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综合测评卷(A卷)— 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综合测评卷(A卷)— 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0-29 21:0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综合测评卷(A卷)
一、单选题
1.据专家介绍,长时间玩手机、看电视容易引起近视。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是(  )
A.甲和丁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乙和丁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烛焰位于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图中的( )
A.B.C.D.
3.如图是光在空气和玻璃表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光是从空气射入玻璃
B.AO是入射光线
C.OC是折射光线
D.OB是反射光线
4.小王同学将凸透镜及蜡烛、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甲),做成像实验,记录每次成实像的物距u,像距v,物像间距L(u+v),绘出图线乙(以f为长度单位)。现代物理学中,有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新概念”:放大率。结合甲、乙两图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要想成实像,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L≥4f
B.当物距u=1.5f时,则n=2
C.当物距u=2f时,则n=1
D.当物距u>2f时,则n>1
5.如图所示,F是凸透镜的焦点,AB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物体,已知A点在凸透镜的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B点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AB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是AB经凸透镜所成的像。下列四个图中,其中关于AB所成像的情况正确的是 (  )
A.B.
C.D.
6.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的做法是(  )
A.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7.小王在研究光的有关规律时,根据实验现象画出了如图中的 a、b、c 三图,根据图中所示现象,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光发生反射现象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光从空气进入时,玻璃比水对光的偏折能力大
D.光路是可逆的
8.小明做“研究远视眼的矫正”实验时,他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眼睛观察的物体。小明拿一个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若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
A.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C.将光屏和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或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9.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先变小再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10.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ν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到2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11.如图所示,笔在水中发生了“折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  )
A. B. C. D.
12.某同学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下了同一盒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折,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
B.凸透镜能成正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拍照时花菜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圆柱形玻璃瓶装满水,把一支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依次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选填“缩小实像”、“放大实像”成“放大虚像”)
14.图中的A、B两架飞机,一架是实际飞机,一架是从潜水艇上观察到的该飞机的像,则:______(填字母)是实际飞机,这是因为光从______ 射向______发生了折射。(填“水里”或“空气”)
15.今年2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十分严峻,为了尽可能避免交叉感染,全国首个测温5G警用巡逻机器人在广州设计制造成功,这款机器人有5个高清摄像头,可实现全景无死角监测,机器人上的摄像头与我们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当巡逻机器人靠近人拍摄时,所成的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6.(1)在强烈阳光照射下,许多建筑的玻璃幕墙、釉面瓷砖、磨光大理石等装饰材料,都能造成白亮污染,形成白亮污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2)投影仪发射的多彩影像是由红、______、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并在屏幕上发生______,使全家人能在各个不同位置共同观赏;
(3)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红色的舞台追光灯照在演员的蓝色裤子上,观众看到的裤子是______色。
17.小华同学用激光笔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现两个红点A和B,其中红点A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若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A点下移至A′,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O沿______(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B′,应使水面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在水面变化过程中,折射角大小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三、作图题
18.根据光的传播路径,在图中的虚线框内,填入符合要求的透镜。
19.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下图的矩形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
20.鱼在水下A点看岸上的物体蜻蜓,图中B、C两点,有一点是蜻蜓,有一点是蜻蜓的像点,请根据成象原理,完成光路图。
四、实验题
21.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水槽内的水中,看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1)为了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以下方案中正确的是: ___________  (选填“A”、“B”或“C”)。
A 只测量图中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
B 保持入射角不变,进行多次试验,测量入射角和每次试验的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
C 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试验,测量每次试验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
(2)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0° 11° 22.1° 35.4° 40.9°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_______ ,且折射角___________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3)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答:___________ (是/否);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
