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兰 亭 集 序
晋 王羲之
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说说印象中的王羲之
读读字帖里的王羲之
赏帖悟性
王羲之(约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不慕荣利。性格旷达,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具有自由气象、潇洒清雅的原因之一吧。又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他都坚辞不受。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
清风出岫
明月入怀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走近文本中的王羲之
癸(guǐ)丑
会稽 (kuàijī)
修禊(xì)
流觞(shāng)曲水
游目骋(chěng)怀
趣(qǔ)舍万殊
嗟(jiē)叹
虚诞(dàn)
彭殇(shāng)
读准字音
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宇宙之大 后之视今 形骸之外
往、达到、得到
代词、它
定语后置标志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
的 ,助词
检查预习:字词句
掌握下列意项
修
茂林修竹
重修岳阳楼
修守战之具
雨村修书二封
修身洁行
长,高
修筑,修建
修造,打造
撰写
学习,锻炼
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致千里
致谢、 致敬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兴致,情怀
达到
表达,表示
招致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虽取舍万殊/虽世殊事异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向之所欣 / 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骋怀 / 人之相与
预习互检
2.解释下列句子
▲引以为流觞曲水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我)这才明白,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疏通第一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永和九年,这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进行修禊活动。众多的贤能之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地方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周围辉映环绕。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幽雅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拂拂,温暖舒畅。抬头仰望广阔无边的宇宙天空,低首俯视万物种类兴盛繁多,借以放眼纵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疏通第二段
人们彼此交往相处,转瞬间就度过一生。有时倾吐志趣抱负,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时借外物寄托情怀,不受拘束地放纵生活。虽然人们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心里感到暂时的得意,就快乐满足,竟没想到人生的暮年会很快来临。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等到他们对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也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跟着产生了。从前所感到的欢欣的事,顷刻之间已成为往事,对这些不能不深有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随着造化而定,终有穷尽的一天。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一件大事啊!”这岂不很可悲哀吗!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疏通第三段
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当作一回事是荒诞错误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荒谬虚妄的。后世人看待今天,也像现代人看从前一样,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兰亭集会的人,抄录下他们吟咏的诗篇。尽管时代会不同,世事会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大致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些诗文产生一番感慨。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文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用文中的原话作答
“信可乐也” 乐
“岂不痛哉” 痛
“悲夫” 悲
思路把握
问题探究: 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
俯仰
赏景识趣
信可乐也
辰雅
景雅
人雅
事雅
乐
赏景识趣
比较:
①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
——丘迟《与陈伯之书》
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情感初探
岂不痛哉
人老
事迁
景陈
寿短
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
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情感初探
千古同悲
昔人
自我
后人
悲
由己及人,
更加深沉厚重
深度探究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素好服食养生,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羲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王羲之的自我之“志”究竟何在?
深度探究
△关于本文的写作主旨,有下列不同说法,你赞成哪一种?并说明理由。
A、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运)败移。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B、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深度探究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死生亦大矣!
思考:
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应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最大的价值,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深度探究
说出你心中的王羲之
羲之,我想对你说……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论老之将至》:“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再 见
下课啦!
A 积善行德,死后升入天堂。(基督教)
B 吃斋念佛,死后上西天极乐世界。(佛教)
C 追求长生不死,崇尚无为(道家)
D 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儒家)
E 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现代哲学家 海德格尔)
F 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享乐主义)
G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H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I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说出你心中的王羲之
羲之,我想对你说……
学过王羲之《兰亭集序》之后,请用一句话谈谈你有什么感悟。
例如: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于是显得更加珍贵。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重点实、虚词
古代的一种风俗
高
长
地方
热闹
繁多
用来(……的东西)
……的原因
动词,穷尽
交往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有的人;“晤” , 面对面
动词,注定
面对; 明白
本来;动词,把···看作一样
动词,把···看作相等
原因
如同,好像
对; 这
词类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觞一咏 觞:喝洒。
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群贤毕至 贤:有才有德之人。
少长咸集 少:少者; 长:长者。
无丝竹管弦之盛 盛:热闹的场面。
死生亦大矣 大:大事。
③数词活用为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用作动词,把……看做一样。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用做动词,是一样的。
④意动用法:
“一死生”、“齐彭殇” 一:把……看作一样 齐:把……看作平等。
①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 (于怀不能喻)
亦将有感于斯文 (于斯文有感)
②定语后置:
仰视宇宙之大 (广大无边的宇宙)
俯察品类之盛 (兴盛繁茂的万物)
文言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