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宾县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宾县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9 15:2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宾县一中2021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 史 试 卷
1、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两分,共60分)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句子,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要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老官台——大地湾文化,磁山——裴李岗文化,后李——北辛文化,虽然各有起源,各有特征,但在经济类型,日用陶器的制法,某些器别甚至器形等多方面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该现象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
A.分布广泛 B.百花齐放
C.多元一体 D.走向统一
3.《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4.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5.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6.“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反映出当时( )
A.任人唯贤 B.实行禅让
C.遵循宗法秩序 D.注重年岁长幼
7.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8.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仁等为基本内容,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希望社会和谐、人心和顺。自春秋创立,……经2000多年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A.仁 B.非攻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9.“朕统六国,天下归一”,下列属于“朕”的功绩的是( )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采用科举制选官
⑤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⑥修建灵渠
A.①②③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④⑤⑥
10.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刘邦、项羽起义 B.国人暴动
C.三家分晋 D.陈胜、吴广起义
11.下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迁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A.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12.汉武帝起用一些亲信侍从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
A.削弱王国势力 B.提高行政效率
C.制约丞相权力 D.监察三公九卿
13.盐、铁、酒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手工业产品和销售量极大的商品,并称“三业”。起初皆可私营,武帝时收归官府,实行专营。这一做法旨在( )
A.促进商品流通 B.稳定市场秩序
C.加强经济控制 D.维护小农经济
14.史学家顾颉刚在评价汉武帝的某一措施时认为:它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但手段却高明得多。这一措施是( )
A.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设立中朝 D.盐铁官营
15.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里的“他”是( )
A.汉武帝 B.董仲舒
C.卫青 D.张骞
16.有关三国历史家喻户晓,下列项中表述错误的是( )
A.曹丕称帝定都洛阳改国号魏 B.孙权定都建业国号为吴
C.司马昭发兵,西晋灭蜀 D.刘备定都成都仍用汉的国号
17.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
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 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孝文帝曾颁旨规定:“凡士民三十岁以下者均须屏绝北语,具从正音”。旨中的“正音”是指( )
A.平城鲜卑语 B.中原汉语
C.洛阳鲜卑语 D.北方胡语
1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C.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20.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以此为鉴,唐太宗采取了( )
A.互利互惠的对外政策 B.贵华夏贱夷狄的政策
C.为国理财的经济政策 D.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21.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 )
A.轻徭薄赋 B.虚怀纳谏
C.劝课农桑 D.戒奢从简
22.“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体现了唐朝后期的政治局面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23.如图为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该史料有助于研究唐朝的(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24.尚书省(时称尚书台)形成于东汉,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到隋朝,隋文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沿隋三省六部制之旧,并有所补充和发展,使其中央集权体制更加完善。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加强
C.中枢权力体系的异变 D.制度建设的传承与发展
25.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最后得以实施要通过众多机构。按照当时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26.这项改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即“惟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这项改革指的是( )
A.唐朝的两税法 B.北魏的租调制
C.唐朝的租庸调制 D.汉代的更赋
27.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 )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祖冲之
28.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6次”、“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唐蕃和亲 D.唐蕃会盟
29.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陪葬坑内发现了十几个腰间挂着陶削(小刀)、砥石(磨刀石)的文官俑。据此推断,这些文官记录公事的书写材料应是( )
A.龟甲 B.丝帛
C.竹简 D.麻纸
30.“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段歌词描绘的传统艺术形式是(  )
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
C.舞蹈艺术 D.书法艺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1题14分,32题26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悉,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为田开阡陌封疆,授田与百姓;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2分)
32.秦汉以来,选官制度的演变反映出官僚政治体制的日益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汉武帝建立孝廉察举。同时设立太学,为五经博士设弟子50人。孝廉察举体现了“以德取人”的鲜明意向,在实际察举中,汉廷对吏能十分重视。东汉时孝廉都要经过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被举至中央。顺帝时左雄改革察举制,使以举荐为主的察举制,开始向采用书面考试的科举制演化。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式的 “机会均等” ……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况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2分)
(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选官的途径和标准?(4分)概括东汉选官的发展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2分)并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6分)
(4)据材料四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8分)
历 史 试 卷 答 案
选择题
1.D 2.C 3.C 4.B 5.B 6.C
7.A 8.A 9.A 10.D 11.D 12.C
13.C 14.B 15.D 16.C 17.A 18.B
19.D 20.D 21.B 22.B 23.B 24.D
25.B 26.A 27.C 28.B 29.C 30.D
非选择题
31.(1)措施:确立县制:土地私有;奖励耕织(6分)
(2)历史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分)
(3)原因: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2分)
32.(1)标准:血缘、世袭。(2分)
(2)途径:察举制。(2分)标准:以德取人。(2分)变化: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和考试相结合。(4分)
(3)创新: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2分)
不同: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6分)
(4)人才持续流动,且制度化;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激励个人奋斗精神;推动了社会向学风气(或文化的推广)。(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