表达效果。
书包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备的学习用品,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形影不离。你的书包里面藏着怎样的故事,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依据题目,确定中心
(1)将“我的书包”视作客观事物,着眼于介绍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和内部构造等。
(2)如果“我是书包”,让我们化身为书包,去听听它的心声:是为主人负担重而不鸣,还是因主人乱认乱放而暗自委屈?设身处地,发挥想象,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3)“我和书包”着眼于书包和主人的关系,你第一个书包是谁送给你的?你和书包之间有着怎样的故?……都可以作为确立中心的角度。
接下来通过一篇《我是书包》为题的例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托物寄意并明确线索的。
我是书包
我是书包,长得不算出众,我被当作礼物送给了他,我觉得这简直就是痛苦的开始。
我很单薄,但他把我当成了一个“载重机”,我的肚子里装了很多上课用得着和用不着的东西,每天都要带着沉重的东西奔跑,我很疲惫。而他到了学校后,不是把我小心放进课桌,而是直接扔到地上。当他心情好时,还会随手把我抛向空中,
然后接住,我被他扔得头晕目眩,很不爽,他当然不理解我的痛苦。当他考试没考好时,我就成了他的“出气筒”:他会狠狠地踢我、踹我。他不知道我的疼,他从来不顾及我的感受。于是,我开始后悔来到这个世界上。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他好像对我大不一样了,变得温柔起来。他破天荒地给我洗了一个澡,让我恢复了清秀的容颜。从那时起,他每天上学,总是很小心地把我放到他的背上,虽
然我不知道这是因为什么,但这让我感到了温暖。最让我意外的是,他开始每天认真整理我肚子里的书本,为我减轻了不少负重,这让我非常感动。虽然现在,他的年级越来越高,书本自然也越来越多,但我不觉得重了,因为我觉得他的后背越来越有力量。我和他像个朋友一样形影不离。他高兴时,我在;他哭泣时,我也在。我见证了他成长中的痛苦和快乐……
我终于知道他对我转变态度的原因了:他的父母离婚了,他跟着爸爸生活,而我是妈妈送给他的礼物。我是他奋发学习的动力,因为有我在,妈妈的爱便在。
时光荏苒,他长大了,长成了一个英气勃发的青年;而我老了,旧了,现在躺在他的衣柜里回忆往事。
读完这篇习作我们同学们想一想这位小作者是怎样托物寄意,明确线索的?
【例文评析】
小作者在集合了很多同学对书包的态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构思了这个与书包有关的成长故事。故事运用拟人手法,以书包的感受为线索,集中叙述描写了“他”对书包前后不同的态度,结尾交代了促成“他”态度转变的原因以及结果。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对于书包的态度中也包含着小作者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及对周围同学学习态度的观察。
突出中心,可以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如郑振铎写《猫》,围绕着猫带给人的情感波澜这一线索,叙述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叙述清晰,不蔓不枝,有效地突出了猫的命运带给“我”和家人的情感冲击。若把文章比作一条珍珠项链,素材如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线索就是串起美丽珍珠的那根线,把文章素材有机串联起来。线索的合理设置会让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四)以小见大 突出中心
下面我们一起阅读宗璞写的《紫藤萝瀑布》感受文章中的“小”与“大”。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同学们这篇《紫藤萝瀑布》景微而情长。
景:盛开的紫藤萝花瀑。
情:带走了焦虑和悲痛,让“我”获得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长河永无止境。忘记过去的悲痛,扬起生命的风帆勇往直前。
(五)课堂小结
所谓“突出中心”,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集中、鲜明。文章的中心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理性的概括,也可以具有浓厚的感彩,但它必须是鲜明的。
四、作业:
课后练习: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写作时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方面写开去就好,要学会取舍。当然,将多件事情、多个场景组合起来,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也是一种新颖的写法。
2.“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是这件事、这幕场景或这件物品等的写作价值所在,也就是你确定中心的立足点。
3.对这个场景或物品做些细致的描写,对这段对话中的某些语句做些强调,或者拿这首民谣与其他歌曲做些对比,都会使读者目光聚焦,文章就会显得中心突出,条理清晰。
PAGE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