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综合测评卷(B卷)— 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综合测评卷(B卷)— 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0-29 22: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综合测评卷(B卷)
一、单选题
1.全国多地在欢迎援鄂抗疫英雄凯旋时举行了“飞机过水门”的最高礼仪。某次仪式中,摄影师拍摄了如图所示的照片,他所用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像成在照相机的底片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
C.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放大的虚像
2.小明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他的视网膜前。那么(  )
A.他可能患上近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 B.他可能患上近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
C.他可能患上远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 D.他可能患上远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
3.2020年6月21日,我国多地观测到了日环食的天文奇观。以下现象中与形成日环食的“光学”成因相同的是(  )
A.水中的倒影 B.树荫下的光斑
C.雨后的彩虹 D.海市蜃楼的奇景
4.岸上的人看到水中小鱼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5.下列光现象与海市蜃楼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潜望镜B.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
C.手影D.有趣的倒影
6.将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光屏上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B.此时成像情况符合投影仪成像原理
C.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向右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当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时,这个像一定是缩小的像
D.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向左移动蜡烛,则光屏一定要向左调整位置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7.如图所示是我们看远处物体的示意图,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过眼睛晶状体后在视网膜上形成(  )
A.正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虚像
8.当蜡烛 透镜甲和光屏放置在图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更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左移动距离s,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
A.透镜甲的焦距为20cm B.透镜甲的焦距比乙的大
C.第二次所成的像是放大的 D.光屏移动的距离s<10cm
9.如图是小明用手机、凸透镜和纸盒自制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手机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在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白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倒立、放大的实像
C.若一只苍蝇停留在透镜上,则在屏幕上会看到一只放大的苍蝇
D.能从各个角度清楚地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白墙对光发生漫反射
10.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如图所示,下列四幅光路图,能够正确说明叉到鱼道理的是(  )
A.B.C.D.
11.小明在房间里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情景如图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只移动透镜,小明发现透镜在A、B两处时,墙壁上都能得到清晰的像,则两次所成的像( )
A.都是正立的
B.都是虚像
C.透镜在B处时墙上成的像较大
D.透镜在A处时墙上成的像较大
12.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做了如下实验:用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保持该透镜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图乙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像到透镜的距离一定大于20cm
② 如果将烛焰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小于物体移动的距离
③ 保持物体与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
④ 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
A.① ② B.② ④ C.① ③ D.③ ④
二、填空题
13.观测日全食时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来观察,可采用如图所示的两种简便方法:①如图甲所示,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在脸盆中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是利用了__________原理:②如图乙所示,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对着阳光,在地上也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利用了___________的原理.
14.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5万多人因溺水意外死亡,其中未成年人溺水的事件最为多见。造成类似溺水事故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光的_________(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使人感到“看到”的水深度比实际的_________(填“深”或“浅”)。
15.下列词句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_____;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_________,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_____(选填数字号码)。
①镜花水月;②立竿见影;③海市蜃楼;④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16.小明调节如图所示的教学投影仪,使屏幕上出现了清楚的画面。这时,教室后排的同学请他将屏幕上的画面调得再大一些,则小明的操作应当是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向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17.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______作用,它的焦距 是_____________ cm,用该透镜距离报纸 8cm 看报纸上的字,看 到的是__________放大的像(选填“正立”、“倒立”)。
三、简答题
18.夏天正午,烈日当空,小勇给庭院里的花草洒水,他认为这样可以保护花草,而爸爸却说这样做不妥.果然,水珠蒸发以后,花草叶上出现了一个个焦黄的斑点,这是被高温灼伤的原因,为什么?
四、作图题
19.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盛水的透明烧杯,在烧杯底部放置一块平面镜,光线最终从水面射出,请完成光路图。
20.如图甲所示,请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21.请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完成光路。
五、实验题
22.小林用图甲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___________上。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___________(填“实”或“虚”)像。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图甲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光屏上所成像的特点与___________ (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相同。
(4)小林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如图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2cm/s和1cm/s的速度,从图示位置同时匀速向左运动,经过___________s,光屏上成清晰___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
23.某小组选用了图甲中光源、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屏(带刻度)等器材,用于完成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
(1)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______;
(2)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O点,不断改变入射角,读出刻度盘上对应的折射角,将实验结果画在图丙中,其中1和1'、2和、3和、4和4'分别表示各次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位置。由此可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_,且折射角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3)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为了更清晰地观察到水中光路,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4)图丙中当激光笔从水中沿4'方向射入O点,则折射光线将会沿着______(填“1”“2”“3”或“4”)的方向射出,说明______的;
(5)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一块玻璃砖,并穿过玻璃进入空气中。请在图丁中面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光线______。
六、综合题
24.小明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如图所示.
(1)测得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________.
