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9 09:35:04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四单元 第 14 课
1718 年,年过六旬的清朝康熙皇帝在谈话中抱怨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bó)毙,必有更换者。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意思是皇帝大权独揽、事必躬亲,承受着强大的工作压力,没有人去主动加以“怜恤”,让皇帝“更换休息”。图中起居注记载了康熙亲政后勤于政事,每天在紫禁城乾清门聆听奏报、处理政务的情况。
▲ 记载康熙帝御门听政的起居注
课堂导入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建立统治
(1)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
(2)南下消灭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
2.巩固统治
两个方面
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思想文化: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3.康乾盛世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 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二)君主专制的强化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1.奏折制度
2.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①清朝初期,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②康熙帝为了抑制满族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南书房。
雍正年间,在西北地区有军事行动,世宗以内阁位于太和门之外,日夜值班者众,深恐军事机密会易被泄露,于是开始在隆宗门内设军需房……后来改名为军机处。它的位置在宫禁附近,方便皇帝召见大臣议事或宣布旨意,能当上军机大臣的,都是皇帝亲信及重臣,于是领受帝旨,政令所出都在这了。 ——据赵翼《檐曝杂记》
时间 雍正年间
过程 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就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
成员 皇帝选派的亲信大臣
特点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职责 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2)设立
雍正帝
(3)影响
军机处外景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被撤销。
②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关于军机处的设立,有以下两种观点,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议一议:哪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观点一: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
观点二: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
辩论台
(1)一方面,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的任务只是传达和抄写皇帝的旨意,不能有任何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扼杀了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
(2)另一方面,军机处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3.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材料一: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使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材料二: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①含义:指旧时统治者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罪状所造成的冤狱。
②基本概况
目的 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时期 康熙、乾隆和雍正三朝
表现 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
影响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
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乾隆帝
(2)文化专制政策
目的 维护集权统治
表现 *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
*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①致使不少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绝迹或失真。
②乾隆毁书和篡改书籍近20年,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中国古代文化遭受的又一次浩劫。
二、疆域的奠定
①1662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①17世纪后期,先后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和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乱
②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设伊犁将军
1.康乾时期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
①康熙发兵围攻俄军据点雅克萨,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②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
①册封西藏佛教领袖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和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②通过派遣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制定法律加强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③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事务,地位与六部等同。
东南
东北
西北
西部
▲ 郑成功
(1624—1662)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土司?流官?土司的权利与义务?土司制度的弊端?大规模“改土归流”何时开始?“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
按照格鲁派教规,达赖、班禅采用“灵童转世”的方法选择继承人。乾隆后期作出规定,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

材料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个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叫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蔚使、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巴勒喀
什池
西伯
利亚
外兴安岭
和库页岛
太平洋
台湾及钓鱼岛、赤尾屿
南海诸岛
喜马拉雅山脉
2.康乾时期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18个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5个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
乌里雅苏台、伊犁
2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
1个盟旗——内蒙古
葱岭
咸丰帝
嘉庆帝
道光帝
1851—1861年
1862—1874年
1796—1820年
1821—1850年
同治帝
1、由盛转衰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人口膨胀
原因
影响
消极:耕地不足,资源危机,农民起义引发社会动荡;
积极:提升综合国力,促进工商业发展,转变生育观念。
a社会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b历史遗留人口基数比较大
