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评价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评价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9 07:3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评价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  )
A.世袭        B.多生产粮食布帛
C.经营工商 D.取得军功
2.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下列关于青铜时代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这一时期使用大量青铜器
B.商朝时出土了大量青铜器
C.青铜铸造是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D.大型青铜器的种类主要是兵器
3.史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这反映了(  )
①诸侯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③“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④秦国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4.公元前34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这说明战国时期(  )
A.周王仍被尊为天下共主 B.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
C.列国纷争推动社会转型 D.华夏夷狄对垒由来已久
5.春秋战国时期,使“深耕易耨”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殖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的是(  )
A.铁器的广泛使用 B.牛耕方式的普及
C.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D.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
6.秦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其主要目的是(  )
A.沿袭历史传统 B.开创一代帝号
C.加强思想控制 D.宣扬个人功业
7.史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是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中央集权制
8.秦朝的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建丞相制度 B.统一文字
C.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D.建立郡县制
9.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  )
A.改变了抑商政策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抑制了农业生产 D.实现了国家统一
10.“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推恩令”
11.传说中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考古学家在距今约4 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杯(如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  )
A.炎黄二帝热衷发明
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
C.该陶器是黄帝作品
D.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12.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反对用各种法律手段制定社会规范,因为这会导致统治者个人好恶影响整个社会偏离自然之道”,其主张“最大限度恢复自然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安居乐业的幸福感”。该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3.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战国变法
14.东汉“光武中兴”与西汉“文景之治”的本质相同点是(  )
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改善
B.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D.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
15.《秦邮律》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  )
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 B.促进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
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 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
16.《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认为:“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他们的“动机”是(  )
A.树立皇帝的权威 B.发展思想文化
C.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D.消灭异端学说
17.“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这主要归因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  )
A.嫡长子继承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18.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
A.军事制度 B.法律制度
C.政治制度 D.文化心理
19.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舜、禹等先王。此行为意在(  )
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
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
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
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
20.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实行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 ③“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 ④打击匈奴势力,形成稳固的后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陶器、建造房屋,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材料二 战国诸子百家的著作中记录了先民关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有巢氏在树木上建造巢穴,以躲避野兽的侵害;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用绳索结网,从事渔猎;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农耕。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黄河、长江流域有代表性的原始农耕文化地址的名称。
(2)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先民怎样的生产生活状况?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河南省安阳市郭家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二 内外服制滥觞于夏,形成于商,影响至周,是独特国家结构形式。内服职官数量众多,由商王直接任免。外服职官有侯、甸、男等。卜辞中侯的数量有五十多个。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予的封号,另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不是由商王任免。诸侯国要担负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
——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哪些历史信息?
(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材料二中的制度。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D 
解析:商鞅变法推行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并获得相应地位财富,故选D项;在当时秦国,一个农民不可能依靠A、B、C三个途径晋爵,排除此三项。
2.C 
解析:根据所学,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被称为“青铜时代”,是因为青铜铸造是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可知,平王之时,诸侯争霸,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可知,周王室权势衰微,诸侯争做霸主,礼乐征伐不再自天子出,故②错误,故③正确;材料只是体现诸侯争霸,无法体现国家统一的完成,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4.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君相继称王,表明当时分封制形成的秩序遭到破坏,周王室地位衰落,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故选B项。
5.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使“深耕易耨”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殖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故选A项。
6.D 
解析:为显示功绩,嬴政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故D项正确。
7.D
8.C
9.B
解析:材料“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反映了汉武帝通过改革币制,控制铸币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抑商是基本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改革币制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故C项错误;汉武帝之前,国家就已经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
10.D
解析:材料大意是:天下要想实现太平,就得多封一些诸侯,并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力量单薄就容易使他们遵守朝廷法纪,国土狭小则不会生反叛之心,“推恩令”与这一思想最为相似,故D项正确。
11.D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陶杯属于酒器,这可以印证传说时代的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D项符合题意。
12.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主张“顺应自然”,代表人物是老子,故选A项;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社会和谐、贵贱有序,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集大成者,主张严刑峻法,改革变法,排除D项。
13.C 
解析:材料现象周边诸族群(戎、狄、蛮、夷)与诸夏交错杂居,促进了华夏认同、民族交融,故选C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使宗法分封制崩溃,冲击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称雄天下的欲望直接推动各国国君变法,排除D项。
14.D 
解析:“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都是“休养生息”“与民休息”,即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治世局面,故选D项;A、C两项属于现象而非本质,均排除;两汉时期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并未出现南移的趋势,排除B项。
15.D 
解析:根据材料中《秦邮律》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以法制邮”,把邮驿置于法律的监控之下,从而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D项正确;《秦邮律》是秦朝法律的一部分,无法推断《秦邮律》的制定是为了完善秦朝法律制度,排除A项;《秦邮律》涉及的内容只是社会公共事业一部分,且《秦邮律》制定的目的是为政治统治服务,排除B项;C项是材料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16.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汉武帝在处理儒家思想时态度不同,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们的目的都是统一思想,巩固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
17.B
解析:郡县制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打破了血缘分封,与“统一政府”“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一致,故B项正确。
18.D
解析:根据材料“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并结合所学可知,李必、骆甲担心自己因是故秦将领而得不到信任,由此可知,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属于文化心理层次,故选D项。
19.D
解析:秦始皇采取的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舜禹等先王的措施,是为了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故选D项。秦朝信奉法家思想,没有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将法家和儒家思想进行融合,排除B项;秦朝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没有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排除C项。
20.A
解析:商鞅变法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招揽人才为统一策略的制定和军事指挥储备了人才,远交近攻是统一的策略,故①②③正确;打击匈奴是巩固统一的措施,④错误。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1)黄河流域: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
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
(2)状况:由渔猎到相对稳定的农耕,由游动生活到固定稳定村落的政治生活实体。
22.(1)商代青铜器品种多,用途广;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商代还保留一些原始部落色彩;当代战争可能较多,有娱乐生活。
(2)内外服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商王对周边地区的统治相对松散,容易出现叛乱;夏商政治制度不仅为周朝的宗法分封制提供经验借鉴,也为后世成熟的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青铜礼器40件……28件……220件……900多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礼器……乐器……生产工具……兵器……铜镞”等提炼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外服制度内容评价,合理即可。
23.(1)史料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
价值:《史记》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2)历史意义: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得出文献史料,由材料二“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得出实物史料。第二小问,由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和材料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皆明壹之”“迁陵洞庭郡”得出,《史记》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由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记述内容的结合得出有助于历史的研究。第(2)问,由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和材料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得出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由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得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24.(1)史料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
史料价值:《史记》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嵌铜诏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2)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及交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可知,材料一是史书,或者是文献史料;根据材料二“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可知,材料二属于实物史料。第二小问,材料一记载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同时统一了“度衡石丈尺”,而材料二实物史料上面的记载与《史记》相吻合,说明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可以相互印证,有利于历史的研究。第(2)问,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可以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去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