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醉翁亭记[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2-26 22: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醉翁亭记
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品味语言特色
3、理解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重点:文言知识
难点:理解“与民同乐”的思想
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启发示
时数:3
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疏通文意
3、读顺课文
1、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略
2、 听范读,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壑 晦 伛偻 肴蔌 觥筹
3、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读顺文句。
4、 引导学生疏通文意。
(一)、疑难词语
第一段:诸各 名 自谓
第二段:林霏 云律 晦明
第三段:伛偻提携 杂然 颓然
第四段:阴 乐其乐
(二)、疑难语句
1、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这间也。
2、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从之乐,我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学生翻译全文,掌握课文内容。
5、 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中意思。
第二课时
要点:1、体味语言特色
2、理解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1、 检查背诵情况
2、 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特色
1、 简析“也”
A、表陈述 B、表肯定 C、表感叹
要求学生将文中21个“也”归类,并注意其语气变化。
如:环滁皆山也 表陈述
琅琊也,酿泉也 表肯定
在乎山水之间也 表感叹
2、 简述“而”
A、表转折 B、表并列 C、表递进 D、表连接 F、表修饰
如:水声潺潺而泻出 表修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连接
3、 引导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方式
文章景物描写着重于第一段及第二段,要求思考:1、作者描写醉翁亭周边环境运用什么描写顺序?
明确:由远及近,自春至冬,从早到晚
3、 第二段各句之间关系如何?
明确:1、2句属并列关系,1、2句与3句属总分关系。
4、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语言与描写的意境。
第三课时
要点:1、了解严谨的结构
2、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抱负
1、 要求学生为每段概括段意,并指出每段所用的表在方式
第一段:介绍醉翁亭周边环境
第二段:介绍醉翁亭的早晚及四季之景
第三段;滁人游,太守宴
第四段;太守归,禽鸟乐
2、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 第三、四段围绕什么进行叙事的?又如何转入抒情?
明确:第三、四段围绕太守宴进行叙事,以时间为经,“醉乐”为纬,由人至禽鸟,引出“人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2、 文章写景叙事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先叙事再抒情,于情景中抒发了“山水之乐”及“与民同乐”。可见叙事及写景为抒情所设,作者借抒情“与民同乐”的思想和排遣因贬的抑郁的心情。
3、 文章主线及主旨
主线是“乐”,“醉”是为了表现“乐”。由“山水之乐”至“与民同乐”。
4、 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5、 小结课文
课文将叙事、写景、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可说是“为了记山水,却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板书设计:
后记:《醉翁亭记》是篇千古美文,其将叙事写景抒情三者融合一起,讲授时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这一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