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新课标要求
1.掌握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的措施,认识历史影响。
2.掌握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改革措施,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内容和意义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系辞下》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以乐成。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与众。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形式:自上而下。
新课导入
改革比革命面临的压力更大:它要求成功安抚保守势力,有效笼络新生势力,每项改革产生人们切实利益感受,巩固新建立的利益关系并成为阻碍深化改革的条件。
改革是一种介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变革,较为中性和温和,它比改良更深入、更广泛,更带有变革的性质,但也是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的,是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王浦劬
2.改革的目的:维护现存社会的根本制度;实质:统治政策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前356—前350年
公元471—499年
公元1069—1085年
公元1573—1582年
公元1898.6-9月
公元1901—1911年
公元1912—1949年
公元1949年—至今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改革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时空观念
中国历史上部分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西周
春秋
战国
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1912年
1978年
秦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北宋的改革
张居正改革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
1840年
1949年
古代
近代
现代
民国的改革
清末新政
戊戌变法
一、中国古代z的重要变法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救亡图存
三、现代中国的改革历程
民族复兴
富国强兵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的大变革:
(1)背景。
①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
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目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2)代表:战国时期,魏国的_____、楚国的吴起、秦国的_____都主持了变法,
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3)商鞅变法的措施:秦国废除_______,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_____,
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4)商鞅变法的作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李悝
商鞅
井田制
军功
封建政治、经济、军事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 ,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_________成为历史发
展的潮流。
两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交融
(2)措施及影响。
措施 影响
前期 实行俸禄制,推行 _______________等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
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后期 _________、易服装、改汉 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
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
了重要贡献
均田制、三长制
迁都洛阳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北宋中期的改革:
(1)背景:
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② 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③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2)范仲淹改革。
时间 宋仁宗庆历年间
内容 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
结果 新法触犯了_____________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
北部边境
大官僚大地主
(3)王安石变法。
时间 宋神宗在位时
内容 针对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作用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结果 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后来变法措施被废止
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 。
(2)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_________,裁减开支,清丈土地,_________。
(3)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
时缓解。
官吏考核
改革税制
内阁首辅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
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兼并战争
各国变法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转型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化
决定
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
战国铁犁铧
《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思考: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商鞅变法是适应社会变动的一场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一)商鞅变法(BC356、BC350)
◎战国时期改革示意图
1.背景: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何兴起变法活动?
(1)经济:
(2)政治:
(3)文化:
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唯物史观
宗法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霸,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以富国强兵
士阶层壮大,百家争鸣。
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说服秦王,取得支持
论战权贵,扫清障碍
◎商鞅
南门徒木,取信于民
情境一: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3.内容:
2.目的:
◎商鞅
富国强兵,建立适应新兴地主要求的君主官僚政治。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一)商鞅变法(BC356、BC350)
政治:
①什伍连坐法
经济:
军事:
①奖励军功,二十等爵制
①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推行县制
②废除井田制
③统一度量衡
④严刑峻法
思想:
①焚烧诗书
4、特点:
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
秦国的相对独特的历史传统与社会风貌,诸如其早期君权的强大、其民风的驯朴勇悍、其礼乐传统之淡漠、其封建制和宗法制的薄弱,都为商、韩法治学说之贯彻,提供了沃土,由其所孕育出来的强大军事专制官僚政权,山东列国难以抗衡。最终,秦政告别了周政,并以“六王毕,四海一"划定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3.变法的历史意义:①政治上: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④国力上:增强了国力,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5.意义:
(1)直接: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深刻: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史论阐释】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4.历史局限:
①政治上:剥削沉重和轻罪重罚,易激化社会矛盾。
②经济上:埋下土地兼并祸根,重农抑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③文化上:实行思想专制,不利于思想发展。
④其他:未与旧制度划清界限,带有奴隶制残余。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战乱与民族交融并存,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宋书 谢灵运》
1.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民族融合趋势和社会矛盾激化。
◎北魏孝文帝
内容 均田制 租调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俸禄制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意义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内容及意义: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太和十七年八月)车驾发京师,南伐,步骑百余万。太尉丕奏请以宫人从。……(九月) 幸洛阳,周巡故宫基址。……观洛桥,幸太学,观《石经》。……诏六军发轸。……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
材料四: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④迁都洛阳
⑤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
通婚姻
改汉姓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 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地理位置重要;
· 远离平城(保守贵族集中),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
·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2.内容及意义: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交融。
④迁都洛阳
⑤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通婚姻、改汉姓
3. 实质:
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
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汉化)
4. 影响:
材料五: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六: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七: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4. 影响:
巩固了北魏政权,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隋唐盛世打下基础,缩小了南北差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有学者认为孝文帝迁都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灭亡,材料中的观点是否正确?
