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16.孤独之旅
九年级 语文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首歌叫《阳光总在风雨后》,歌词意蕴丰富。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看看主人公杜小康是如何在孤独中成长、坚强起来的。
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3.体会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作者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江苏人。著有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青铜葵花》等。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其儿童小说具备诗与散文的气质,对古典的艺术规律加以发挥,他以对美的追求来超越痛苦,给人以心灵的安慰。
故事发生的背景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写了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学习成绩的优异,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快速阅读文章,理清小说的故事脉络。
第一部分 (1) 开端 杜小康失学和父亲一起去放鸭
第二部分 (2—27) 发展 杜小康和父亲远离油麻地、进入芦苇荡
第三部分 (28—49) 高潮 杜小康战胜暴风雨
第四部分 (50—52) 结局 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坚强 成熟
享受孤独之味
承受孤独之艰
不堪孤独之苦
陷入孤独之境
惶恐 软弱
“长大了”
我们再读课文,重点梳理杜小康成长的过程,在文中找出表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
行程最初 拒绝去放鸭 ①“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②“……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
途中 茫然、恐惧 ①“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②“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到达放鸭地点 害怕、胆怯 ①“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
②“他害怕了 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③“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④“他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放鸭初期 寂寞、孤独、想家 ①“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②“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
③“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
④“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放鸭中期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①“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②“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经历了暴风雨 安定、从容 “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八月的一天清晨 欣喜 “惊喜地跑过去捡起”
不敢面对现实、希望逃避现实
心灵不成熟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
逐渐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在“孤独之旅”中成熟
“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
小说也由此提出了一个命题:一个人是否成熟,就在于他能否面对现实,如何面对现实。
主题思想
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随着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的孤独之旅,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人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这样才能更快地长大。
“成长小说”
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童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 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 然后长大成熟,认识到自己在世间的位置和作用”(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因此,成长小说不管是铺叙环境、叙述事件还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最终都是聚焦于主人公心灵的成长、成熟,而外部世界的复杂性、人物经历的丰富性,都构成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内容,是他心灵成长的“养料”。
直接描写心理活动
“成长”
主题
间接表现心理活动
(语言、动作)
在文章中除了人物的心理描写,作者还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主题。请同学们边读边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并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既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也象征性地呈现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例如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
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在生活的“阳光”下变得茁壮。
又如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再如写暴风雨,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但恰恰是在这场暴风雨里,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暴风雨既是杜小康成长的舞台,更是一种象征,是人成长过程中关键的考验的象征,也是人心灵斗争的象征。
《孤独之旅》是一篇描写少年成长之路的小说。主人公杜小康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但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孤独之旅》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的故事情节比较平淡,也不用浓墨重彩来塑造人物形象,从形式上看,比较接近“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强调呈现“印象”“感觉”“意境”,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象征意味。
小说散文化,是一种文体交融的创作现象,大致说来就是用散文和诗的笔法写成的,具有诗的韵味和意境,着重于抒情的小说。
曾务芬
在《孤独之旅》中,作者大量地将散文元素注入小说,不断以散淡飘逸的文字、雅致自然的笔触、忧郁淡然的情调来书写少年成长的历程,在诗意化的表达之余也呈现出诗意化的思考。
小说中的“诗意化”
情节的诗意化推进
杜小康从一开始的被迫辍学前往芦苇荡放鸭的困窘中,过渡到安定下来和父亲悉心照顾鸭子,直到最后惊喜地看到了鸭子下蛋。在这里,作者有意突出人物情绪,将其作为小说情节推进的动力,或者说这是小说发展的暗线。
2.景物的诗意化描写
《孤独之旅》中处处流动着鲜活动人的景物描写。它不是单纯地叙述故事、描写情节,而是既写人、写事,也写景、写情,在情景交融中营造一种非常自然和谐的感觉。
《孤独之旅》正是通过茫茫的一片水色、绿色浪潮般的芦苇、黑色的暴风雨、风雨过后澄澈湛蓝的天空等景物以及色彩的不断变化而逐渐推进、渲染主人公的“孤独之旅”。
3.语言的诗意化表达
不同词类的配合使用 他和鸭子、父亲和鸭子以及他和父亲之间的活动都是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出来;丰富的形容词、拟声词主要是为了进行环境描写和景物描写,渲染一种与人物情绪情感相融合的氛围,为人物提供恰当的成长空间;大量副词的使用有时能起到强调作用。
单句、复句相结合 长句、短句相错落 整句、散句相间使用 “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多次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如绿色浪潮的芦苇、如万重大山的芦苇、如黑海的芦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的茂盛、浓密;
鸭子们成为无家的漂游者、乖巧温顺的小东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鸭子与人之间那种情感互通的亲密关系表达出来。
三、反馈与评价
我们怎样理解题目《孤独之旅》的“孤独”?
