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大卫·科波菲尔》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大卫·科波菲尔》课件(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8 22:5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大卫·科波菲尔
David Copperfield
狄更斯
学习目标
1、理清人物关系,梳理并把握小说情节。
2、结合作品所反映的大时代背景及具体环境来感受、欣赏、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3、探究作品主旨,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体会作者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之情。
走进作者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 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对世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家。他出身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2岁时全家被迫迁入债务拘留所,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他曾在皮鞋油作坊当学徒,15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
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大量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其中著名的作品有《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等。
狄更斯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大卫·科波菲尔》是一本怎样的书?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写于1848—1850年。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里,狄更斯借"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 从某些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表现出他的人生态度、道德理想。作品所展示的绘声绘色、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具有鲜明深刻的时代特点。《大卫·科波菲尔》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寻求出路的故事。孤儿科波菲尔经受了许多磨难,饱尝人生辛酸,在一些善良的人们多方救助下,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
本书是狄更斯最重要且耗费心血最多、篇幅最长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是他“最宠爱的孩子”。曾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 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欧古典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在狄更斯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更清晰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作者通过大卫悲欢离合的一生,多层次地刻画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善良纯洁、 奋发向上的大卫最终实现了他的生活目的,达到了精神上的幸福和谐。
了解背景
童年的狄更斯是不幸的。虽然父母健在,但由于家境窘迫,双亲对他的教育和前途颇为疏忽,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中孤寂的情况,并不亚于小说中的孤儿大卫·科波菲尔。父亲负债入狱,他不得不在十二岁就独立谋生,在泰晤士河畔的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随后也像大卫·科波菲尔一样,在律师事务所做学徒;后来他学会速记,被伦敦民事律师公会聘为审案记录员。1831年~1832年年间,狄更斯先后担任《议会镜报》和《真阳报)派驻议会的记者。这些经历有助于他日后走上写作的道路。
1848年,姐姐范妮因患肺结核早逝,她的死使狄更斯非常悲伤,因为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只有他俩在才能、志趣上十分接近。范妮死后,狄更斯写下一篇七千字的回忆文章,记录他俩一起度过的充满艰辛的童年。 狄更斯去世后,他的好友福斯特在《狄更斯传》中首次向公众披露了狄更斯的早年生活,该书正是根据这篇回忆文章而写的。狄更斯写这篇回忆文章是为创作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做准备,这部作品就是《大卫·科波菲尔》。他为小说主人公取过许多名字,最后才想到“大卫·科波菲尔”。福斯特听了,立刻叫好,因为这个名字的缩写D.C.正是作者名字缩写C.D.的颠倒。于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便定了下来。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艺思潮。 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和贵族的没落,比较广泛、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黑暗面,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注意观察生活、分析社会,运用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为后来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理、托尔斯泰,等等。
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
序幕 (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6-23段):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发展(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我”探监
结局(52-54 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文本研读
1、本文中大卫遇到了哪些人 经历了哪些事 这一切对他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①在谋得斯通一格林比货行遇到了昆宁先生、米克·沃克、粉白·土豆、米考伯;在米考伯家中,遇到了米考伯太太、她的孩子及她家仆人;在监狱中,遇到了霍普金斯船长及他的女儿们。他们都是小人物,经历着人生小事,他们都生活在底层,贫穷,深受金钱折磨。
②大卫在昆宁先生那里做童工,这段经历让他一辈子都觉得屈辱和不堪,给他的人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③大卫在米考伯夫妇家租住,目睹他们欠债的痛苦与得乐且乐,帮米考伯太太变卖零碎的家当,去监狱看望米考伯,这一家人给了他充分的信任,他们成为忘年交,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这段经历让大卫变成了一个善良、仁慈、热情的人。
2、我"在谋得斯通一格林比货行的生活如何
①收入有限,生活困顿。“我”每周只有六七先令的工资,这是“我”全部的生活来源。
②内心孤独,充满痛苦。在“我”窘困的生活中,“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我”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只能千方百计地默默忍受。
3、为什么说星期六的晚上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第34段
①星期六的晚上是发放工资的时候,“我”回家时口袋里有六七个先令,一路上可以进那些店铺看看,琢磨琢磨这笔钱可以买些什么,也就是说,此刻的“我”物质相对富足;
②星期六回家比平时早,米考伯太太往往对“我”诉说起最伤心的知心话来,“我”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是被当作朋友的,也就是说,此刻的“我”精神上也是富足的。
小说中丰富、鲜活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来塑造的。人物的特别经历、个性化语言、心理感受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生。所以,通过语言、行动、心理由浅及深地感知人物形象是阅读小说的一个基本路径。
4、米考伯先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这些特点的
(1)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特点是爱慕虚荣、仁慈、乐观,性格上其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特点十分突出。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①他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经常负债累累,最终因无力偿还债务被关进高等法院监狱。②入狱之后,他沉痛地忏悔,并告诫大卫:“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但随即他就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酒喝,并又变得高兴起来。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2)作者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特点的。
①外貌描写。第6段,“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写出了米考伯先生长相滑稽、生活贫困却极力掩饰、爱慕虚荣的特点。
②语言描写。第8段,说话时,他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显示了他的自信和迂腐。有时他语言幽默风趣,又写出他的善良、乐观。
③动作描写。如第21段“于是,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支曲子。”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尤其是“哼起了一支曲子”写出了他乐观的特点。
