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面具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各地、多种不同风格的面具,了解面具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能够运用夸张、装饰等方法创作一个面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探究、交流、创作等活动,感受面具特征,了解面具的创作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运用夸张等方法进行大胆想象、创作的乐趣,培养他们对面具艺术的特殊情感与审美情趣,激发他们探究古老艺术的求知欲望。
2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第五册第5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面具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设计色彩的特殊艺术形式。它不刻求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写照,而着意艺术自身表现规律和形式语言的调动。其审美价值不倚重于对象内在深层情感的入理入微的描绘,而更偏向形式美感的视觉效应。它以夸张、变形、秩序和以联想、象征寓意等手段表达独特的审美情趣。因此本课不仅仅学会面具的表现方法,更重要的是想象力的开发和审美的教育。
三年级位于第二学段,造型表现领域要求这一学段的学生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
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因此把本课放在这个学段,正是想通过这种无拘无束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作热情。在全套教材中相关的课程有5册教材的《面具》,要求学习运用夸张的方法表现面具。6册教材《有特点的人脸》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泥塑浮雕头像。不难看出这两课是知识的延伸,手段的拓展,因此本课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从教材版面分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民族、地区的面具图片,目的是了解面具
的多种风格,分析面具的特点。教材中还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表现形式,开拓学生的思路。从作业提示可以看出,本课可以选择绘画或是制作任何一种形式进行创作。
根据以上分析我把面具分为了两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以绘画为主,了解面具特点
大胆想象,提高审美。第二课时以制作为主,开发多种材料,激发想象力。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三年级学生,对于具有神秘感的面具,是他们喜欢表现的内容,因此具有潜在的学习动机。但这种动机是肤浅的,学生喜欢面具是因为它可以当成玩具的表现结果,而对于学习的过程,面具中蕴含的文化与美感往往容易被忽视。这需要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
三年级学生喜欢想象,但是漫无边际的想象使他们无从下手,不知怎样表现,这需要在想象与表现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帮助学生有方向的进行联想创作。
从知识能力储备分析,他们已经初步具有查找资料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比较进行分析。对于五官和表情有一定的观察经验,也有一定的线描基础,。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夸张不够大胆,五官设计不够新颖,面具缺少装饰美感,这也是本课的难点。需要教师为其铺设台阶,逐步深入。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地域、种族的面具文化,感受其艺术特点,学习运用夸张等方法,大胆想象创作面具。
教学难点:如何抓住特点进行夸张,如何使面具具有装饰美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以面具实物激趣
一、激趣导入
出示面具实物,猜猜这个面具会在什么场合使用?学生回答化装舞会
提问:老师利用宫廷的礼仪和同学问好,想想你们怎么回应?
教师总结生活是需要想象与创造的,艺术更是如此,今天我们学习的面具就融入了人类的很多智慧。板书课题
意图:新颖的问好方式为面具一课营造了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效果:学生的兴趣能够被调动起来,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活动2【讲授】以探究的形式学习面具
二、自主探究
1、连一连
连连看的游戏
课件出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面具图片让学生连线,并说说连线的理由。
师生共同总结出以下内容
非洲面具:脸型偏长,脸上的装饰多以几何图形或是线条为主,木质材料给人原始、质朴的美感。
威尼斯面具:装饰较多,运用珠子、羽毛等华美饰品进行点缀。花纹精细,给人以华丽、高贵的美感。
日本面具:脸的颜色多是白色,没有表情。根据戴的人的角度不同而产生高兴或是悲哀的表情。因此日本面具是细腻精致的。
埃及面具:以法老为主,眼睛有独特的装饰方法,金属质感给人以威严神圣的美感。
意图:本环节是对课前的问卷调查进行的检测。
效果:通过生生和师生的相互补充使学生了解各地区面具的特点,感受面具中的文化内涵。
2、赏一赏
中国面具的特点
课件欣赏中国面具图片,请学生说说特点?
学生认为中国面具恐怖、狰狞
课件介绍中国面具的产生。
介绍中国面具的发展具体介绍傩戏和藏戏。
我们国家贵州的傩戏就是一种驱鬼的祭祀活动,因此这些面具给人一种恐怖狰
狞的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具艺术慢慢与民间戏剧与歌舞活动相结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藏的藏戏面具。智慧之神,它是藏戏面具中的一个形象,传说他在妈妈肚里生活了60年之久,一出生它就是白胡子、白眉毛、白头发,因此拥有的智慧也最多,每当隆重的节日到来,藏民们就会祈求智慧之神保佑他们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意图:通过教师搭建的平台,使学生初步感受面具,了解中外面具文化,感受其艺术特点。
效果:通过观察与对比学生会发现地域文化背景不同,面具风格也不同。
3、想一想:
面具的相同点
这些面具由于文化、地域不同面具各有特点,但他们也有相同的部分。学生回答都是以五官为基础进行设计的。
意图:对比发现面具的共同特征。
效果:有图片的直观感受,学生能找到共同特征,为后面的创作做准备。
4、找一找
课件出示本班同学照片,并为他设计了两个面具,请同学通过比较挑出更突出他表情特征的面具。
学生总结出夸张的表现方法会使面具更生动。板书(夸张五官)
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夸张的表现方法。
效果:用对比的方法,学生能很快发现和理解夸张的含义。
5、添一添
提问:夸张可以使面具的表情更加淋淋尽致,你们还知道哪些表情,自由发言做一做。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在黑板上画出三个椭圆形的人脸,运用夸张的方法分别画上眼睛、嘴、贴出动物的鼻子。
学生根据露出的这部分进行猜测五官和表情,并请同学进行添画。其他同学在
组里挑选画好部分五官的面具进行添画,也可以自己直接创作。
意图:帮助学生根据部分展开联想,使想象有了方向性。
效果:这一方法能解决学生不知从何下手的尴尬境地,帮学生解决难点。
6、改一改:
教师根据学生添画部分进行修改,突出特征进行夸张。
意图:添改的教学环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根据学生想象与表现之间的落差,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添画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根据部分展开联想,使想象有了方向性从而降低了难度。
效果:直接的修改方式避免了教师演示的盲目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7、比一比
教师出示两幅有花纹装饰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哪幅更美?
学生发现,相同的美术语言,由于排列秩序不同,使画面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秩序、排列、组合使画面产生了美感。
教师继续延伸演示
出示运用色彩装饰的面具。
欣赏看书上学生作品运用了那些装饰方法。
学生发现黑白、色彩两种方式。板书(装饰美化)
意图:有效解决学生的困扰,提高学生运用美术语言的能力和对面具艺术的审美情趣。
效果: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层层深入建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表现力与审美力。
活动3【练习】自主创作
三、自主创作
继续完善刚才作品,或是重新创作。
作业要求:
1、抓住特点进行夸张。
2、面具具有装饰美感。
意图: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鼓励学生通过创作传达美感。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照顾个别差异,保持学生对创作的兴趣。
效果:学生的创作有明确的目的,能在一定知识技法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美化。
活动4【作业】展示评价
四、展示评价
以展板的方式进行展示欣赏。学生围绕作业要求进行自评和互评。
五、知识拓展
提问: 面具这种艺术更多的是立体的表现形式,欣赏制作的面具,发现运用了哪些材料?
意图:全面了解面具艺术形式,为下节课做好工具准备。
效果: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创作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