从小说的具体情节说,杜小康不得不离开同学、学校,和父亲两个人去放鸭,从而脱离了熟悉的社会环境和群体,由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也让他感到恐惧和无助,这既是实写人面对大自然时的感觉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让“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也写出了杜小康不知道自己还要走多远,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样子,对前途怀抱的迷茫和恐惧。
从象征的角度说,孤独之旅,正是心灵成长、自我觉醒之旅。一个人精神上的成长,总是作为一个个体独自获得的,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尖锐激烈的心灵斗争,总会给成长中的个体带来一种“孤独”之感,这实际上正是自我意识觉醒所必须踏出的一步。
四、课后作业
1.小练笔
写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的一件事,不少于300字。
2.推荐阅读
阅读《草房子》,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看看杜小康后来又有怎样的经历。
五、结束语
曹文轩在《感动》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同学们,我们的人生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能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不断成长、成熟,变得更加坚强。《孤独之旅》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首歌叫《阳光总在风雨后》,歌词意蕴丰富。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看看主人公杜小康是如何在孤独中成长、坚强起来的。
二、教学过程
首先,我们一起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3.体会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现在,让我们走近作者——曹文轩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江苏人。著有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青铜葵花》等。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其儿童小说具备诗与散文的气质,对古典的艺术规律加以发挥,他以对美的追求来超越痛苦,给人以心灵的安慰。
下面,我们来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走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写了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学习成绩的优异,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本文虽然节选自长篇小说,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理清小说的故事脉络。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的第1段,写杜小康失学和父亲一起去放鸭,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文章的第2段到第27段 ,写杜小康和父亲远离油麻地、进入芦苇荡,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文章的第28段到第49段,写杜小康战胜暴风雨,是故事的高潮。
第四部分,文章的第50段到52段,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是故事的结局。
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主人公杜小康在经历了“陷入孤独之境——不堪孤独之苦——承受孤独之艰——享受孤独之味”的整个过程后,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故事开始时的惶恐、软弱;到故事结束时的坚强、成熟。这就意味着,经历了“孤独之旅”后,主人公杜小康“长大了”。
了解了杜小康“孤独之旅”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后,我们再读课文,重点梳理杜小康成长的过程,在文中找出表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
杜小康本来是一个富裕人家的孩子,可是因为家庭条件忽然“一落千丈”,只好失学跟着父亲去离家很远的地方放鸭。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怎样的打击呀!
因此,行程最初,杜小康拒绝去放鸭。 这里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反映了他内心世界,“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从对父亲的描写中,我们也看到了杜小康的不情愿,“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
放鸭途中,杜小康感到茫然、恐惧。首先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令他感到恐惧和无助,接着,他心里想“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时刻压迫着他幼小的心灵,让他感到茫然无措。
到达放鸭地点后,杜小康感到害怕、胆怯。“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的内心是这样的,“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以及“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还有他的动作描写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和胆怯,“他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小与卑微。
放鸭初期,杜小康感到寂寞、孤独、想家。恐惧过后,杜小康陷入更深的孤独,“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他十分寂寞,即使和父亲也“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这让他格外想家,“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然而家是回不去了。
放鸭中期,杜小康仍然寂寞,逐渐习惯。既然“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也就只能学着适应,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他“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了。
经历了暴风雨,杜小康变得安定、从容。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他和父亲奋力追赶惊散的鸭群,他像大人那样战胜了风暴,拢住了走散的鸭子。雨后天晴,杜小康“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这里通过对杜小康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境中逐渐成熟的少年。
八月的一天清晨,杜小康感到欣喜。他发现鸭子下蛋了,“惊喜地跑过去捡起”,兴奋地大叫起来,这叫喊声中是成长的自豪。小说在结局部分,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主人公杜小康内心的喜悦和骄傲。
根据表格内容,我们可以将杜小康在“孤独之旅”前三个阶段的心理,归结为“不敢面对现实、希望逃避现实”,例如文章第2段中说到:“‘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 这是他心灵不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孩子面对人生突然转折的自然反应;后三个阶段,他逐渐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例如文章第33段中说到,“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杜小康经受住了考验,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鸭子,在这趟“孤独之旅”中成熟了。
小说也由此提出了一个命题:一个人是否成熟,就在于他能否面对现实,如何面对现实。
而《孤独之旅》这篇小说就以此为主题,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随着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的孤独之旅,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人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这样才能更快地长大。
从文章的主题看,《孤独之旅》这篇小说属于“成长小说”“教育小说”。而“成长小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童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熟,认识到自己在世间的位置和作用”(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因此,成长小说不管是铺叙环境、叙述事件还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最终都是聚焦于主人公心灵的成长、成熟,而外部世界的复杂性、人物经历的丰富性,都构成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内容,是他心灵成长的“养料”。也因此,“漫游”常常是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正是通过离开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世界,人物才得到新的体验,学到新的教训,从而获得内心的成长。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阅读一些中外成长小说的名篇名著,从中获得内心的成长。
同学们,我们刚刚在梳理杜小康的成长过程时,不仅在文中勾画出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也勾画出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等间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这篇小说的主题就是通过这些直接和间接的心理描写呈现出来的。
在文章中除了人物的心理描写,作者还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主题。请同学们边读边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并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既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也象征性地呈现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例如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在生活的“阳光”下变得茁壮。
同学们,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他维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鸭的成长也寓示着人的成长。
又如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再如写暴风雨,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但恰恰是在这场暴风雨里,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可以说,暴风雨既是杜小康成长的舞台,更是一种象征,是人成长过程中关键的考验的象征,也是人心灵斗争的象征。
同学们,《孤独之旅》是一篇描写少年成长之路的小说。主人公杜小康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但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学习这篇“成长小说”,我们不但从主人公杜小康的身上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孤独和磨难,还了解到了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在小说中作用。
但是,《孤独之旅》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的故事情节比较平淡,也不用浓墨重彩来塑造人物形象,从形式上看,比较接近“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强调呈现“印象”“感觉”“意境”,有很强的的抒情性和象征意味。
什么是“散文化小说”呢?
