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
【检测范围: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 )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人南迁 ③社会安定 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面对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北朝权臣宇文泰决心按照《周礼》的规定来改革官制,并且在朝堂礼仪、车马器物等方面也“多依古礼”进行了一番改革。这些举动( )
A.推动了民族交融进程 B.复兴了先秦传统儒学
C.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 D.突破了民族自卑心理
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
4.有学者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材料反映出三省体制( )
A.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 B.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C.分工明确且彼此制约 D.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5.《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
6.读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7.依据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判断十六国中不在北方的政权是( )
A.成汉 B.西秦 C.西凉 D.北燕
8.如图是明代画家丁云鹏绘制的《三教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三种意识形态并立的局面。关于这一局面,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教指的是儒、释、道
B.冲击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
D.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开始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10.在一次鉴宝活动中,某持宝人持有如图所示《多宝塔碑》书法名篇,专家鉴定组分析其特点是“肥硕健壮、雍容大度、敦厚雄浑”,如“蚕头燕尾”。如鉴定结果是该作品为真迹,其作者是( )
A.东晋王羲之
B.唐朝颜真卿
C.唐朝柳公权
D.唐代吴道子
11.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这种思潮的出现( )
A.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B.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
C.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 D.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12.历史学家阎步克根据史传统计了西晋时期被察举者的社会出身,在所得131例中,高官贵戚子弟占16.8%,中级官僚子弟占20.6%,下层人士占32.1%,蜀吴亡国以后被察举的士人占30.5%。这表明( )
A.察举制度日趋完善 B.选官逐渐向下层士人倾斜
C.门阀政治开始兴起 D.政府注重扩大统治基础
13.隋朝开始设置进士科,主要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而唐朝重视考诗赋。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唐朝( )
A.经济的繁荣 B.科技的发展
C.市民文学的兴起 D.诗歌创作的繁荣
14.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下列关于突厥史实解释错误的是( )
A.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部落
B.贞观初年,东突厥汗国灭亡
C.唐太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D.8世纪中叶后在中国北方退出了历史舞台
15.在隋和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由此可见,隋至唐初( )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决策与行政分离
C.实行集体宰相制 D.决策权归门下省
16.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很多高僧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史实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法显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量梵文经典 ②日本高僧空海来长安求法,归国携带了很多佛经 ③玄奘赴天竺取经后,周游讲学推动佛教传播 ④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③①④② D.③②④①
17.下表唐诗(摘录)
由表可见( )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18.中国古代民族迁移有两个大的流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见图)。这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是( )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剧了民族矛盾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9.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朝各地文臣出身的节度使或是纷纷被杀,或是狼狈逃亡,取而代之的或是地方武人,或是朝廷任命的武将,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的局面。这反映出黄巢起义( )
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促使节度使职权的进一步扩大
C.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D.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20.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
A.西周时期 B.北魏时期
C.隋朝初期 D.唐朝中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大唐王朝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物。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足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盘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唐朝乐舞发达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2.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 “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2)材料二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指出导致材料三中现象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2)根据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评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解析: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往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落后,④表述错误。
2.A
解析:南北朝分裂态势下,北朝利用古礼进行改革,可以促进与汉族文化的交融,从而推动民族交融的发展,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均排除。
3.B
解析:三国鼎立是指魏、蜀、吴三国各自建立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故选B项。
4.D
解析:根据材料“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与皇帝共议国事,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D项。
5.B
6.D
7.A
8.D
9.D
解析:曹魏是曹丕建立,故排除A、B两项;开发东南的是吴国,蜀国在西南,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0.B
解析: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创造了“颜体”,与材料所述特点一致,故选B项。王羲之是以行书著称,从图上看是楷书,A项错误;柳公权的字骨力劲健,与材料所述不符,C项错误;吴道子是画家,D项错误。
11.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儒学正统地位自汉武帝时期确立就从未被动摇过,故A项错误;江南经济开发并不会产生玄学,这属于明显的主观臆断,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是国家的分裂导致了玄学而非玄学导致了国家分裂,这属于明显的因果颠倒,故C项错误;正是因为国家分裂,才导致产生了“清静无为”式的魏晋玄学,说明玄学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故D项正确。
12.D
解析:材料表明西晋时期被察举者来源多元化且以下层和原吴蜀籍士人为主,这种做法有利于西晋政权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察举制产生官员的结构情况,不是察举制本身,排除A项;下层人士占32.1%不能得出选官逐渐向下层士人倾斜,排除B项;门阀政治是指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3.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隋朝时设立科举制,唐朝时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唐太宗时期扩大科举的规模,武则天设殿试、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题干中“唐朝重视考诗赋”,说明当时政府重视诗赋,对诗歌的投入加大,促进了唐朝诗歌创作的繁荣,故选D项。
14.C
15.C
解析:根据“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可知,三省六部制下宰相权力三分,互相牵制,互相配合,故选C项。A、B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16.A
17.D
解析:材料中的诗句分别体现了农民、渔者、淘沙客的辛苦劳作,说明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来源,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与民族交融、宫廷文化无关,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不涉及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
18.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汉族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为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①正确;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与汉族杂居相处,促进了民族交融,故③正确;加剧了民族矛盾和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不属于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故②④错误。故选A项。
19.D
解析:根据“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可知,黄巢起义造成地方势力增强,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故选D项。并非黄巢起义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节度使职权的扩大,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C项。
20.D
解析:根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赋税制度由以人丁为主,向以财产为主转变,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两税法就是转变的标志,D项正确。西周时期不是“以资产为宗”,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北魏时期、隋朝初期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是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B、C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1)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2)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内外文化交流频繁。
解析:第(1)问,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得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据材料“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进口物”可得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据材料中进口货物的品种可得贸易范围较广。第(2)问,据材料“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可得统治者重视;同时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得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内外文化交流频繁。
22.(1)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
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2)趋势:连续增长(上升)。
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
(3)原因:安史之乱。
危害: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开元全盛日”及诗句反映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材料二的数据说明唐朝639-754年间户数连续增长,其印证了材料一中“小邑犹藏万家室”。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连续增长的趋势。第二小问,639-754年间唐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据此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天宝”“阵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为安史之乱。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即可。
23.(1)(示例)选取玄奘西行。
主要体现在学习其文化,为我所用。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有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解析:第(1)问,材料列举出了三个示例,根据题目要求只要选取其中一个即可,要找到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阐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一“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材料二“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可知,唐文化的特点为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24.(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
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相处,相互学习,民族差异逐渐消除,民族大交融局面形成。
(3)三国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为增强国力,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各国重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尽管三国时期国家分裂,但同东汉末割据混战相比,相对稳定的局面,具有进步性。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他们彼此征战……为躲避战乱”可得出北方战乱频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北方民众的大量南迁直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问,根据材料二分层概括,注意不要照抄材料。第(3)问,首先根据材料三从统一、经济、民族关系三个角度概括影响,然后作简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