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狼》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狼》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1 10:1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诵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前面已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多少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掌握的文言字词数量比较少,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心理上的畏难依然存在。所以教学中,应重视点拔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跨越语言的障碍,采取图画激趣,朗读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文言文。
3、教材分析:
《狼》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清代蒲松龄的《狼三则》中的第二则,是一篇动物文言小说。本单元以“动物”为主题,所选课文不仅反映了人类对动物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存轨迹。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狼》写的是一位屠户与两只狼之间的较量,故事虽短,但矛盾激烈,情节生动,寓意深刻,引人入胜。学习本文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多形式,多角度的朗读课文,以增强文言语感,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学做摘录,积累文言词语,并能对故事有自己的感悟,做出积极的评价。
【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止、敌、前、顾、去、犬、意、洞、隧”等文言词汇。
通过学生反复朗读,梳理文章的脉络,复述故事。
通过品读,揣摩语言,认识狼的本性,分析屠户的形象。
多角度体会文章的寓意,学会勇敢机智的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并能联系现实正确对待人与动物的关系。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的分析,我将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梳理文章脉络,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体验,多角度体会文章的寓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评价任务】(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
针对目标一
1、 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①注意字音 ②把握语气和节奏。
学生朗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并试着划分节奏。
勾画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止、敌、前、顾、去、犬、意、洞、隧”等,标记疑难。
针对目标二
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别给1---4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
反复诵读课文,根据PPT中图片创造性的复述故事(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
针对目标三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狼和屠户的动作神态的句子,选择一处做点评批注。
反复朗读勾画的句子,概括狼和屠户的形象。
通读全文,思考: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针对目标四
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文中句子)这狼仅指自然界中的狼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结合全文,你可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这篇文章的狼表现了它狡猾的一面,其实现实的人类逐步认识到了狼的另一面,比喻母爱、多情、凶猛等。请联系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活动设计】
板块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出几个关于狼的成语。
生: 狼狈为奸 豺狼横道 豺狼虎豹 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如狼似虎 声名狼藉 狼吞虎咽 鬼哭狼嗥 引狼入室、、、、、、
教师总结:我们看这些关于狼的成语, 都带有贬性色彩,其实狼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总不够光彩的反面形象,它狡猾,凶狠、贪婪,一提到狼人们总是把它与坏人联系在一起如白眼狼 色狼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古文,看看故事中作者赋予了的狼什么寓意。 板书课题——《狼》 蒲松龄
(二)相关资料
多媒体显示: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文学家,山东淄川人。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于是他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课前检测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缀行甚远 屠大窘 积薪 苫蔽成丘 眈眈相向 弛担
少时 目似瞑 意暇甚 尻尾 假寐 狼亦黠矣 顷刻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①听准字音 ②注意诵读的语气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把握好节奏、停顿和语气。
3、请同学们根据文言文翻译规律,勾画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不会的标出同桌、小组交流,也可请教其他小组。仍解决不了的班内提问解决。
提示: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义为辅”的原则,做到“信(准确)、达(通顺)、雅(生动)”。采取“留、删、补、调、替、对”六字法翻译。
师: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现在老师考考你:
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字
(1)缀行甚远  (2)弛担持刀 (3)狼不敢前
(3)眈眈相向 (4)一狼径去 (5)其一犬坐于前
(6)一狼洞其中 (7)目似瞑 (8)狼亦黠矣
2、一词多义:
(1)止有剩骨 (2)恐前后受其敌 (3)意暇甚
一狼得骨止   盖以诱敌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翻译句子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板块二
理清脉络,复述故事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的脉络,分别给1---4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
点拨:文章讲了一个屠户与两只狼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情节完整紧凑,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可用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为标题。
3、反复诵读课文,请根据大屏幕中图片,展开想象创造性的复述故事(温馨提示:用“添枝加叶”法,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
小牛试刀(请结合杀狼片段用原文回答)
1‘两狼的计谋: 一狼径去,一狼假寐 (前后夹击屠夫)
2 前狼假寐的姿势:犬坐于前
3 前狼假寐的神态:目似瞑,意暇甚
4 前狼假寐的目的:诱敌
5 后狼径去的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板块三
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狼和屠户的动作神态的句子,选择一处做点评批注。
示例:“惧”“投”“复投”等词用的好,表现出了屠户的害怕和侥幸心理。通过品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妙。
2、反复朗读勾画的句子,概括狼和屠户的形象。
点拨:狼----贪婪凶狠、 阴险狡诈 体现在:“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之并驱如故”“一狼径去、、、意暇甚”“一狼洞其中、、、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动作和神态描写上。
屠户---机智勇敢 主要是通过屠户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3、通读全文,思考:在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点拨: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投给狼两块骨头;后来镇定了,跑到并且靠在柴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他坚定决心,勇敢地跳起来杀死了两只狼。
请同学们同桌对读课文(一人读狼,一人读屠户),要读出狼的贪婪狡猾和屠户的害怕到镇定勇敢地心理。
板块四
合作探究,体会寓意
1、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文中句子)这狼仅指自然界中的狼吗?你是怎样理解的?提示:请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加以理解
教师适时引入写作背景介绍
蒲松龄也是一生科考不顺,直到72岁才援例做了个贡生;家里又有两个“母老虎”的嫂嫂,分家时只给他留了间破草屋。也正是这样的生活困苦、人生坎坷,让他历尽世间沧桑,看透人间百态,写出了这一部传世的《聊斋志异》,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
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他的《聊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也就是说,蒲松龄的《聊斋》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一种对社会的反映,一种内心孤愤的寄托。
点拨:“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文中作者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耍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结合全文,你可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小组讨论。提示:请同学们多角度、多方位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1)、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2)、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
3)、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
4)、遇到事情要学会分析,不要束手待毙。
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通过分析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到故事的内涵,从中获得了有益启示。
3、这篇文章的狼表现了它狡猾的一面,其实现实的人类逐步认识到了狼的另一面,比喻母爱、多情、凶猛等。尤其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正如美国狼基金会主席阿斯金所说的:“自然界中若没有了狼,就像一个钟表没有发条一样。” 请联系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
通过探讨引发学生对人与动物的关系的深入思考。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用思维导图,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师:本文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机智的屠户战胜两只狡猾的狼的故事。故事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课文,我们要明白: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
课后作业
1、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读蒲松龄的《狼三则》中另外两篇,从中选一篇说说你的感悟。
板书设计:

蒲松龄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人物形象:屠户--机智勇敢 动作
狼----贪婪凶狠、 阴险狡诈 神态
寓意: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
【教学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