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新课博览
你,曾缔造了一种精神智慧,一种高尚纯净的思想。濮水垂钓,那是你向人性伸出的触角;持竿不顾,那是你留给后人的巍峨;你,曾缔造了一种精神智慧,一种高尚纯净的思想。濮水垂钓,那是你向人性伸
出的触角;持竿不顾,那是你留给后人的
巍峨;鼓盆而歌,那是你别样的悲戚,而
曳尾涂中,那是你智达的选择;庄周梦蝶,
那是你飘飞的思想;大鹏展翅,那是你逍遥的身姿。烛照
新课博览
千年的月光里,你站成了不朽,在我们走投无路之时,庄子,我们还能亲近你的灵魂吗?尘世喧闹的市廛声中,我们是否能如你一样抟身扶摇,与高贵与尊严共展羽翼?
知识目标
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2.掌握本文以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
新知目标
课堂名师点拨·思与用
第6课
逍遥游
课前自主预习·导与学
课后知能提升·练与悟
新课全景预览
文本全程解析
素材全新发掘
阅读全优选粹
训练全程跟踪
对译课文译文·点对点
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于抱犊山中,后得仙而去。
作品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秋水》等。
评价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国时期,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创作了《逍遥游》。
庄子的“材或不材”辩
庄子走在山路上,看到一些大树,枝繁叶茂,可是木匠却站在一旁而不去砍伐它。庄子问为什么不砍它,木匠回答:“这些树材质太差,没什么用处!”庄子对弟子们说:“这些树就是因为没有用处,才能长得这么高大啊!”庄子下山之后,到一个朋友家去,这朋友很高兴,就叫佣人杀鹅款待庄子。这佣人问道:“我们养的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请问要杀哪一只才好呢?”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好了。”弟子问庄子:“昨天那些山中的大树,因为不能成为材料,所以没有被砍伐,可是今天看到这只鹅,却是因为不会叫而被杀。请问老师到底要怎么做才对?”庄子笑着说:“如果是我啊,我希望在有用和无用之间取得平衡。但是,有用和无用看来相似,难以区分,在材与不材、有用和无用之间如何拿捏,实在是很困扰!所以唯有顺应大道的变化,顺其自然而行,才能免于困扰啊!”
整体阅读全文,试完成下面的表格。
段落 内容 段解
1 鲲鹏南飞有所待 皆有所待
世间万物
(1)
大舟小芥有所待
(2)
野马、尘埃有所待
蜩与学鸠有所待
段落 内容 段解
2 点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3)
引用汤之问棘来论证
借用斥 之语来说明
3 “效”、“比”、“合”、“征”四种人有所待 真正的逍遥者不受外物限制
宋荣子、列子犹有未树、仍有所待
(4)
圣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
无名真正逍遥
万物有小大之
辩
“冥”通“溟”,海
古今异义词,海动
记载
名词作状语,在海面上
尽
则,就
名词用作动词,南行
往
形容词用作名词,郊外
古今异义词,一日的意思
“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词,很饱的样子
此,这
2.翻译下列句子。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高达三千里,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九万里。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碍它了,然后才准备飞到南方去。(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夭阏之者”)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固定句式,“奚以……为”,表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5)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之二虫又知何”)
否定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文言文的否定句中,当代词作宾语时,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称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种句式常用“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二)文理分析
1.本段庄子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鲲鹏展翅的情形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庄子采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其中还有引用、反衬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表明鲲鹏借自然之道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2.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3.蜩与学鸠笑鲲鹏,庄子是如何看待蜩与学鸠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作者首先用出行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通过三个不同的目的地有三种备粮的方式,然后又用“之二虫又何知!”明确其态度,形象地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者的可笑与可怜,说明蜩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的。
寿命短
“知”通“智”,聪明,才智
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指四季
凭
独
古今异义词,一般人
比
代词,这样
通“矣”
长
直上穿过
将要
名词用作动词,向上飞
名词用作动词,向下落
“辩”通“辨”,区别
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是指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如“好”,古义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今义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2.词义缩小。如“金”古义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3.词义转移。如 “涕” 古义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等。
[明确] 一般人和他比,(羡慕他)这不也是很可悲的吗!
2.翻译下列句子。
(1)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且奚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它打算飞到哪儿去?(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彼且适奚也”)
[明确] 盘旋(在)蓬蒿丛中,这也算是飞翔的极限了。(省略句,应为“翱翔于蓬蒿之间”;判断句,“此……也”表判断)
(3)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作者在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小年不及大年”。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彭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
(二)文理分析
1.作者列举朝菌、蟪蛄、冥灵、大椿、众人、彭祖的目的
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斥 嘲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
负青天,然后图南”的鲲鹏,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鲲鹏之知在青天、南冥,为大知;而斥 之知在“数仞”、“蓬蒿之间”,为小知。斥 笑鲲鹏正好形象地表现了斥 的见识短浅,同时也体现了“小知不及大知”。
3.本段与第1段是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本段说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小大之辩”,是对上文第1段的归纳补充、印证。
功效,这里是“胜任”的意思
合
满意
通“耐”,能
全
劝勉,努力
沮丧
通“又”
名词用作动词,树立
古今异义词,即便这样
通“返”,返回
使动用法,使……到来
追求
凭借,依靠
古今异义词,无所为,无功利
2.翻译下列句子。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
恶乎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如果能够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顺应自然界的意外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他还要凭借什么呢?