不正确。
北魏衰落是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非改革本身所致。
思考?
(三)北宋中期改革
1、背景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①辽和西夏威胁,边患危机
②土地兼并,矛盾尖锐,统治危机
③“三冗二积”,财政危机
④庆历新政失败
★结合史料和地图:指出北宋中期的形势状况。
庆历新政
“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 ——钱穆《国史大纲》
1、背景:
3、内容:
官僚机构:
裁汰冗员
限制恩荫
改革科举
财政制度:
青苗法
募役法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军事体制: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2、目的:
富国强兵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1069)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措施 具体内容 作用
青苗法 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政府收入增加。
募役法 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农田水利法 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规定按户等高下分派费用。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
展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地主官僚不例外。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均输法 要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 减轻纳税户的负担,增加国家收入。
市易法 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物品,市场短缺时卖出。 限制商人对市场控制,增加国家收入。
富国
措施 具体内容 作用
保甲法 编定保甲,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从军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减少政府军费开支
保马法 百姓养马,可减赋税,马死赔偿 节约了政府开支,降低马匹死亡率
将兵法 以“将”为军队编制单位,设正将一名,专管训练 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设军器监 监督兵器制造,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提高了武器数量和质量
强兵之法
材料:熙宁六年夏天率兵攻占武胜城……直捣定羌城。熙宁七年,收回被吐蕃侵略的二十万平方公里故土,史称:“宋几振矣!”
——《宋史·王安石列传》
材料:直到朱熹出来,他的《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三代七百年的取士标准。其实还是沿着王安石新经义的路子。
——钱穆《国史大纲》
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司马光重新受到起用,新法逐渐被废除,变法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佑更化”。
皇帝赵顼无法跳出宋王朝立国的传统,他只能把旧党贬出中央,贬到地方上担任地方政府首长……即由一批反对新法的人,负责执行新法。不可避免的,他们用种种方法加以破坏,故意迫使农民痛恨新法,以证实新法的罪恶。
——新枫《党争、理学与王安石变法》
1074年,河北等地闹旱灾,郑侠进《流民图》
材料: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参考答案】①指导思想有误,某些措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如均输法)。②变法措施过于激进,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③变法过程中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④变法后期,宋神宗决心动摇及其去世,使王安石变法失去强大的支持。⑤根本原因: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目的,无法真正给农民利益。
根据教材,结合所学,试探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思维拓展
根据教材,结合所学,试评价王安石变法。
积极作用: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勇于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
局限性:①它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自救运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②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启示: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推行改革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宋朝兴学,始于商丘……天下痒序,视此而兴。 ——《宋史》
1、背景:
3、内容:
2、目的:
富国强兵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1069)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性质:是一场统治集团内部局部调整的变法改革运动
积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局限:①与民争利,加重人民负担。②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③用人不当,操之过急,贻害百姓。
4、评价: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杀人狂魔”——朱元璋
“下落成谜”——朱允炆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朱棣
“因肥胖猝死的吃货”——朱高炽
“不羁放纵爱蟋蟀”——朱瞻基
“我的一生都是逆袭”——朱祁镇
“捡漏达人”——朱祁钰
“深爱欧巴桑”——朱见深
“专情”——朱佑樘
“动物园园长”——朱厚照
“炼丹长寿”——朱厚熜
“色迷心窍”——朱载垕
“专注罢工三十年”——朱翊钧
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
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四)张居正改革
材料一: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材料二: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1、背景: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四)张居正改革
政治上:最高统治者昏庸腐朽,吏治腐败、官员贪污。
经济上:土地兼并、催征搜刮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军事上:边患猖獗、外敌入侵,危机四伏。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四)张居正改革
2、内容
①政治: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②军事:内修防备、外示羁縻
③经济: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考成法: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四)张居正改革
2、内容
①政治: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②军事:内修防备、外示羁縻
③经济: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结果: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从宋到明中国银矿的产额略呈减少的趋势,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量的十倍。
——卜宪群《中国通史·明清》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明代货币流通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趋势:白银货币化。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大明宝钞贬值失去民众信任;③铜钱使用不便和铜的成色不足;④政府赋役折银的改革的推动;⑤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涌入中国。
1、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D
2、司马光就反对变法曾对宋神宗说:“臣与安石南北异乡,用舍异道。”对材料的解读正确是( )
A.司马光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因此反对变法
B.二者矛盾是北宋政府内部南北士人的政见之争
C.用人不当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D.司马光讲出了反对变法的主要原因
B
【综合探究】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救亡图存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鸦片
战争
林、魏
新思潮
第二次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
日战争
戊戌变法
八国联
军侵华
清末新政
1840年
临时政府和
国民政府改革
1949年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②_____________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③以_ 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
传维新思想,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甲午中日战争
康有为、梁启超
(2)概况: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实行变法。
(3)作用。
①在变法期间,维新派____________________,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
社会上起到了_________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
思想启蒙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4)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5)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2.清末新政:
(1)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___________________等。
(3)评价。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_____的发展。
②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民族资本主义
3.中华民国时期的改革:
(1)概况: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变法(1898)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
甲午中日战争前 商办 53 4707 22.4%
官督商办、官办 19 16208 77.6%
甲午中日战争后 商办 63 12465 70%
官督商办、官办 18 5345 30%
到1898年,全国宣传维新变法的学会、学堂、报馆合计300多所。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万木草堂、强学会、保国会、《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
