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物态变化 综合测评卷(B卷)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杯内水沸腾,在继续加热过程中,试管中的水( )
A.不能达到沸点,因此不能沸腾 B.能达到沸点,也能够沸腾
C.能够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以上几种说法都不对
2.冬天,人说话时,可以看到口里呼出“白气”;夏天,打开冰箱时,也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白气”。下列对这两次“白气”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的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产生的
B.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里的气体中的水蒸气汽化产生的
C.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里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产生的
D.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的气体中的水蒸气汽化产生的
3.某学校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该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中A、B所示,则水沸腾前后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图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B.B图是水沸腾后的情况
C.A图是水沸腾后的情况 D.以上说法都有可能正确
4.图甲是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这种物质是一种晶体,它的熔点是100℃
B.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所含热量增多
C.这种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15min
D.加热一段时间后,从烧杯中冒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5.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第5min,晶体开始熔化
B.晶体熔化过程持续20min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吸收热量
D.晶体的熔点是80℃
6.甲乙两图分别是根据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冰在BC段处于液态
B.图甲:冰熔化的时间为
C.图乙:水的沸点为98℃
D.图乙:实验地点的大气压强高于1标准大气压
7.以下有关现象及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景区用喷雾来降温是利用蒸发吸热
B.夏天,凉爽的空调房间的窗户玻璃上会形成一层水雾,它的形成过程属于汽化
C.冬天,“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蕴含着“液化放热”的物理道理
D.冬天,北方常出现雾凇的美景,它的形成过程是升华
8.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并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线①.现将烧杯中的水冷却至室温,倒掉约三分之一的水,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重做上述实验并绘制了图线,此图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医护人员所戴的护目镜容易起水雾。护目镜上水雾的形成与下列现象成因相同的是
A.玻璃上的“冰花” B.嘴里呼出“白气” C.湿衣服变干了 D.雪人直接变小
10.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汽化的是
A.湿手烘干B.深秋凝霜
C.清晨结露D.冰雪消融
11.在烧瓶中注入刚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可以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A.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B.沸腾过程需要放热
C.水的沸点与环境温度有关
D.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气压有关
12.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春季,小卉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夏季,小卉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一段时间后冰减少, 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C.秋季,小卉发现清晨操场边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箱——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冬季,戴眼镜的小卉从教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内,眼镜镜片模糊不清——液化吸热
二、填空题
13.有一种温度计叫干湿温度计,是用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其中一支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围着湿布,因为水在蒸发时要_____,所以这支温度计的读数要比另一支的读数_____(选填“大”或“小”).在相同的室温下,两支温度计读数的差值越大,就表明空气越_____(选填“干燥”或“潮湿”).
14.厨房里处处都有物态变化(本题除选填外,其他空只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一杯水的前世今生充满了神奇,人们通常的饮用水约 70%来自于固体冰川_____形成的淡水,图甲是水壶烧水的情景, “白气”的形成是水经历了先_____后_____的过程。
(2)舌尖上的美味离不开肉,图乙是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一块冻肉,过一会儿看到其表面有一层“白粉”,这是一种_____现象;触摸片刻会感觉手指被“黏”住了,这是因为冻肉上的冰遇热熔化成水后又_____的原因。
(3)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光滑细嫩的冻豆腐(图丙)涮火锅必备,它经冷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许多小孔,小孔产生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_____(选填“先凝固后汽化”、“先汽化后凝华”或“先凝固后熔化”)而形成的.此时,端上来的一盆海鲜,仙雾缭绕美轮美奂,如图丁所示,这是利用干冰_____吸热形成的.