(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道德修养高尚的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二)文理分析
1.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3.哪种人能达到“逍遥游”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自适,无所依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文章主要论述了庄子怎样的人生观?怎样做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文章主要论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通过鲲鹏待风而飞,蜩、学鸠愚者夸愚,斥 识短志小,阐明了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就是真正的“逍遥游”。
放弃了繁华,你拥有了宁静。面对生命的困境淡然直视,然后在思辨的机智中超然解脱,让自己在一场关于人生观的精彩的心灵对话中,感受到庄子那一颗难能可贵的平常心。从此你不必在繁华中追逐名利,你可以在宁静中反思,在宁静中寻找自我,在宁静中品味人生。
放弃了富贵,你拥有了清贫。清贫陶
冶了你的情操,你可以“曳尾于涂中”做
那只自由自在的鱼;你可以一天到晚做着
“化蝶”的那一个梦;你可以像陶渊明一
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以像李白一样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此你不必为名声地位而煞费心机。
你以极敏锐、极深刻的思想洞察力,看破了权势者之间所玩弄的战争游戏的罪恶用心,激烈反对君主们攻城略地、涂炭生灵的战争行为;你怀着极大的悲悯,极热的心肠,关注饱受战乱蹂躏的众生,为在战火中呻吟、挣扎的芸芸众生指出了一条求生的出路。你以睿智的思想让我们把目光放得远一些,让生命恬淡成一泓波澜不惊的湖水,告诉自己: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崖旁侧觅坦途。
素材档案 上述素材可以应用到“淡泊”“宁静致远”“自然”“生命”“个性”“人格”“追求”“矛盾”等话题的作文中。
经 典 片 断 对 照 译 文
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孟子·离娄上》
[注] ①暴:伤害,糟蹋。 孟子说:“自暴的人,不能和他交谈,自弃的人,不能和他一起共事。用言语非议礼法与仁义,就被称为自暴;自己的行为不能顺从仁义的要求,则被称作自弃。”
[名家讲坛]
自暴自弃的意思就是自己糟蹋自己,自己放弃自己。在孟子看来,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不符合仁义礼法之道,就是自暴自弃。因为孟子说人性没有不善良的,人们内心所追求的就是仁义礼法,一旦人开始放弃这些追求,就等于是在损害自己善良的本性,放弃自己的进步。
[经典片断] ……黛玉恍惚又像果曾许过宝玉的,心内忽又转悲作喜,问宝玉道:“我是死活打定主意的了。你到底叫我去不去?”宝玉道:“我说叫你住下。你不信我的话,你就瞧瞧我的心。”说着,就拿着一把小刀子往胸口一划,只见鲜血直流。黛玉吓得魂飞魄散,忙用手握着宝玉的心窝,哭道:“你怎么做出这个事来,你先来杀了我罢!”宝玉道:“不怕,我拿我的心给你瞧。”还把手在划开的地方儿乱抓。黛玉又颤又哭,又怕人撞破,抱住宝玉痛哭。宝玉道:“不好了,我的心没有了,活不得了。”说着,眼睛往上一翻,“咕咚”就倒了。
(《红楼梦》)
[赏析] 证明一个人口是心非的最好证据就是他的梦。曹雪芹给了林黛玉一个梦,让她彻底了解到自己的口是心非,自己对宝玉的爱。在梦中,当她看到宝玉用刀子划开自己的胸,鲜血直流时,她的整个心都揪住了,她已吓得魂飞魄散,她宁愿死也不愿看到宝玉伤害自己。宝玉从不以为然地掏心到突然倒下,黛玉从抱住宝玉到拼命放声痛哭,足以证明黛玉对宝玉的不舍,之前的执意离去也只是赌一时之气。因为这场梦,一片叫宝玉的云在黛玉的心口上洒下了几滴咸咸的泪雨。只要黛玉对宝玉的爱不渝,那么她的心口就有裂痕,那么这几滴含盐的泪只会让她更痛。
大海里的船
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市场买下一艘船,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从没有沉没过。
劳埃德保险公司基于它不可思议的经历及在保费方面带来的可观收益,最后决定把它从荷兰买回来捐给国家。现在这艘船就停泊在英国萨伦港的国家船舶博物馆里。
不过,使这艘船名扬天下的却是一名来此观光的律师。当时,他刚打输了一场官司,委托人也于不久前自杀了。尽管这不是他的第一次失败辩护,也不是他遇到的第一例自杀事件,然而,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他总有一种负罪感。他不知该怎样安慰这些在生意场上遭受了不幸的人。
当他在萨伦船舶博物馆看到这艘船时,忽然有一种想法,为什么不让他们来参观参观这艘船呢?于是,他就把这艘船的历史抄下来和这艘船的照片一起挂在他的律师事务所里,每当商界的委托人请他辩护,无论输赢,他都建议他们去看看这艘船。
[点亮心烛] 虽然屡遭挫折,却能够坚强地百折不挠地挺住,这就是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