22.小强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带刻度尺的光具座和打火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___________、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物距 14 16 18 20 22 24 26
像距 35 27 22 20 18 17 16
①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图像。___________
②分析图像可得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_____。
(3)小强得出探究结论后,又用上述器材做了一个实验。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0刻线处,凸透镜放在25cm刻线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在Ⅰ位置找到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只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向某一方向移动到Ⅱ位置时,又看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结合所画图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光屏在Ⅰ位置,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B.透镜在Ⅱ位置,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C.Ⅰ位置在刻线之间
D.Ⅱ位置在刻线之间
五、综合题
2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它到晶状体的距离是固定的,正常的人眼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都是依靠调节晶状体的平凸程度,使视网膜上都能获得清晰的像。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过凸,在观察远景时,像不能落在视网膜上。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过扁,在观察近景时,像不能落在视网膜上。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楚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楚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
(1)正常人看远景或近景都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这是通过改变________(选填“焦距”或“像距”)来实现,具体是当人眼由看远景而改变看近景时,眼球的晶状体就得________ (选填“扁平”或“凸起”)些。
(2)患近视眼的人欲矫正视力,应配戴合适的________镜;患远视眼的人欲矫正视力,应配戴合适的________镜。
(3)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的观察范围是( )
A.0~10cm B.10~25cm C.从10cm到极远处 D.0~25cm
参考答案
1.A
【解析】由图知,甲图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甲图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眼以前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丁图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图。所以,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的是甲、丁。
故选A。
2.D
【解析】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凸透镜的同侧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且相距大于物距,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A
【解析】由图可知,∠AON=∠CON,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NN′为法线,EF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B一定为折射光线,C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由图可知,折射角为:∠BON′<∠CON,因此界面右边为玻璃,即光是从空气射入玻璃。
故选A。
4.D
【解析】A.由图乙可知,要想成实像,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L≥4f,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当物距u=1.5f时,由图可知
L=4.5f=u+v
解得
v=3f,n=2
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当物距u=2f时,则L=4f=u+v,解得
v=2f,n=1
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成实像时,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L≥4f,当物距u>2f时,v<2f,n<1,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解析】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A点在凸透镜的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那么所成的像A'在二倍焦距以外,B点在二倍焦距以外,那么所成的像B'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A点射出的光线有无数条,其中有一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还有一条过光心不改变方向的光线,两条折射光线会聚成像点。同理点射出的光线有无数条,其中有一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还有一条过光心不改变方向的光线,两条折射光线会聚成像点。连接就是AB的像,如下图所示:
故选D。
6.B
【解析】放大镜属于凸透镜,所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成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远,像距越小,成像越小;物体离凸透镜越近时,像距越大,成像越大。因此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该使报纸离放大镜近一点,使眼睛离放大镜远一点。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解析】A.由a可知,入射角等于60°、反射角等于60°,图bc可知,入射角等于45°、反射角等于45°,所以可以得出光发生反射现象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由图a可知,入射角等于60°、折射角等于41°,图b可知,入射角等于45°、折射角等于32°,则可以得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由图bc可知,当入射角相同时,进入玻璃时,折射角较小,即偏折能力较大,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图abc都是光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中,并没有沿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射过来,所以得不出光路是可逆的这一现象,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8.D
【解析】因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拿走远视眼镜后,对光的偏折能力减弱,使得光线会聚点在光屏后方,故烛焰的像变得模糊,要使得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增大物距或增大像距;
A.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则像距减小,故A不符合题意;
B.将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则物距减小,故B不符合题意;
C.将光屏和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则物距和像距均减小,故C不符合题意;
D.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则物距和像距均增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C
【解析】由于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时,即像距为L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先变小再变大,说明凸透镜的焦点不在光斑之前,故焦点应在光斑之后,因此f一定大于L。故选C。
10.D
