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15.我的叔叔于勒
九年级 语文
一、导入
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起“巨匠”的却寥若晨星。19世纪后半叶法国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约300篇中、短篇小说。其中的名篇佳作,令人心驰神往。这位作家就是莫泊桑,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 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 体会小说叙事的技巧。
3. 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写于1883年。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活,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鲁迅的《故乡》
小说
人物
线索人物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篇幅
微型小说
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
长篇小说
情节
环境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核
心
要
素
短篇小说往往笔墨聚焦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故事,通过一两个主要场面,迅速展开矛盾冲突,在描写中,也一般着力突出人物和环境的主要特征。《我的叔叔于勒》则充分展现了短篇小说的这些基本特点。
快速阅读文章,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故事的基本脉络。
第一部分(1—4) 全家人盼望于勒,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5—19) 全家人盼望于勒归来的原因,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插叙)
第三部分(20—49)全家人旅途中巧遇于勒。
第一层(20—31)吃牡蛎时遇于勒,故事的发展。
第二层(32—38)希望破灭骂于勒,故事的高潮。
第三层(39—48)默默无声避于勒,故事的结局。
第四层(49) 改乘海轮躲于勒,故事的尾声。
第
三
部
分
两
次
态
度
变
化
恨
盼
躲
“打发他到美洲去”
“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
第二次变化
第一次变化
为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有如此大的变化?
艰难拮据的家境
盼望有钱的于勒早日归来
谩骂、诅咒卖牡蛎的于勒
躲避穷困的于勒
对
比
金
钱
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在小说中的其它地方也有体现,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并圈画出来。
于勒占用菲利普的 那部分遗产时 于勒赚了钱并表示 有福同享时 证实卖牡蛎的
就是于勒时
“坏蛋” “流氓” “无赖” “正直的人” “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 “有办法的人” “这个小子”
“这个贼”
“那人”
“这个流氓”
对比 金钱
对于勒的称呼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揭示主题
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于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依照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一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一个层面是菲利普夫妇或者说“社会”眼中的于勒,一个层面是真实的于勒。
这两个层面的对比,富含深意。其实,以菲利普夫妇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以金钱为基准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反倒是“我”这样一个涉世不深、天性正直善良的少年,却能抛开这些,直面事情的本质:船上的于勒是一个十分可怜的穷人,是自己家的亲人。
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文中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却用了很多笔墨。究竟谁才是小说主要塑造的人物呢?
于勒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他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本有许多可写之处,但作家却把这些都置于幕后。轻描淡写,简言略说。
小说主要塑造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
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变表现主题思想。
再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句,看看作者是如何将他们对于勒的态度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于 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
三度起落浮沉
菲利普:“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
三种不同态度
以
金
钱
为
转
移
虚荣、势利
自私、贪婪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狼狈”
当菲利普准备请大家吃牡蛎时 得知卖牡蛎的小贩竟是于勒时
“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1.打发丈夫“去跟船长打听一下”,以进一步证实小贩确是于勒;
2.嘱咐丈夫“多加小心”,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
3.与丈夫商量好“回来时候改乘圣玛洛船”,避免再遇到于勒。
个性特征:精细、刻薄、泼辣 菲利普太太
菲利普夫妇以金钱为相认亲弟弟的准则,体现了他们自私、冷酷、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性格特点。
作为菲利普夫妇儿子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我”
于勒
父母
(菲利普夫妇)
这是我的叔叔
我的亲叔叔
父亲的弟弟
对
比
涉世未深
天真单纯
富有同情心
“我”在文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作者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
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刻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张志公
独到之处
例如,于勒赚了大钱的时候,菲利普太太说“这个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当于勒又成了穷光蛋的时候,这位太太马上把他说成了“这个小子”,“这个贼”,“有办法的人”马上成了“不会有出息的”。
莫泊桑也并不忽视人物的外貌,然而,这外貌的描写,同样不依靠作者的叙述,也是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让他们更生动地去显示自己的神情。
张志公
例如,菲利普太太出门的时候是安详地用手挽着丈夫的胳膊,接到小叔来信的时候是那么热情地赞扬,发现小叔穷困潦倒的时候,开头居然能比丈夫更镇静,敏捷果断,指挥若定,随即就暴怒起来以至破口大骂。
莫泊桑笔下的人物,在言语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
张志公
三、反馈与评价
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视角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1.“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2.在这一人物的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期望。
3.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
4.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小说在叙事手法上还有哪些精彩之处?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却错落有致,疏密有间,饶有风趣。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这个“救世主”降临,盼了12年,始终没盼到。作者暂时丢下这个不写,转而写二姐婚后全家外出旅行,还巧妙地穿插上父母羡慕漂亮太太吃牡蛎的情节,一下子就让已经绷紧的情节舒缓下来。可是这短暂的舒缓,正是为紧张的高潮蓄势。
菲利普猛然发觉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在没有得到确证以前,菲利普夫妇已经惊恐万状,故事情节顿时又高度紧张起来。作者这时却不立刻解开这个谜,而是又跌宕一下,让惊魂未定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问底细,再把气氛松弛一下。船长的话证实了他们的怀疑,故事发展到了高潮,他们如临大敌。