c高产农作物大量种植等
d赋税制度的变革在刺激人们生育
2、政治危机
材料: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史料探究
农民起义
名称:起白莲教起义又称“川楚白莲教义”
时间:1796年—1804年,清朝嘉庆元年至九年
地点:湖北、四川、陕西三省,以白莲教为组织形式的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起义
影响: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2、政治危机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时间
背景
目的
影响
清朝对外贸易出超;工业革命;英国掌握海上霸权
1792年
开拓中国市场,平衡贸易逆差
英国考察大清的国力,外交失败导致鸦片输入量激增,白银大量外流,为鸦片战争埋下种子
英使马戛尔尼单膝下跪呈送国书并接受皇帝赠品
3、外部危机
原因
a.经济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导;b.思想原因:小农经济影响下的保守观;c.儒家思想及政治结构:儒家“重义轻利 ”思想; “皇权至上 ”等观念和政治结构以“天朝上国”自居, 把国与国的关系等同于家长制等级观念下的宗藩关系。
影响
a.摧残了早期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严重阻碍社会进步;b.破坏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受到影响, 激化社会矛盾;c.阻碍了中西文化技术的交流;d.天朝上国,妄自尊大观念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深化理解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康雍乾盛世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统治危机的出现
人口膨胀、农民起义、吏治腐败、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加剧中西矛盾
康乾盛世出现的条件及原因
军机处、密折制、文字狱
疆域的奠定
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对外关系
知识梳理
课堂检测
1.礼亲王代善是满清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铁帽子”之一。他死后,其王爵初由儿子满达海承袭,满达海也是英勇善战,功勋卓著,但顺治十六年,在他死七年后被追论,原因是清算多尔衮时,满达海占有多尔衮家财物,被严厉追论,其墓碑被推倒,爵位降为贝勒,亲王之封被削夺,转给代善的另外一个孙子杰书。这说明了清朝时期
A.有力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清朝时期君主专制加强
C.统治策略灵活 D.中央集权加强
B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满达海虽然功勋卓著,但是却因为多尔衮事件被严重追责,其爵位及亲王之封受到剥夺,这说明的是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
2.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奠定时期。下列各项,不属于清政府作为的一项是
A.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B.打败沙俄侵略者,划定东北边界
C.征服噶尔丹,管理新疆地区 D.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
A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奠定时期。在东北,清政府打败沙俄侵略者,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北边界;在西北,征服噶尔丹,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进行有效管理;所以选项中的BCD项均与题干要求不符,故BCD项错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是明朝遗臣郑成功,与题意相符,故A项正确。
3.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使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D.提高了清朝的行政效率
D
【详解】
题干中说“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说明军机处设置后,政府行政效率提高,D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但是题干并不是强调皇权的变化,排除C。
4.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
A.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
B
【详解】
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给皇帝上呈密折汇报相关政务、人事的第一手情况,这有利于皇帝对相关情况的了解,从而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故选B;该制度是为了加强皇帝对地方的和官员的控制,而非确保官员的权力,排除A;C项说法过于绝对夸张,排除C;呈递奏折的官员并不是皇帝的文秘,所以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5.清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其中,“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一成果的取得直接依靠
A.外交谈判 B.外国调停
C.经济交往 D.民族交融
A
【详解】
1689年9月清政府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而条约签订时外交谈判的结果,A正确;《尼布楚条约》签订未涉及外国调停,排除B;经济交往、民族交融是长期性的,与题干中“法律上”的限定不符,排除C、D。
谢谢观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习题
一、选择题
1.礼亲王代善是满清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铁帽子”之一。他死后,其王爵初由儿子满达海承袭,满达海也是英勇善战,功勋卓著,但顺治十六年,在他死七年后被追论,原因是清算多尔衮时,满达海占有多尔衮家财物,被严厉追论,其墓碑被推倒,爵位降为贝勒,亲王之封被削夺,转给代善的另外一个孙子杰书。这说明了清朝时期
A.有力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清朝时期君主专制加强
C.统治策略灵活 D.中央集权加强
2.清朝保留了大量的民族立法,如《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西藏章程》《青海西宁番夷成例》以及苗疆立法等。这些法律法规
A.促进了清朝统治疆域的扩大 B.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化
C.推动了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 D.说明清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3.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奠定时期。下列各项,不属于清政府作为的一项是
A.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B.打败沙俄侵略者,划定东北边界
C.征服噶尔丹,管理新疆地区 D.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
4.雍正帝“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这是因为他
A.废除了宰相 B.沿用了奏折制度
C.设立了内阁 D.实行了改土归流
5.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使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D.提高了清朝的行政效率
6.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
①避暑 ②练兵 ③围猎 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清朝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这说明
A.内阁与军机处逐渐合并 B.专制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清朝内阁已经名存实亡 D.军机处分化了内阁权力
8.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9.有研究表明,清政权颁布“海禁法令”的目的在于“断绝”对反清武装的物资接济、“断绝”反清武装的信息源、“断绝”清政权控制区内存在的或潜在的反清力量与反清武装控制区内的反清力量之间的联合或相互支援。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敢有私下诸藩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B.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