15.在同一间实验室三位同学分别采用下图中①②③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实验中根据各自记录的数据,分别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右图所示,则用图①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____(a/b/c/d);用图②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_____(a/b/c/d);用图③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____(a/b/c/d)。
16.如图是三个晶体物质的熔化、凝固图象。可以判定熔点最高的是物质_________(选填 a、b 或c)。b 物质的质量_________ c 物质的质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7.如图甲所示,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水沸腾后杯底所冒出的气泡形状为图______所示(选填“a”或“b”),气泡内的气体主要是______(选填“水蒸气”或“空气”),同时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的形成属于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实验题
18.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______ (选填“A”或“B”)。
(2)小明在准备实验时,测出水的初温如图乙所示,于是他将烧杯中的水换成了温度更高的热水,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
(3)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后停止读数;第7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 ______ ℃,你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4)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戊中 ______ 图(选填“a”或“b”);好奇的小明对气泡内的气体进行猜测,正确的是 ______ 。
A.热空气
B.水蒸气
C.冷空气
D.二氧化碳气体
图戊b图中的气泡越往上越小,是由于水面附近的温度较低,气泡内有一部分气体发生了 ______ (填物态变化)。
(5)其他三位同学分别采用图丙所示的三幅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根据各自记录的数据,分别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丁所示,则用图③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 ______ 。(选填:“a”、“b”、“c”或“d”)
19.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将装有少量碎冰的试管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按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组装器材,最后应调整___________(选填酒精灯或温度计)的位置。
(2)观察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
(3)某同学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 4min 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状态。
(4)该物质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熔化后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若实验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进行,分析图像可知:试管中的物质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沸腾。
四、综合题
20.寒冬时节的早晨,汽车司机上车后常发现在前挡风车窗上出现白色的“哈气”,于是他打开暖风,很快就能除掉“哈气”;夏天,在下大雨后,前挡风车窗上也出现“哈气”影响安全驾驶,于是司机打开空调制冷,很快“哈气”也被除掉.为什么同样的现象,司机采取不同的方法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21.某日,美国研制的人类首架太空战斗机X-37B成功发射升空,“阿特拉斯5号”火箭执行了此次发射任务.X-37B在战斗时,有能力对敌国卫星和其他航天器进行军事行动,包括控制、捕获和摧毁敌国航天器,对敌国进行军事侦察等等.X-37B发射后进入地球轨道并在太空遨游,其在设计上能够执行最长为期270天的太空任务.结束太空之旅后,X-37B将进入自动驾驶模式返回地球,最后在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或者附近备用基地——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着陆.请你结合物理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它是通过既________又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____________,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同)后________形成的.请你也举出一个生产技术或生活中利用物态变化来调整环境温度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空战斗机返回进入大气层时,由于和空气高速摩擦而使船体表面温度很高,为了防止烧坏,科学家在太空战斗机表面涂上一层特殊物质(又叫“烧蚀层”),这层物质在高温下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从而保证X-37B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
参考答案
1.C
【解析】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小试管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故选C。
2.A
【解析】AD.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D错误;
BC.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C错误。
故选A。
3.C
【解析】A图中的气泡在上升时由小变大,是沸腾时,气泡上升,受到压强变小,气泡逐渐变大,所以A是沸腾后的现象。
B图中的气泡在上升时由大变小,是沸腾前上面温度低于下面温度,气泡根据热胀冷缩,变小。
故选C。
4.C
【解析】A.由图可知,该物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80℃,故A错误;
B.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吸收的热量增多,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故B错误;
C.这种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的时间
t=25min-10min=15min
故C正确;
D.加热一段时间后,从烧杯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C。
5.D
【解析】A.由图可知,第10min,晶体开始熔化,故A错误;
B.晶体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
t=25min-10min=15min
故B错误;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图象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物质的熔点,所以晶体的熔点是80℃,故D正确。
故选D。
6.C
【解析】AB.由图甲可知,冰在BC段处于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冰熔化的时间为
10min-4min=6min
故AB错误;
CD.通过图乙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8℃,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液体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所以此时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7.A
【解析】A.夏天,景区用喷雾车喷雾降温,是利用水蒸发时吸热的特点,故A正确;
B.湖面上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下雪是水蒸气的凝华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放出热量使空气的温度升高,人感觉不冷;化雪是熔化过程,熔化是吸热过程,从周围的空气吸热,导致空气温度降低,人们感到寒冷,故C错误;
D.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直接变成的固态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8.D
【解析】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说明气压、液体都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不变,当水的质量减小时,由可知,水升高的温度较快,水达到沸点的时间缩短,故图线④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解析】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水雾的形成是液化;
A.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
B.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符合题意;
C.湿衣服变干是水蒸发,属于气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雪人直接变小是固态的雪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A
【解析】A.湿手烘干是手表面的是吸收热量汽化成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D
【解析】在烧瓶中注入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时,烧瓶中的水蒸气受冷液化,瓶内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所以会看到水又重新沸腾,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2.B
【解析】A.春季,小卉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 提高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加速度快蒸发,故A错误;
B.矿泉水瓶中的冰块熔化,熔化吸收热量,故B正确;
C.秋季,小卉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 霜是由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
D.冬季,戴眼镜的小卉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 液化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13.吸热 小 干燥
【解析】[1][2]玻璃泡用湿布包着的温度计,湿布上的水分蒸发时,从温度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的示数降低,包湿布的温度计示数比另一个的示数小;
[3]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高时,越潮湿,湿泡温度计上的水分蒸发较慢,温度下降的较少,干、湿温度计的示数差较小;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低时,越干燥,湿泡温度计上的水分蒸发较快,温度下降的较多,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较大.