曾务芬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它是一种文体交融的创作现象,大致说来就是用散文和诗的笔法写成的,具有诗的韵味和意境,着重于抒情的小说。”
在《孤独之旅》中,作者大量地将散文元素注入小说,不断以散淡飘逸的文字、雅致自然的笔触、忧郁淡然的情调来书写少年成长的历程,在诗意化的表达之余也呈现出诗意化的思考。
下面我们就结合文章来感受小说中的“诗意化”:
1.情节的诗意化推进
不同于传统小说故事的推进是依赖于情节的因果连环,层层相扣,《孤独之旅》中出现了很多描写人物情绪心理的词语,这些词语记录了主人公在不同生活时段的精神状态。从不堪孤独之苦,到承受孤独之艰,到最后懂得享受孤独之味,在这一过程中,杜小康从一开始的被迫辍学前往芦苇荡放鸭的困窘中,过渡到安定下来和父亲悉心照顾鸭子,直到最后惊喜地看到了鸭子下蛋。在这里,作者有意突出人物情绪,将其作为小说情节推进的动力,或者说这是小说发展的暗线。《孤独之旅》中的这种以情绪变化为动力的情节推进,不仅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定式,而且在情绪的流动中小说抒情的成分与色彩更加浓厚,小说的散文化意味也就更加明显。
2.景物的诗意化描写
散文化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更强调一种诗意葱茏、生动新鲜的自然境界和情绪氛围的营造与创设,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情语”“心语”会不自觉地随着“景语”的流动而流动。《孤独之旅》中处处流动着鲜活动人的景物描写。它不是单纯地叙述故事、描写情节,而是既写人、写事,也写景、写情,在情景交融中营造一种非常自然和谐的感觉。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景物描写独具特色。他注重对色彩的描绘与搭配,借色彩的感性形象去呈现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孤独之旅》正是通过茫茫的一片水色、绿色浪潮般的芦苇、黑色的暴风雨、风雨过后澄澈湛蓝的天空等景物以及色彩的不断变化而逐渐推进、渲染主人公的“孤独之旅”。
3.语言的诗意化表达
《孤独之旅》的散文化特色也主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小说描写他和鸭子、父亲和鸭子以及他和父亲之间的活动都是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出来;丰富的形容词、拟声词则主要是为了进行环境描写和景物描写,从而渲染一种与人物情绪情感相融合的氛围,为人物提供恰当的成长空间;大量副词的使用有时能起到强调作用。正是在不同词类的配合使用中,《孤独之旅》散文化、诗化的韵味得到了彰显。
这篇小说不仅词语的使用富有特色,句子的形式也是多样而生动的,既有单句、复句相结合,也有长句、短句相错落,还有整句、散句相间使用。例如,“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中间见变化,语气急促中有舒缓,整散相间,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富有节奏感。
从修辞角度看,在描写中作者多次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作者对客观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表达出来,也使小说的语言委婉流畅,诗意美妙。例如,如绿色浪潮的芦苇、如万重大山的芦苇、如黑海的芦苇,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的茂盛、浓密;鸭子们成为无家的漂游者、乖巧温顺的小东西,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鸭子与人之间那种情感互通的亲密关系表达出来。
同学们,这篇小说无论是情节的推进,还是环境的描写,亦或是语言的表达,都是细腻生动,富有诗意的,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和品味。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完成下面的练习。
三、反馈与评价
我们怎样理解题目《孤独之旅》中的“孤独”?
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具体情节说,杜小康不得不离开同学、学校,和父亲两个人去放鸭,从而脱离了熟悉的社会环境和群体,由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也让他感到恐惧和无助,这既是实写人面对大自然时的感觉——“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让“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也写出了杜小康不知道自己还要走多远,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样子,对前途怀抱的迷茫和恐惧。
从象征的角度说,孤独之旅,正是心灵成长、自我觉醒之旅。一个人精神上的成长,总是作为一个个体独自获得的,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尖锐激烈的心灵斗争,总会给成长中的个体带来一种“孤独”之感,这实际上正是自我意识觉醒所必须踏出的一步。
由上述可见,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更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
四、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讲内容,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1.小练笔
写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的一件事,不少于300字。
2.推荐阅读
阅读《草房子》,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看看杜小康后来又有怎样的经历。
五、结束语
曹文轩在《感动》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同学们,我们的人生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能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不断成长、成熟,变得更加坚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