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创造宣言》配套资源(课件(共39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创造宣言》配套资源(课件(共39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0 20:10:58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20.创造宣言
九年级 语文
一、导入
一提到“创造”,有人会说:“我太笨,不能创造。”也有人会说:“我没有好的条件,不能创造。”还有人会说:“我现在这么小,哪有什么创造能力!”这些说法看似有点道理,然而,陶行知先生却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看看生活在20世纪的教育家,是怎样理解“创造”的。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深入体会作品内涵,进一步理解创造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二)作者简介
陶行知,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目睹旧中国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于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试验师范学校;抗战时期,同文化教育人士组织国难教育社,提倡战时教育运动。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都非常丰富。其代表的教育思想有普及教育、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二)作者简介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在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斗争中,在根据中国国情创建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创造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做出了独特贡献。
(三)明确作者观点,整体感知
本文题为《创造宣言》,作者会就“创造”提出怎样的主张呢?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运用画思维导图或列表方法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线

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列举事例,批评一些人的错误看法
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
“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指出要从点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总论点:“我们要创造”
论证思路
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不能创造的错误认知
批驳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东山樵夫”砍树
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比喻
分论点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论证思路后,同学们不妨再读文本,看看围绕这些观点,作者选用了哪些材料,材料和观点之间是怎么建立起联系的。
(四)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1.文章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借口,这五种借口分别是什么?
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
④自己太无能;⑤陷入绝境。
2.文章第5-11段,在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时,这一部分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来驳斥错误认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从下面的图示当中,我们可以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自己太无能
陷入绝境
八大山人
飞帝亚斯
米开朗基
《易经》
《正气歌》
《国际歌》
 雷塞布
莫扎尔特 
爱迪生
帕斯加尔
 曾参 
惠能
玄奘
哥伦布
莫扎尔特
歌德
古语
错误观点
材料
增强可信度 气势充沛
批驳
学法指导:明确议论文中观点和材料的联系



论点:观点,见解、主张、态度
统一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支持论
点的材料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被证明
证明
学法指导: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事实胜于雄辩”,所以要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得很有说服力,注意事例的典型性和准确性,包括现实材料、历史事实、统计数字等。
道理论据——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义、法律、法则,社会科学的经典论述、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
论据
(五)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我们梳理了本文的观点和材料,明确了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接下来探究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同学们自行分析、总结。
1.文章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借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批驳的?
驳论法和例证法。
作者先提出一种错误观点,再用相应的反例来驳斥这种观点的错谬之处。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2.文章是如何将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
“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
“一块石头”
画家、雕塑家,却可将“平凡”创造成伟大的艺术作品
反例
平凡也可以创造
驳斥对方
证明自己
旁征博引
增强可信度
气势充沛
学法指导:立论与驳论的关系
立论——正面阐述自己的论点,以证明其正确性,
包括确立论点——组织论据——推理证明三个步骤。
驳论——证明对方错误,从而确立自己观点正确,
包括辨析错误——确立论点——展开批驳三个步骤。
议论文
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驳是为了更好的立。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刀法”——教育方法
“万像”——众多教育对象
“画龙点睛”——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教育理论和技术
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喻证法 生动形象
在议论文中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作用和妙处?
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有力;
道理论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比喻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学法指导:论证方法的作用
主旨小结
本文运用了驳论法和例证法,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得出了处处、天天、人人都可以创造的观点,号召我们要用自己的汗,自己的血,自己的热情去创造。
(六)品析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段落,读一读。体会运用比喻和排比,在增强文章说理的气势与生动性方面产生的效果。
1.比喻——生动形象
“东山樵夫”
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
“树苗茅草”
——学生
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
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
最后只会毁灭他们
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
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
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勇气”——斧
“智慧”——剑
“信念与意志”——金刚
1.比喻——生动形象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明确:第14-15段,作者发出呼吁——期待教育者能够树立创新的意识,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以此保证学生像小树苗一样健康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之栋梁。
第16段回扣开头所举画家罗丹的事例,再次大声发出宣言——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终能让创造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森林。
1.比喻——生动形象
2.排比——强调
“有人说……不能创造”
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
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
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2.排比——强调
“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
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
有了生命力
任何一点的创造力,
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
热情,……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
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六)品析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本文开宗明义,提出观点,接着连续批驳五种错误认识,可谓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本文又是一篇演讲,有着演讲词的特点,文辞优美,说理形象,旁征博引,激情洋溢,富有鼓动性。
比喻修辞,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体现出较高的说理艺术。
排比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
三、反馈与评价
(一)延伸拓展:1.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请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其创造教育思想有哪些特征?