由于“筹划有方”,他们终于“突然脱险”,气氛也随之平息下来。最后一句话,言简意长,给人以回味咀嚼、沉思默想的机会。这样在叙述节奏上一张一弛,始终调动着读者的情绪,展现出精湛的艺术功力。
四、课后作业
1.小练笔
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2.推荐阅读
《羊脂球》
五、结束语
莫泊桑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同时,也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我的叔叔于勒》
一、导入
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起“巨匠”的却寥若晨星。19世纪后半叶法国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约300篇中、短篇小说。其中的名篇佳作,令人心驰神往。这位作家就是莫泊桑,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教学过程
首先,我们一起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体会小说叙事的技巧。
3.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下面,我们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走近这篇小说。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活,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这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对于小说,同学们已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还有本单元刚刚学过的鲁迅的《故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小说的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核心要素。
小说中的人物包括线索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环境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莫泊桑的这部作品,是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其经典性主要在于,这篇作品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故事讲得曲折而不离奇,塑造了栩栩如生而又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短篇小说由于自身的体裁限制,一般不详细叙述一个很长时段内发生的复杂故事,不塑造众多人物形象,也不对环境做详尽无遗的描画。
相反,短篇小说往往笔墨聚焦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故事,通过一两个主要场面,迅速展开矛盾冲突,在描写中,也一般着力突出人物和环境的主要特征。《我的叔叔于勒》则充分展现了短篇小说的这些基本特点。
同学们,在了解了本文的文体特点后,我们进入文本学习。
首先,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故事的基本脉络。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的第1段到第4段,全家人盼望于勒,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文章的第5段到第19段,全家人盼望于勒归来的原因,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是插叙部分。
第三部分,文章的第20段到第49段,全家人旅途中巧遇于勒,这部分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20——31段,吃牡蛎时遇于勒,是故事的发展。
第二层,32——38段,希望破灭骂于勒,是故事的高潮。
第三层,39——48段,默默无声避于勒,是故事的结局。
第四层,是第49段,改乘海轮躲于勒,是故事的尾声。
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两次变化:第一次变化是从恨于勒,“打发他到美洲去”,到盼于勒,“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第二次变化是从盼于勒,到躲于勒,“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
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有如此大的变化?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菲利普夫妇艰难拮据的家境。同学们,看一下小说的开端部分,这部分中作者抓住了几件琐细的小事,例如“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等。在这种环境下,当全家人看到于勒的第一封信中说 “赚了点儿钱”, 希望能够赔偿菲利普过去的损失和第二封信中说“发了财就回勒阿弗尔的”并且与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时,他们急切地盼望有钱的于勒早日归来。后来,在前往哲尔赛岛的海轮上,当菲利普夫妇证实眼前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勒时,他们先前打算用于勒的钱置一所别墅,以及拟定的上千种计划全部破灭了,不由爆发了心头的怒火,对于勒发出了谩骂与诅咒。他们还为躲避穷困的于勒,在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到他!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这一切变化都是以金钱为转移的。
其实,这种态度的鲜明对比,在小说中的其它地方也有体现,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并圈画出来。
我们来看一下题目——“我的叔叔于勒”,它直接交代了“我”和于勒之间的关系,于勒是我的叔叔,也是我父母的弟弟。可是,小说中,我的父母是如何称呼他们的弟弟的呢?
以前,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部分遗产时,被称为“坏蛋”“流氓”“无赖”;而当于勒在给菲利普夫妇寄来的两封信中提到自己赚了钱并表示愿意赔偿菲利普过去的损失,而且还愿意有福同享时,菲利普夫妇热情地称其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当菲利普夫妇在轮船上证实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勒时,他们称呼于勒为“这个小子”“这个贼”“那人”“这个流氓”。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菲利普夫妇的行为,还是从他们对于勒的称呼变化上,都让我们嗅到了金钱的味道。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既能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无间,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反目成仇。
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而这段话也恰恰揭示了这篇小说的主题。
下面,我们来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看看作者是如何将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又是如何通过人物性格的塑造来揭示小说主题的。
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于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依照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一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勒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解析。一个层面是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一个层面是真实的于勒。小说主要呈现的是前一个层面——早年的荒唐败家,成为“败家子”,后来经营致富,希望“赔偿”,并由于这点儿善意,一下子成了菲利普夫妇口中“正直”“有良心”的人,仿佛成为救世主,最后又老又穷时被摒弃,成为母亲口中的“这个流氓”。后一个层面,小说几乎没有正面描写,只是在“我”的眼中,呈现了他最后的面貌——“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两个层面的对比,富含深意。其实,以菲利普夫妇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以金钱为基准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反倒是“我”这样一个涉世不深、天性正直善良的少年,却能抛开这些,直面事情的本质:船上的于勒是一个十分可怜的穷人,是自己家的亲人。
虽然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文中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却用了很多笔墨。究竟谁才是小说主要塑造的人物呢?
