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试
1.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将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这表现在( )
A.设立中书门下 B.增设参知政事
C.创设三省六部 D.设置御史大夫
2.宋代实行“御笔手诏”制度,即皇帝在亲笔书写诏令后直接下发执行,各位臣僚不得提出不同意见。由此可知,“御笔手诏”制度( )
A.意在提高决策的效率 B.剥夺了宰相行政权力
C.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D.有效防范了大臣专权
3.宋史专家邓小楠先生指出,宋代“祖宗之法”的基本原则是“事为之制,曲为之防”,稳定至上是宋代政治的核心目标。宋代政治在实践中最能体现其基本原则的举措是( )
A.中央机构进行职能化分工
B.对士人和官员以怀柔为主
C.通过科举大规模选拔官员
D.全面推行“内轻外重”政策
4.宋神宗时期,认为某职官“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遂留之。这里提及的某职官是( )
A.参知政事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同平章事
5.广海选制度是元朝在南部边疆推行的一种特殊的官员铨选制度,与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密切的关联。从其所选拔的官员来看,既有路府州县管民官,还包括廉访司官以及巡检司、儒学、盐司等官署的官员,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南部边疆地区官员缺乏 B.元朝对边疆地区的重视
C.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D.元朝人才选拔来源广泛
6.西方学者谢和耐在其《中国社会史》中说:“一来(燕云)十六州是唐代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区丢失、中原失去屏障。二来,基于这样的情况,宋代处于北方的威胁之下,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契丹人和金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这表明宋代( )
A.积贫积弱导致边患危机 B.历史遗患影响边境安宁
C.军事孱弱难与辽金抗衡 D.农耕文明已成落日余晖
7.宋代在大理寺和刑部断、覆(议)程序之外,又增加了一个由审刑院负责的详议程序。审刑院置详议官专门详议经大理寺和刑部断、覆过的案件,再申报皇帝裁决,皇帝裁决的命令下付中书省,如无不当,即颁下执行。其有不当,由宰相再次奏闻。据此可知,宋代的司法审判程序( )
A.保证了司法权集中于中央
B.体现出司法审判的严谨性
C.旨在消除司法行政化现象
D.束缚了司法官员的积极性
8.《东京梦华录》里有这样的记载:“及有素分茶,如寺院斋食也。”宋朝时,素茶成为独立的菜系流行于市肆上,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的素食餐馆。这一现象( )
A.改变了宋朝民众的饮食结构
B.导致了宋朝农业的迅速发展
C.强化了佛教文化传播的影响
D.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9.宋代城市增加了新的功能分区并调整其布局结构,如以批发为主的行业街市,多设置在运输方便的沿江河岸地带;而特殊商品的行业街市等,则多设于交通枢纽地带。这一变化也为元、明、清各代所继承。宋代城市布局的变化( )
A.取决于经济功能上的要求
B.推动商品交易场所走向集中
C.源自于国内水陆交通发展
D.为明清市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0.据研究,宋朝的钱币曾在辽、金、西夏和朝鲜、日本、越南作为主币行用,在东南亚各国作为辅币流通使用。由此推知,宋朝( )
A.交子通行于海内外 B.政治军事实力强盛
C.商品流通范围广泛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11.元朝出现诸如美食店的“桥西贾家瓠羹”“曹婆肉饼”、“郑家油饼”、日用百货店的“傅官人刷牙铺”、“张古老胭脂铺”、“汪家金纸铺”等商业店铺,其产品颇受青睐。茶坊酒肆繁荣发展,“瓦子”“勾栏”等休闲娱乐场所纷纷涌现,百戏伎艺竟演。市民集中观看。材料主要折射出元代( )
A.市民生活日益丰富 B.商业品牌大量出现
C.都市发展的多元性 D.市民消费观念根本变化
12.北宋中期,太学直讲李觏提出“人非利不生”,并大力提倡“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
A.主流价值观的异化 B.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
C.理学影响力的扩大 D.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动
13.南宋理学家朱熹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礼服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衣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由此可见朱子深衣( )
A.凸显了南宋的时代风尚变化
B.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C.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
D.反映了当时小农经济的意识
14.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这说明宋明理学( )
A.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B.借助了佛老思想建立儒学新思想体系
C.冲击了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及其地位
D.批判了佛道思想道德化和社会化趋势
15.南宋社会华靡之风盛,享乐意识浓,但据《宋季忠义录》记载,南宋末年的忠义英雄就有500多人。出现这种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A.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B.南宋封建制度的发展
C.市民阶层价值的追求 D.理学忠君思想的熏陶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王安石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所急也。”
--《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前的“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变风俗”“立法度”,王安石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努力?
(3)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材料三,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古代中国,航海技术进步并不必然带来海上对外贸易繁荣,而政府的态度对海上贸易发展的影响却总是立竿见影。从贸易政策发展的历史演进看,历代政府对海上贸易的控制逐步加强。汉唐时期,海路交通作为陆路交通的补充而逐渐发展。海路交通主要受制于航运条件,并作为民间通道存在。由于对外贸易的重心是陆路贸易,政府的经营重心在于陆路,对海上贸易奉行宽松开明政策,优待和鼓励外商,未见颁布过贸易禁令。宋代虽积极鼓励海上贸易,但力图通过系统严密的市舶条法将海上贸易控制在政府手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市舶利益。元朝政府为了垄断贸易利润,甚至通过官本船贸易制度将民间贸易也纳入官方贸易渠道。明清则是大力压制海上贸易的发展,连郑和航海的壮举背后也演绎着对民间海上贸易的遏制。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古代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古代中国海上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
1-5 BCABA 6-10BBDCC 11-15ABCBD
16. (1)“政治缺失”: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的举措使国家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
“人民疾苦”:土地兼并盛行,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赋税盘剥沉重,农民不堪重负。
(2)从富国、强兵、取士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努力。
(3)联系:王安石的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原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动摇了最高统治者对变法的态度,变法最终失败。
17.答案:(1)政府控制日益加强;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长期并存;民间贸易逐渐受到遏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航海技术;国家贸易政策;陆路贸易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港口城市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