C.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广东一口贸易 D.“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
10.嘉靖三年颁布禁令:“凡番夷贡船,官未报视而先迎贩私货者,交接番夷互市者,私交番夷收买禁物者,揽造违式海船私鬻番夷者,各论罪。”其主要目的是
A.遏制民间海上走私 B.增强海战力量抗倭
C.保护中外贸易往来 D.抵制欧洲殖民入侵
二、材料题
1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
材料一 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材料二 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雍正帝即位伊始便发布全面清查钱粮亏空的上谕:“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不久在中央设立会考府专门负责清查,由其亲信主管,并告诫“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躬”。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同时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从耗羡银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各级官员的养廉费用,其数目与他们的俸银相比,高出十几倍、几十倍到上百倍。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向来为史家所称道。
——摘编自黄云《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收到良好效果的原因及启示。
答案
1.B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满达海虽然功勋卓著,但是却因为多尔衮事件被严重追责,其爵位及亲王之封受到剥夺,这说明的是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
2.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保留了大量的民族立法,这些法律法规有利于民族事务管理的制度化,故C正确;这不能促进清朝统治疆域的扩大,故A错误;这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化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这体现不出民族平等,故D错误。
3.A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奠定时期。在东北,清政府打败沙俄侵略者,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北边界;在西北,征服噶尔丹,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进行有效管理;所以选项中的BCD项均与题干要求不符,故BCD项错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是明朝遗臣郑成功,与题意相符,故A项正确。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能在皇宫大内对各地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了如指掌,是因为他沿用了奏折制度,B项正确;废除了宰相制度的是明太祖,A项错误;明成祖设立的内阁制度,C项错误;实行改土归流并不能使雍正帝对各地事务了如指掌,D项错误。
5.D
【详解】
题干中说“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说明军机处设置后,政府行政效率提高,D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但是题干并不是强调皇权的变化,排除C。
6.D
【详解】
围场是北巡时设置,在地理纬度上偏北,气候温凉,适宜避暑。根据“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可知,围场有练兵的功能。根据“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可知,围场具备围猎功能。围场地点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此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接壤地区,因此可以处理民族事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排除A、B、C。
7.D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内阁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军机处设立后办理了本属于内阁的事务,使内阁成为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属于军机处分化了内阁权力,故选D;A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专制统治最终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所以不能说专制统治基础扩大,B错误;根据材料“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说明内阁仍然办理事务,因此不能说名存实亡,C错误。
8.B
【详解】
“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故选B。
9.B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为了打击沿海反清力量的联合和防止与外国勾结,实行海禁政策,“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符合海禁政策,故选B;A是明朝的海禁政策,排除;C项中“限广东一口贸易”不符合“断绝”,排除;D体现重视农业生产,巩固统治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
10.A
【详解】
根据“交接番夷互市者,私交番夷收买禁物者,揽造违式海船私鬻番夷者,各论罪”可知,明朝政府严格限制民间和外国进行海上走私行为,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抗倭”“欧洲殖民”信息,排除BD;材料反映政府限制中外贸易,C错误。
11.评析:广州十三行是海禁政策的产物。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但随着五口通商,海禁政策被打破,十三行失去了其政府控制下的优势,逐步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详解】
据材料一“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可知,广州十三行是海禁政策的产物。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根据“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可知,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根据“《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随着五口通商,海禁政策被打破,十三行失去了其政府控制下的优势,逐步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12.
(1)成立专门机构严查钱粮亏空;奖惩与德行操守引导相结合;高薪养廉;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
(2)原因:最高统治者改革决心坚定;改革措施切中时弊;恩威并用。
启示:要坚定反腐决心;要建立健全反腐法律制度;要提高官员素质,加强廉政建设等等
【分析】
(1)
根据“发布全面清查钱粮亏空的上谕”“设立会考府专门负责清查,由其亲信主管”“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同时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从耗羡银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各级官员的养廉费用……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等内容可知雍正帝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严查钱粮亏空,奖惩和德行操守引导相结合,设立养廉银实行高薪养廉制度,通过耳目和密折制度加强对官员的监督。
(2)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次改革之所以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首先是因为雍正帝改革决心坚定,抓住了问题的弊端,奖惩并用,严格监督等。从而给我们的启示应该从改革的决心、措施、制度的完善和加强监督与监管等方面入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