一、大众性
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这种人不是少数人,而是广大人民大众。所以,“把小孩子、农民、工人都培养起来,这才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二、实践性
“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首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
目的。”“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陶行知批评中国传统“以书本为唯一工具”,鄙视社会实践,这种做法“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因此,他要求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做。进而把 “做”看作是实践——探索——创造的过程,强调创造教育以社会实践为中心,教学做合一。
三、可操作性
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
制订出育才学校十字诀: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锁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集)体创造。八位顾问。九九难关。十(誓)必克服。
“五路探讨”就是他根据“行是知之始”以及自动的原则所提出的治学次序,即⑴体验;⑵看书;⑶求师;⑷访友;⑸思考。
四、民主性
“三个需要”:⑴需要充分的营养。⑵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俾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⑶需要因材施教。
“一大条件”即是民主。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一是政治上的民主。二是教育上的民主。教师要宽容和了解学生,与学生保持民主关系,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2.针对“天才来自于勤奋”的观点,请写出两个事实论据,证明这个观点。
举例示范: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二)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在学校、家庭中的生活,谈谈怎样才能发挥创造力,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提示:①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②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③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④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⑤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⑥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四、课后作业
1.文中有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理解品味,抄在笔记本上。
2.课后读一读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了解他的教育主张,更深层次的把握《创造宣言》中提出的教育理想。
五、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时代的灵魂,是时代发展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特殊使命。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坚信自己有丰富的创造力,融入到创新的时代潮流中去。《创造宣言》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部编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创造宣言》。
一、导入
  一提到“创造”,有人会说:“我太笨,不能创造。”也有人会说:“我没有好的条件,不能创造。”还有人会说:“我现在这么小,哪有什么创造能力!”这些说法看似有点道理,然而,陶行知先生却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看看生活在20世纪的教育家,是怎样理解“创造”的。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首先我们来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深入体会作品内涵,进一步理解创造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二)作者简介: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作者陶行知先生。陶行知,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目睹旧中国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于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试验师范学校;抗战时期,同文化教育人士组织国难教育社,提倡战时教育运动。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都非常丰富。其代表的教育思想有普及教育、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在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斗争中,在根据中国国情创建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创造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做出了独特贡献。
(三)明确作者观点、整体感知。
本文题为《创造宣言》,作者会就“创造”提出怎样的主张呢?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运用画思维导图或列表方法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论证线索。先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再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列举事例,批评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有了这样的理念,进一步指出要从点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最后一段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本文论证思路清晰、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我们要创造”这一总论点。
部分(2-4):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第三部分(5-11):逐一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错误认知,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四部分(12-16)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四)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论证思路后,同学们不妨再读文本,看看围绕这些观点,作者选用了哪些材料,材料和观点之间是怎么建立起联系的。
1.文章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借口,这五种借口分别是什么?
五种借口分别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自己太无能;⑤陷入绝境。
2.文章第5-11段,在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时,这一部分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来驳斥错误认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从下面的图示当中,我们可以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作者分别列举了多个反例来批驳这五种观点:平凡无过于白纸、石头,但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飞蒂亚斯、米开朗基能用石头雕成不朽的塑像;单调无过于监狱、沙漠,但是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诞生于监牢,法国企业家雷塞布能在沙漠中挖出苏伊士运河;莫扎尔特、爱迪生幼时可以成才;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道统,不识字的惠能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哥伦布、莫扎尔特无不是在绝境中成就伟业。因此,作者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等领域。这些材料,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让文章气势充沛。
学法指导: 通过上面对论证材料的分析,我们来明确议论文中观点和材料的联系。
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要想拿出的观点让人信服,就要有充足的论据。什么是论据呢?用来证明论点,支持论点的材料,就是论据。观点要鲜明,材料要具体,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就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是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用到许多论证方法。
论据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所以要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得很有说服力,注意事例的典型性和准确性,包括现实材料、历史事实、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义、法律、法则,社会科学的经典论述、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道理论据往往经过证实,其中的格言警句更因精辟警策广为传播。所以论证论点很有力度。
(五)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我们梳理了本文的观点和材料,明确了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接下来探究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同学们自行分析、总结。
1.文章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借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批驳的?
