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学情反馈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学情反馈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9 15:1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性学情反馈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2.表1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表1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墓道长(米) 面积(口)(平方米) 附属设施
金村V号墓 周天子 1 76.2 148.6 车马坑2
固围村M1 魏王 2 125 756 ?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 954 24座陪葬坑
邯郸二号陵 赵王 2 70* 1600 陪葬坑陪葬墓
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
C.贵族阶层没落 D.社会变动剧烈
3.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表1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4.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5.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6.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施政纲领》规定,在边区的民意机关和政府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在政权工作中,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倾听他们的意见,遇事共同商量,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根据“三三制原则”成立的根据地政权属于( )
A.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峙的全国性政权
B.国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的民主联合政权
C.苏联领导下的工农民主联合政权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民主联合政权
7.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8.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9.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些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10.1851年,英国常任文官人数为4万人,1901年达11.6万。而到1968年,文官人数已高达7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战后的增长更为迅速,在环境事务部等部门已占全部文官的52%—60%。这种变化表明英国
A.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B.冗官的问题日益突出
C.君主立宪存在严重弊端 D.政府社会干预职能扩张
11.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学制后,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1903年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课文:“牛耕于田,不勤,牧童鞭之。牛曰;吾苦甚。牧童曰: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这一内容旨在
A.宣扬上下尊卑等级秩序 B.推广白话文和新文学
C.主张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D.论证剥削压迫合理性
12.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减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减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减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
A.严惩腐败原则 B.甄别审查机制
C.党管干部原则 D.干部任用改革
13.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14.唐朝《杂令》规定,家庭财产须由家长作主,如不经家长授权或同意,其子孙弟侄对其财产私自进行任何变更都是非法的,要受到法律制裁。据此可知,唐朝
A.在法律上不承认财产私人所有权 B.注重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
C.财产继承和分配的宗法观念浓厚 D.政府可任意剥夺私人财产
15.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16.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17.图1、图2、图3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图1 图2
图3
——据林小标等《两汉侯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⑴指出图1的侯国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4分)比较图1和图2,说明图2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⑵结合图3说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它集中体现了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唐朝开国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德,这里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宽仁治天下”;礼,主要是指以封建纲常对臣民进行教化。
——张思远《浅谈唐朝法律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宋法制因唐敕、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因有编敕,一司一路一州一县又别有敕”宋人毕仲游对此评价说:“建隆编敕不过数百条,而天圣编敕,则倍于建隆;庆历编敕又倍于天圣;嘉祐编敕,复倍庆历,至于熙宁、元丰之敕,乃益增于嘉祐几千条,而引用此例以相附著者,至不可胜计。”宋仁宗天圣年间,开始设置详定编敕所,简称敕局,掌将历年所颁敕令统一整理,删编成册,使之成为正式法令。——摘编自李敏昌《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⑴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⑵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风貌。(7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鉴于政党分脏制带来行政动荡、放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讨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
——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7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与美国文官制度的不同点,并简要评述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
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线“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历史试题答案
1A 2D 3C 4C 5B 6D 7D 8B
9D 10D 11C 12C 13C 14C 15B 16D
17. ⑴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2分);
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大封功臣(2分)
变化:侯国数量特别是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2分);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2分)。
⑵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增多(2分),汉代政治趋于腐败,统治逐渐衰落。(2分)
18.⑴精神:德主刑辅,礼法结合(或以德礼为主,法治为辅)。(2分)
背景:唐朝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措施;唐初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各种封建社会关系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秦汉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法制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儒家思想的影响。(4分)
⑵特点:以唐律为蓝本;编敕大量出现,以敕代律。(3分)
风貌:皇权和中央集权加强;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4分)
19.⑴特点:①实行常任制,注重保障文官权益;②明确规定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③注重考核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④考核内容全面,突出对文官工作能力和效率、协调合作等能力的考察。(4分)
原因:①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民主进程加快;②政府主管社会事务增加,对文官素质要求提高;③两党轮流执政导致行政动荡、政府效率低下、腐败盛行问题。(3分)
⑵不同:①突出了公务员考试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②考试内容政党色彩深厚(或服从于国民党统治);③考核上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3分)
评述: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逐步法制化;有利于人才选拔;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统治;社会动荡,法令无法严格执行,腐败现象严重。(5分)
20.示例一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2分)
阐述:1949—1956年间,即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正处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期;“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最终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该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4分)
1978—1992年间,即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使社会发展从“文革”的无序状态重回正轨。所有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等。(4分)
总之,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是时代特征的结晶与反映,也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2分)
示例二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2分)
阐述:1956-1966年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突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时代精神,展现榜样示范性的作用。这些核心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工农群众和科技工作者。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4分)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通过现代化、综合化、信息化的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动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正在形成。(4分)
总之,不同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2分)
(任选两个阶段,围绕论题,论述清晰,符合史实皆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