【解析】A.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中可知,此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0cm ,故此时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故A错误;
B.当物距等于15cm时,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当物距等于25cm时,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故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到20cm处的过程中,物距减小,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由“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可知,像距变大,像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11.D
【解析】人看到笔在水中发生了“折断”是由于从水中笔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笔被“折断”了,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2.A
【解析】A.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老花镜是凸透镜,类型相同,故A正确;
B.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故B错误;
C.利用照相机拍照时,物体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故C错误;
D.在物距相同时,由于乙图成像更大,因为镜头的焦距更大,故D错误。
故选A。
13.放大虚像 放大实像 缩小实像
【解析】[1][2][3]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即铅笔逐渐远离凸透镜;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铅笔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铅笔在一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铅笔在2倍焦距处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铅笔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可看到像的先后顺序为:放大虚像→放大实像→缩小实像。
14.B 空气 水
【解析】[1]飞机反射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水中的潜水艇逆着折射光线看到飞机,因此潜水艇所看到的飞机的位置比飞机的实际位置高,故B是实际飞机。
[2]光线是飞机B发出的,故从空气中射入。
[3]射向水中。
15.照相机 变大
【解析】[1]机器人上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成像原理和我们生活中的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当巡逻机器人靠近人拍摄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所成的像将变大。
16.镜面反射 绿 漫反射 黑
【解析】(1)[1]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表面光滑,这些作为反射面的时候,都属于镜面反射,太阳光射到上面,入射光线被反射,从同一方向射出,光线很强,照到物体上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造成很大的不便,称为白亮污染。
(2)[2][3]投影仪发射的多彩影像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屏幕用表面粗糙的白布做成,能使射向屏幕的光发生漫反射,让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能使各个方向的同学都能看到屏幕上的像。
(3)[4]舞台追光灯发出的是红光;蓝裤子只能够反射蓝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观众看到裤子就是黑色的。
17.反射 顺时针 上升 不变
【解析】[1][2]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故红点A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处,则反射光线偏离法线,反射角增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入射角也需增大,故使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3][4]在水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入射光线不变,即入射角不变,则折射也不发生改变,因此过B′点做OB的平行线即为光点下移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显然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B′,水面需上升。
18.
【解析】图中入射光线是平行的,而折射光线远离主光轴,即透镜有发散作用,所以是凹透镜,作图如下:
19.
【解析】两条光线,经图示透镜折射后,变得向主光轴靠拢,因此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为凸透镜,如图所示:
两条光线,经图示透镜折射后,变得远离主光轴,因此该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为凹透镜;如图所示:
20.
【解析】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向下偏折,所以在水中潜泳的人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蜻蜓的像是B点,C点是蜻蜓,如图所示,据此知道,水中看岸上物体的像要比物体的位置高一些。
21.C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小于 是 没有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做此实验
【解析】(1)[1]A.只进行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客观性不够。故A错误;
B. 保持入射角不变,虽然进行多次实验,但得到的折射角是相同的,得不出客观的结论。故B错误;
C. 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测量每次实验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发现折射角随入射角变化的规律,得到的结论是普遍的。故C正确。
故选C。
(2)[2][3]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3)[4][5]从实验过程可以看出,实验中存在不足,应该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这样得出的结论将更具有普遍性。
22.烛焰 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的越来越缓慢 ABC
【解析】(1)[1]实验时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该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使三者在同一高度上。
(2)①[2]根据表格描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依次连接,如图所示:
②[3]由图像可知,当物距变大时像距变小,因此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而且变化越来越缓慢。
(3)[4]AC.由表格可知,当物距等于20cm时,像距也等于20cm,由此说明焦距等于10cm,由题意可知,物距等于25cm,所以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所以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公式可解得此时像距为,Ⅰ位置所在的刻度为
故A正确,C正确;
BD. 因为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只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向某一方向移动到Ⅱ位置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根据公式 可知,此时物距和像距互换,所以物距变为,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所以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Ⅱ位置所在刻度为
故C正确,D错误。
故选ABC。
23.焦距 凸起 凹透 凸透 C
【解析】(1)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当人眼由看远景而改变看近景时,眼球的晶状体就得凸起些;
(2)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需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需戴凸透镜矫正;
(3)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所以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10cm~极远处,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