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03 19:5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立论、驳论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 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1、论证方式
一、驳论文知识
一、驳论文知识
2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
直接驳
间接驳
(2)、驳论据法
(3)、驳论证法
3、批驳方式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4、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敌论
论点
驳敌论
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
1.驳论点
驳论点就是确定被反驳论点的虚假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智力早熟会造成早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6岁能作诗,9岁通声律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活了74岁;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10岁入大学、14岁毕业于哈佛大学,活了70岁;德国诗人歌德8岁能用德、法、意、拉丁、希腊等语言进行读写,他活了83岁。可见,并非智力早熟就会造成早亡。
2.驳论据
  驳论据就是通过确定对方论据的虚假来确定其论题不能成立。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之。
  这真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了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应当指出,确定了对方论据的虚假性,并不等于确定了其论点的虚假性。
因为,当前提虚假时,结论也可能是真实的。就上例而言,鲁迅确定了梁实秋论据的虚假,并不等于确定了梁实秋的论点“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的虚假
3.驳论证
  驳论证就是通过指出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来确定对方的论点不能成立。
  
甲:今年这块地的玉米一定丰收。
乙:为什么?
甲:常言说:“肥多才能粮多”,今年这块地施肥可不少啊!
乙:你的说法不合逻辑。“肥多才能粮多”,说明“肥多”是“粮多”的必要条件。因此,从“这块地施肥多”推不出“这块地的玉米一定丰收”。
  确定了对方论证的不合逻辑,也不等于确定其论点虚假。因为,推理形式无效时,结论也可能真实。
 
鲁 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统,
管它冬夏与春秋。
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后又有《且介亭二编》、《且介亭末编》。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的痛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写的,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表示先生不愿将自己国家的“禾”与“田”让给帝国主义。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东北,进华北,妄图侵吞中华。国民党则安内让外乞求“国联”主持公道而“国联”则袒护日本,认为日本侵略中国是“合法”之自卫手段。一时悲观亡国的论调国四起。蒋介石就有这样的“名言”“预见”被时人“誉为”“三日亡国论”。由此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在北京、杭州等地举办大型法会,祈求神佛“解救国难”,“消此浩劫”。
1934年8月27日上海有影响的《大公报》也借《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公然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民族的自尊民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正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针对舆论界的悲观亡国论调,为鼓舞民族的自信心,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杂文。
地大物bó____
怀古shānɡ____今
为民qǐnɡ____命
脊梁
前仆后继

故弄xuán____虚
诓骗
kuānɡ
搽脂粉
chá
前赴后继






慨叹
玄虚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有所感触而叹息。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哄骗。
涂抹
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朗读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kài
xuán
kuāng
chá
再读课文 整体把握
A:朗读<1--5>段思考:对方的论据和论点各是什么?
B:朗读<6--9>段思考: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由以上可知,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摆敌论,树靶子。
第二部分(3-8):驳敌论,打靶子。
分两层:
第三部分(9):得结论,立观点。
一层(3-5):针对敌论,直接反驳。
二层(6-8):树立观点,间接驳论。
论据
论点:
两年前:
不 久:
现 在: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文章结构内容
(1—2)
(3—5)
敌论据论点
偷换概念
他信力:指的是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
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
仿词
作者是如何直接批驳敌论的?
1自夸“地大物博”
信“地”
信“物‘
不是自信
2望“国联”
信他
也不是自信
3求神佛
自欺
更不是自信
他信力
自欺力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偷换概念
间接
反驳
我方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方论据


埋头苦干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舍身求法的人
结论:
脊 梁
(6—8)
(9)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点:
间接反驳
(一)论敌的论点论据
论据
论点
两年前:
不 久:
现 在:
夸“地大物博”
望国联
求神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反驳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


埋头苦干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舍身求法的人
文章结构内容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脊 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两年前 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不再自夸只希望“国联”
现 在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敌论点:
敌论据:
课文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论据是什么?
1、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是:
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
“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
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突破口
是信“地”信“物”
是“他信”
是“自欺”
是事实
也是事实
却也是事实
找批驳的“突破口”
2.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吊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为后
文的驳论证奠定
基础。
3、思考敌论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
敌论点中 “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范围大
敌论据中 所述“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等 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
第5段,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为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的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指出其危害和,严重后果。触到国民党的痛处,所以,检察官唯恐去之而不及。也可看出当时鲁迅的处境。但鲁迅却不惮于在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1、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从古以来
现 在
都有“脊梁”
2、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作者强调他们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实际意义?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4、提问: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5、提问: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指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和舍身求法的人(即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6、提问:“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研读赏析
7、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
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
8、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9、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
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1、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2、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国的脊梁”?
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那些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失信力了.
3、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4、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所有中国人
有人: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御用的文人
中国人:
全体中国人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的文人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的文人
品读语句,辨析下列加色词语的含义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
人的脂粉所诓骗
6、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及“筋骨”)
7、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
中国人
少数顽固分子之外的中国人民
脂粉
指表面的文字、现象
借喻有骨气、有自信力的中坚力量,就是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的文人
8、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9、文中“他信力” “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 概全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至今有“脊梁”
敌论点
己论点
敌论据
己论据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驳敌论证
正面立论
结 论
2、驳论文的一般模式
树靶子
打靶子
摆敌论论点
驳敌论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观点
批驳方法一
敌论点
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
论证
敌论据
所有的
中国人
以偏   概全
小部分
中国人     
批驳方法二
敌论点
由立相对的论点入手驳倒论点
反驳
我方论点
关于自信的名人名言:
天生我才必有用。——李白
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毛泽东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
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莎士比亚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
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
例:苏武──宁可孤身放羊,老死荒岛,也决不降服于匈奴。一腔热血,誓死报国,可歌可泣。
例:岳飞──“精忠报国”,驱除胡虏,一腔正气,流芳百世。
例:闻一多──口诛笔伐,发表演讲,字字铿锵;游行示威,长须飘飘。追求光明,反抗黑暗,大义凛然。
例: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创立了空前绝后的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
例:邓稼先──默默无闻,淡薄名利,团结合作,献身戈壁,成为“两弹元勋”。
例:殷雪梅──在生死抉择的刹那间,把生的权利让给别人,把死神挽为己有。
例:任长霞──身为法官,公正严明,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舍身为人,置个人生利益于度外。
例:孟凡民──每天零点出发,将牛奶及时送到各家各户,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成了“送奶明星”。
在和平年代我们应当怎样去爱国?课后去设计一个以“爱国”为主题班会活动
愿世界不再有杀戮,让世界和平的歌声响彻寰宇,然后请学生根据歌曲拟一句口号,选择其中最好的一句,大家齐声高呼。
1、完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
①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2、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
②读书不如经商 打麻将益智
1
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过脸,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过脸,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所有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