14.熔化 汽化 液化 凝华 凝固 先凝固后熔化 升华
【解析】[1] [2] [3]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冰川熔化形成的淡水;“白气”的形成是水经历了先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4] [5] 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一块冻肉,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冻肉凝结成小冰晶,形成霜,这就是凝华现象;手指触摸冻肉时,冻肉上的冰遇热熔化成水后凝固了,会感觉手指被“黏”住了;
[6] 豆腐中的水在低温条件下凝固成冰,拿出冰箱,当冻豆腐解冻时,冻结的冰熔化成水,属于熔化现象;
[7] 端上来的一盆海鲜,仙雾缭绕,这是利用干冰直接从固态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周围空气热量,使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5.a b c
【解析】[1][2]由图可知,①②③都有盖,所以其上方的气压较大,沸点相同,①③初温相同,①的水较少,③中的水较多,所以①中的水温度变化快,故①装置对应的图象是a,③对应的图象是d;
[3]用图②装置做实验时初温是92℃,高于①③,所以对应的图象是c。
16.a; 大于。
【解析】[1]由图象可知,a、b是晶体熔化时的图象,且a熔化时的温度高于b的,即a的熔点大于b的熔点,而c是凝固图象,且c的凝固温度与b的熔化温度相同,故熔点最高的是a;
[2]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所以c和b是同种物质,但b熔化过程所需的时间比c凝固过程所需的时间长,所以b的质量大于c的质量。
17.b 水蒸气 液化
【解析】[1]当液体沸腾时,会有大量的气泡在水底产生,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越来越大,直至水面破裂,水沸腾后杯底所冒出的气泡形状为图b。
[2]当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水蒸气。
[3]我们看到的“白气”是由大量小水珠组成的,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来的。
18.B 缩短加热时间 99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a B 液化 b
【解析】(1)[1]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先确定铁圈B的高度。
(2)[2]提高水的初温,是为了缩短加热时间。
(3)[3][4]由于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第7min的温度应该为99℃。
(4)[5]a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体积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情况,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情况。
[6]气泡中的气体是液态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不是空气,更不是二氧化碳。
[7]图b中气泡内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珠,使得体积越来越小。
(5)[8]由图丙可知,③有盖,所以其上方的气压较大,沸点升高,所以③装置对应的图象是b。
19.温度计 -2 晶体 固液共存 不能
【解析】(1)[1]在安装实验仪器时,应该从下到上的顺序,因此最后安装调整温度计。
(2)[2]温度计分度值1℃,示数为-2℃。
(3)[3][4]冰熔化过程中,存在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因此冰是晶体,第4min正在熔化,所以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
(4)[5]在标准大气压下,试管内的物质能达到沸点100℃,但由于试管内外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因此不能沸腾。
20.在冬季,司机用暖风提高风挡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在风挡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在夏季大雨后,司机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风挡玻璃的温度,车内水蒸气不能在风挡玻璃上液化,从而起到预防“哈气”产生的作用.
【解析】在冬季,司机用暖风提高风挡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在风挡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在夏季大雨后,司机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风挡玻璃的温度,车内水蒸气不能在风挡玻璃上液化,从而起到预防“哈气”产生的作用.
21.降温 吸收热量 汽化 液化 夏天洒一些水在地板上,会感觉到凉爽 熔化
【解析】
(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它是通过既降低温度又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
水池中的水先由液态变为气态,然后再由气态变为液态,我们会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所以它是由于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
生活中,夏天洒一些水在地板上,会感觉到凉爽,就是利用了水汽化吸热.
(3)科学家在太空战斗机表面涂上一层特殊物质(又叫“烧蚀层”),这层物质在高温下先熔化,然后汽化,从战斗机上吸收了大量的热,从而保证其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