小说虽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他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本有许多可写之处,但作家却把这些都置于幕后。轻描淡写,简言略说。他的出现只是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通篇只有要价和道谢两句话:“两法郎五十生丁”“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对于他的外貌,也只有“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等一般性的描写。
因此,小说主要塑造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作者为什么把笔墨集中到他们身上呢?因为这篇小说就是要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变表现主题思想。这也是我们今后判断一部作品塑造的主要人物的依据。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句,看看作者是如何将他们对于勒的态度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从文中刻画菲利普的语句看,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待人、接物、处世的基本态度:一切以金钱为转移。于是,面对弟弟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的三度起落浮沉,菲利普采取了“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的三种不同态度。
文章绘声、绘色、绘形,细腻地描述了菲利普的言谈、神态和举止,从而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开始,小说突出了“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使他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跃然纸上。后来,当于勒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小说又着重描绘了菲利普的神态——“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狼狈”,从而刻画出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
这篇小说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菲利普太太。文中通过她的言行神态着意描绘了她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比如,当菲利普准备请大家吃牡蛎时,她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她说得何等冠冕堂皇,但究其实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同学们,看看这番话,我们似乎听到了她的语气语调,不难想象出她当时的表情动作,更可以窥察到她的心理活动。
后来,当菲利普太太意外得知卖牡蛎的小贩竟是于勒时,她曾有过短暂的慌乱,但又很快镇静下来,沉着而冷酷地做了一步步安排:先打发丈夫“去跟船长打听一下”,以进一步证实小贩确是于勒;嘱咐丈夫“多加小心”,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与丈夫商量好“回来时候改乘圣玛洛船”,避免再遇到于勒。
菲利普夫妇以金钱为相认亲弟弟的准则,体现了他们自私、冷酷、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性格特点。
那么,作为菲利普夫妇儿子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文中的“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对于勒是深深同情的。面对穷困潦倒的于勒,“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尽管母亲骂于勒是“贼”,“我”还是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在文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作者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
这篇小说的主题不是多么深奥,情节也不是多么曲折复杂。文章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但能够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这正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独到之处。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刻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例如,当听说于勒赚了大钱的时候,菲利普太太说“这个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当于勒又成了穷光蛋的时候,这位太太马上把他说成了“这个小子”,“这个贼”,“有办法的人”马上成了“不会有出息的”。
另外,张志公先生认为,莫泊桑写人物时,也并不忽视人物的外貌,然而,这外貌的描写,同样不依靠作者的叙述,也是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让他们更生动地去显示自己的神情。
我们还以菲利普太太为例。她出门的时候是安详地用手挽着丈夫的胳膊,接到小叔来信的时候是那么热情地赞扬,发现小叔穷困潦倒的时候,开头居然能比丈夫更镇静,敏捷果断,指挥若定,随即就暴怒起来以至破口大骂。
作者一方面生动地描绘出这个人物的神情,另一方面又留下了宽绰的余地让我们自己去描摹。例如,在小说中,他没有用任何一句话来挖苦菲利普,也没有用任何一句话来贬斥菲利普太太,只是疏疏落落的几处写了他们看来仿佛好笑的言谈举止,可是菲利普夫妇在我们的印象中已出现了一副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
莫泊桑笔下的人物,在言语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这些,就是这篇小说在写法上值得玩味体会的。
接下来,请大家结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完成下面的练习。
三、反馈与评价
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视角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小说对冷酷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的几次态度变化来展开的,作者对他们两人是持批判态度的。对于“我”则不然,从细节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例如,他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对于父母的举动,“我”是不赞同的。在这一人物的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期望。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这样写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小说在叙事手法上还有哪些精彩之处呢?
其实,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却错落有致,疏密有间,饶有风趣。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这个“救世主”降临,盼了12年,始终没盼到。作者暂时丢下这个不写,转而写二姐婚后全家外出旅行,还巧妙地穿插上父母羡慕漂亮太太吃牡蛎的情节,一下子就让已经绷紧的情节舒缓下来。可是这短暂的舒缓,正是为紧张的高潮蓄势。
菲利普猛然发觉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在没有得到确证以前,菲利普夫妇已经惊恐万状,故事情节顿时又高度紧张起来。作者这时却不立刻解开这个谜,而是又跌宕一下,让惊魂未定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问底细,再把气氛松弛一下。船长的话证实了他们的怀疑,故事发展到了高潮,他们如临大敌。
由于“筹划有方”,他们终于“突然脱险”气氛也随之平息下来。最后一句话,言简意长,给人以回味咀嚼、沉思默想的机会。这样在叙述节奏上一张一弛,始终调动着读者的情绪,展现出精湛的艺术功力。
四、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讲内容,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1.小练笔
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2.推荐阅读
《羊脂球》
五、结束语
同学们,莫泊桑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同时,也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