5、阅读课文,分析米考伯太太这一人物形象。
文中的米考伯太太是一个整天唠叨、能力低下、善于自我安慰、爱慕虚荣但良知未泯的女性形象。
①她把10岁的科波菲尔当成自己一家不幸生活的倾诉对象,见到他就诉说家庭的各种不幸福。
②她不懂得持家之道,虽然想要通过开女子寄宿学舍来补贴家用,却不见结果。
③虽然米考伯先生已经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但她仍不时通过典当家产来大吃大喝。
④虽然她将娘家的辉煌成天挂在嘴边,但她的“娘家人”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出现。
⑤即使家里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她也不肯接受科波菲尔两三个先令的援助。
6、请选择课文中一处关于大卫的心理描写,仔细阅读感知,并加以赏析。
如第5段:“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更不要说跟斯蒂福思、特雷德尔那班人比较了——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凡此种种,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绝非笔墨所能诉说。那天上午,每当米克.沃克离开时,我的眼泪就直往下掉,混进了我用来洗瓶子的水中。我呜咽着,仿佛我的心窝也有了一道裂口,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似的。”
通过对大卫的心理描写,细致地写出了在环境改变时,大卫内心希望的破灭,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这种痛苦在对比与夸张中更深刻感人。
7、虽然文中的科波菲尔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但我们也能够看出他性格中某些有助于他后来成为一个作家的特点。试结合课文,分析这些特点。
①有强烈的进取心、自强不息的勇气。科波菲尔对自己成为童工的命运并不屈服,他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
②观察力强。他对货行的环境观察得非常仔细,对不同的人的衣着打扮、言行特点区分得非常清楚。
③聪明善良,乐于倾听,对他人的不幸充满了同情心。他虽然只是一个孩子,但能够长时间倾听米考伯太太对不幸生活的唠叨,并与其一家产生真挚友谊。这些,都为他日后成为作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理清线索,赏析叙述视角
8、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情节的
以 “我”的所见所闻为主要线索,展开情节。
9、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①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
③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动人,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
10、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小说是如何突破这一局限的
作者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11、文中昆宁先生有什么作用
通过昆宁先生,“我”认识了米考伯一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2、小说中关于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环境描写富有力度,请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来慨括环境的特点,并说说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2、3段
肮脏: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是老鼠横行的地方。
混乱:跟各色人等都有生意上的往来。
破旧: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
这些环境描写映衬了“我”童年的不幸的遭遇,也烘托了“我”恐惧、悲伤的心情。
13、联系写作背景,谈一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①写作背景: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狄更斯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了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予同情和支持,但他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13、联系写作背景,谈一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②主题思想: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独立做工的现状,与米考伯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突出了大卫·科波菲尔的善良、诚挚及米考伯夫妇爱慕虚荣、得乐且乐、盲目乐观、喜好挥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但又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了金钱对于家庭、婚姻、社会的腐性作用,批判社会中人性的较失及道德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患难与共、真诚与自强不息优良品质的肯定与赞扬,对造成主人公和米考伯夫妇苦难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批判。
14、本文在语言描写上有何特点
①幽默化。狄更斯用幽默的语言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塑造出来,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幽默的基调,尽管这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黑暗及人物痛苦的经历相悖,却使整部作品的中心思想表达得更加清晰。例如,作者这样描写米考伯家出现债务问题时人物的反应,米考伯夫人在家庭条件已经十分窘迫的条件下安慰她的丈夫,说会永远和他在一起时,尽管这个部分应该展示的是感人的情节,但是在作者营造的氛围下,米考伯夫人的话语非常幽默,不仅能戳中读者的笑点,也能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家庭生活情况产生深刻的思考。
②个性化。《大卫·科波菲尔》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狄更斯通过对每个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突出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米考伯先生口中的“简而言之”和“有朝一日,时来运转”。
③口语化。主人公大卫本来就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小市民,出身的家庭环境也与其他社会穷苦家庭一样,因此,他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人也都是社会底层的人物。很多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根本没接受过教育,说话的风格都比较接地气,很多人物说出来的语言不仅没有逻辑,甚至还有语法错误及发音不标准的问题。如“‘我的地址是,’米考伯先生说,‘城市路,温泽里。我,简而言之,’.....‘就住在那儿’”。
狄更斯名言
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2.人越是心高志大,就越少不了有种种的小弱点。
3.只有在你的微笑里,我才有呼吸。
4.人在精神方面受到了最可怕的打击,往往会丧失神志。
5.我想一切胸襟宽广的人都有雄心大志,但是我所器重的心怀大志的人,却是那些坚定而有信心地走这条道路的人,而不是那些企图一蹴而就、浅尝辄止的人。
6.希望是栖息于灵魂中的一种会飞翔的东西。
7.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8.利器完不成的工作,钝器常能派上用场。
9.宝贵的光阴,总是像箭一样地飞逝着。
10.时间就是金钱.....而且对用它来计算利益的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金额。
11.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延宕是偷光阴的贼。抓住他吧!
12.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人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
13.仁爱先从自己开始,公正先从别人开始。
14.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
思辨: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爱·摩·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类,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性格简单、静止;“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福斯特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平的,而托尔斯泰笔下都是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的”。对此,有些作家、评论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英国文学评论家理查·豪恩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取自生活”,他们不但是“现实各阶级的典型和精华”,而且还表现了不同的“个性”;英国作家雷克斯·华纳认为这种“扁平”和“圆形”的说法不合情理,“谁也不会认为一件雕刻品必然要比一幅图画高明”,“真正重要的是作为整体的作品所产生的效果,而深人透彻的心理分析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增添这种效果”。你觉得作家塑造的“扁平人物”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吗 你是如何看待“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分类与价值的 结合具体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