驳论法和例证法。作者先提出一种错误观点,再用相应的反例来驳斥这种观点的错谬之处。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本文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举反例来批驳错误观点。
2.文章是如何将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
文章的第三部分,5-11段,用大量的事例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者先提出一种错误的观点,再用相应的反例来驳斥这种观点的错谬之处。例如,第5段,先针对有人认为“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指出“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一块石头”,然而画家、雕塑家,却可将“平凡”创造成伟大的艺术作品。通过这样的反例,证明了即使平凡也可以创造。作者又依次驳斥了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陷入绝境等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最后指出:处处、天天、人人都可以创造。在这一部分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事例来驳斥对方、证明自己,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让文章气势充沛。
学法指导:我们要明确立论与驳论的关系。议论说理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立论与驳论。正面阐述自己的论点,以证明其正确性,就是立论;反之,证明对方错误,从而确立自己观点正确就是驳论。立论和驳论的区别首先在于论辩的直接目的不同:立论重在证明自己正确,驳论重在证明对方错误。其次,从论辩的过程来说,立论包括确立论点——组织论据——推理证明三个步骤;驳论则包括辨析错误——确立论点——展开批驳三个步骤。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驳是为了更好的立。
3. 本文除了使用上述论证方法以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呢?请看下面这句话,“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提出,美术家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石像;而教育者与之类似:教育者的成功,是创造出真善美的人。之后,作者进一步说明,师生之间是会彼此塑造的,因此,学生和先生之间最好的关系,是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人。这里运用了喻证法,将教育比喻成雕像,将教育方法比喻成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学法指导:下面我们一起思考,在议论文中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妙处和作用?
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有力;道理论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比喻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我们来对主旨进行小结:本文运用了驳论法和例证法,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得出了处处、天天、人人都可以创造的观点,号召我们要用自己的汗,自己的血,自己的热情去创造。
(六)品析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段落,读一读。体会运用比喻和排比,在增强文章说理的气势与生动性方面产生的效果。
文章第13段,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东山樵夫因为心里只知道割茅草,因而到了泰山,对泰山的种种名胜古迹、参天大树都视若无睹,只发现了泰山的茅草没有东山多,因而得出了“泰山没有东山好”这样一个结论。而在泰山的树苗听樵夫说东山好,便想去东山看看,但结果被樵夫随手拔下,被当做柴草烧掉了。作者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以树苗茅草喻指学生,指出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文中还有很多语句运用比喻修辞,如“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与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如第14-15段,作者发出呼吁:期待教育者能够树立创新的意识,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以此保证学生像小树苗一样健康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之栋梁。第16段回扣开头所举画家罗丹的事例,再次大声发出宣言: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终能让创造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森林。
文章还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如:“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段,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又如“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之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通过上面的品析,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语言特点。本文开宗明义,提出观点,接着连续批驳五种错误认识,可谓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本文又是一篇演讲,有着演讲词的特点,文辞优美,说理形象,旁征博引,激情洋溢,富有鼓动性。比喻修辞,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体现出较高的说理艺术。排比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
三、反馈与评价
(一)拓展延伸
1.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请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其创造教育思想有哪些特征?
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这种人不是少数人,而是广大人民大众。所以,“把小孩子、农民、工人都培养起来,这才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一、这体现了陶先生创造教育思想的大众性。创办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是要把包括小孩子、农民、工人在内的广大民众培养起来,以贡献于民族和人类。
“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二、这体现了陶先生创造教育思想的实践性。陶行知批评中国传统“以书本为唯一工具”,鄙视社会实践,这种做法“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因此,他要求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做。进而把 “做”看作是实践——探索——创造的过程,强调创造教育以社会实践为中心,教学做合一。
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
制订出育才学校十字诀: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锁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集)体创造。八位顾问。九九难关。十(誓)必克服。 “五路探讨”就是他根据“行是知之始”以及自动的原则所提出的治学次序,即⑴体验;⑵看书;⑶求师;⑷访友;⑸思考。
三、这体现了其创造教育思想的可操作性。他主张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四个基本方法,以及为育才学校制定的十字诀,对于解决理论转化为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个需要”:⑴需要充分的营养。⑵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俾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⑶需要因材施教。“一大条件”即是民主。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四、这体现了其创造教育思想的民主性。一是政治上的民主。二是教育上的民主。教师要宽容和了解学生,与学生保持民主关系,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2.针对“天才来自于勤奋”的观点,你觉得可以用哪些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请写出两个事实论据,证明这个观点。
老师在此给大家举例示范: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二)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在学校、家庭中的生活,谈谈怎样才能发挥创造力,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老师在此将陶行知先生关于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思想,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提示:①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②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③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④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⑤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⑥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四、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学,完成课后作业。
1.文中有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理解品味,抄在笔记本上。
2.课后读一读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了解他的教育主张,更深层次的把握《创造宣言》中提出的教育理想。
五、结束语: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时代的灵魂,是时代发展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特殊使命。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坚信自己有丰富的创造力,融入到创新的时代潮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