(1)政治:甲午战败,半殖半封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3)思想:西学东渐及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变法(1898)
1.背景:
1895
公车上书
189.6光绪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
1898.9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2.过程: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增强军事实力挽救民族危亡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触及顽固派的利益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3.内容:
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谭钟麟在6、7月间“谕令筹办之事,竟无一字复奏”。 ——《中国近代史》
清朝戊戌变法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客观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②缺乏群众基础;③国际上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缺乏稳定的环境。
【课堂探究】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守旧势力在中国则相对较强大。
戊戌维新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
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
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
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留下的那一串带血
的脚印。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历史影响是什么
提示: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情境在线】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变法(1898)
(1)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2)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4)局限: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没有涉及到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4.评价: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清德宗实录》
清末新政
政治
经济
文教
军事
减冗衙,裁吏役,修刑律
立商部,兴实业,振农业
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改军制,扩新军
清末新政与戊戌维新运动有哪些共同点?
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于制度改革。
袁世凯奉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
有学者认为“新政”加速了革命的爆发和清朝的灭亡;认为没有清末“新政” ,就不会有武昌起义,也就不会有辛亥革命。对此你怎样看?
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3.评价:
(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社会基础、武装力量等,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导火线;
(2)清末新政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加速了清朝的覆灭,使辛亥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慈禧太后在20世纪初毅然宣布变法“窥其意无非欲吸聚各省之财权归于政府而已,无非欲收集各省兵权属诸政府而已,而考其意之所由来,则一言以蔽之,曰中央集权而已。
——苏全有《对清末中央政府军队控制失败的反思——以清末新军为考察中心》
(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布《宣示预备立宪谕》,预备立宪由此开始。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其中关于“君上大权”的14条。
核心内容:①改革行政、司法、教育,核心:改革官制。②设立议会。③实行地方自治。
(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2)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组成新内阁,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成立标志着预备立宪的破产。
2.目的:缓和矛盾、增加财政收入、树立外交形象、巩固统治。
(三)民国时期的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这是国民政府的五院制改革,但实际上是蒋介石和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独裁统治,引起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强烈不满,最终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
第四条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第五条 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 ——《训政纲领》
4.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1)地方管理上:撤除道,废除府州,存县并县,设立专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并设立特别市,即直辖市。
(2)财经上:统一全国财政、建立国家银行、裁撤厘金、废两改元、整理公债、实行国地税等。
(3)教育上: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4)外交上:改订新约运动、实行关税自主。
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1916年国文教科书
◎1922壬戌学制
三、现代中国的改革历程
——民族复兴
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
(1)背景:
①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
(2)内容: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结果: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的改革
土地改革
一届人大
农业合作社
公私合营
沈阳飞机制造厂
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焦裕禄》
《石油工人无冬天》
评价: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1956-1966 ——曲折探索的十年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人民公社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内容: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2)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逐步深化: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1982)
→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7)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0)
→加入世贸(2001)
(4)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p170-171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1)中共十八大(2012年11月)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4.中共十八大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5、中共十九大和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1)中共十九大(2017年10月)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年)
②内容: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想一想】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中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辽宁号”“山东号”航母
……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③坚持党的领导
④以人民为中心
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⑥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史料阅读:
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1)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6、改革开放的认识
中国古代
的重要变法
中国近代
的改革探索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现代中国
的改革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的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
1.“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 )
A.商鞅变法的原因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商鞅变法的目的 D.商鞅变法的经过
B
课堂检测
2.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俸禄制 D.汉化政策
D
3.北宋王安石变法与秦国商鞅变法有诸多相同点,但两者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是否( )
A.对普通民众有利 B.推动社会转型
C.得到统治者支持 D.能够富国强兵
4.1947—1952年全国实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 )
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B
B
5.(2020·天津高考·8)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6.(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C
D
7.(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同时要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这表明中国( )
A.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对外开放
C.引进外资推动,建立外向型经济
D.发挥公有制经济市场主导作用
A
B
9.1990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为21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9%;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6%。引起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农村生活水平提升 B.市场经济加快发展
C.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D.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