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2-09-03 14:1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家里梳妆台上的花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 )
A.花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B. 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C.花的大小有关 D.花放的地方有关
2、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试验中,下列说法正确得是( )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变大
C.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
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B始终能与A的像重合
3、一位同学身高1.7m,站在1m高的平面镜前,他在镜中的像高是( )
A.0.7m B.1m C.1.7m D.无法判断
4、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空,有只小燕子正向下俯冲捕食。小燕子向下俯冲过程中,通过湖面所成像的虚实、及其与像之间距离的变化是( )
A.虚像、距离变小 B.虚像、距离变大 C.实像、距离不变 D.实像、距离变小
5、一只小鸟在平面玻璃幕墙前飞来飞去,欣赏它自己在幕墙中轻盈的“身影”.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身影”始终和小鸟一样大 B.小鸟靠近幕墙过程中,“身影”远离幕墙
C.小鸟远离幕墙过程中,“身影”逐渐变小
D.“身影”到幕墙的距离大于小鸟到幕墙的距离
6、小明同学在平面镜中的像是下图中的:( )
7、如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8、晚上放学回家,当你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用右手写字,且正在往右移动笔时,镜中的像正在( )
A、用右手写字,往左边移动笔 B、用右手写字,往右边移动笔
C、用左手写字,往左边移动笔 D、用左手写字,往右边移动笔
二、填空题
9、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________ (“虚”或“实”)像,像的大小跟物的大小_______,像和物的直线跟镜面_________,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
10、人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5米处,若人以0.5米/秒的速度向镜移动6秒后,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_________米,此时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学校前厅竖立着一块平面镜.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看到镜中自己像的大小_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两位同学站在镜子前,可以通过镜子互相看到对方的面孔,表明了光路是_________。
12、某水池中水深为1.5m,池边的路灯高出水面5m路灯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_________形成的_________像,倒影到水面的距离是_________m
13、王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____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____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
14、(1)作出下图甲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2)图乙中S为镜前一发光点,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后有一条经过A点,试作出这条光线.
15、在下左图中,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的像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16、某发光点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分别沿O1A和O2B方向射出,根据平面
成像规律,在下右图中画出发光点S的位置。
17、小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8cm,小成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
(2)实验中要用到直尺,则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___关系;
(3)两段同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___关系
(4)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5)B蜡烛的烛焰高_________cm;
(6)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小成最好在________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
(7)小成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__________(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像。
(8)小成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A相距__________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9)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找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用直线把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于是,可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 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