(2)在同一位置,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像距较大的是________图.
(3)目前很多近视患者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其中心厚度只有0.05mm,则此镜片的边缘厚度________0.05mm(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此镜片对光有_______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参考答案
1.A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飞机很远,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B
【解析】小明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他的视网膜前,说明小明的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因此他患上的是近视眼,近视眼需要用发散透镜进行矫正,即需用凹透镜矫正。
故选B。
3.B
【解析】日环食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A. 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故A不合题意;
B. 树荫下的光斑是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 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合题意;
D. 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4.B
【解析】人在岸边看水中的鱼,是鱼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而AD选项中的传播方向不对,表示的是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C选项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符合要求的是B选项。
故选B。
5.B
【解析】海市蜃楼是由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
A.潜望镜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所以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故B符合题意;
C.手影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平静的水面就像一面镜子,是平面镜成像,属于一种光的反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解析】AB.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即
u>2f,2f>v>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故A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保持凸透镜不动,向右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当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时,像将变大,故C错误;
D.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向左移动蜡烛,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需要将光屏也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7.C
【解析】眼睛的成像类似照相机,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C。
8.B
【解析】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 =20cm时,所以f=10cm,即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故A错误;
B.将透镜甲更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左移动距离s,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说明更换为透镜乙后,成像更近,故透镜乙的焦距小于透镜甲的焦距,故B正确;
C.透镜乙的焦距小于透镜甲的焦距,因此更换为透镜乙后,物距大于2f,所成的像是缩小的,故C错误;
D.透镜甲的焦距为10cm,透镜乙的焦距小于透镜甲的焦距,若透镜乙的焦距为5cm以下,则像在5cm10cm之间,则光屏移动的距离s10cm,故D错误。
故选B。
9.C
【解析】A.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投影仪的应用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在两倍焦距以外,而手机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故手机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在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A选项正确,但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投影仪成像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B选项正确,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一只苍蝇停留在透镜上,在一倍焦距以内,成的是虚像,屏幕无法承接到,故不会看到苍蝇,整个像变暗,故C选项符合题意;
D.能从各个角度清楚地看到白墙上的像,白强放大后后是凹凸不平的,故是漫反射,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解析】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所以有经验的渔民应该用鱼叉瞄准看到鱼的下方位置,才能将鱼叉到。如图所示
故选C。
11.D
【解析】由题:发现透镜在A、B两处时,墙壁上都能得到清晰的像,可知透镜在A、B两处时成的是实像。由图可知透镜在A处时,物距小于像距,此时墙壁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由图可知透镜在B处时,物距大于像距,此时墙壁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在两倍焦距之外。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解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汇聚于点F,点F即为此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则透镜的焦距为
①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此时的像距应该大于二倍焦距,即像到透镜的距离一定大于20cm,①正确;
②如果将烛焰靠近凸透镜,物距减小,像距应变大,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此时由于像距大于物距,则光屏移动距离要大于物体移动的距离,②错误;
③保持物体与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当物距为原来的像距时,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③正确;
④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相当于增大了物距,减小了像距,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④错误。
故选C。
13.平面镜成像 小孔成像
【解析】[1]如图甲所示,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所以在脸盆中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是利用了平面镜成像原理.
[2]如图乙所示,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对着阳光,手指缝充当小孔,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太阳通过小孔成像,这利用了小孔成像的原理.
14.折射; 浅。
【解析】[1][2]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折射进入了人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水底,实际是水底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由于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水底的实际位置要比看到的位置要深。
15.② ①④ ③
【解析】[1][2][3]①镜花水月,这里的花和月都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②立竿见影,这个影是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③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
④猪八戒照镜子,这是平面镜成像,利用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因此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②;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①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③。
16.增大 下
【解析】[1][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屏幕上能得到的像是实像,要使实像增大,应使屏幕和投影仪之间的像距增大,同时要减小凸透镜和投影片之间的距离,所以凸透镜要向下移动。
17.会聚 10.0 正立
【解析】[1]由图知,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2]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

[3]用该透镜距离报纸 8cm 看报纸上的字,满足u18.见解析
【解析】小水珠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使平行的太阳光会聚在一起,会聚点的温度较高从而使叶片被烫伤,出现一个个焦黄的斑点.
19.
【解析】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光线的方向不变,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先画出法线,再根据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先画法线,再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
20.
【解析】首先光线以与平面镜成45 角射向平面镜,经平面镜反射后沿水平方向射入凸透镜,射入凸透镜的光线与凸透镜主轴平行,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如下图
21.
【解析】对于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22.主光轴 倒立 实 照相机 5 等大
【解析】(1)[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这样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2][3]如题图甲所示,当凸透镜位于甲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即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图甲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光在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5][6]由图乙知此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15cm,且蜡烛向左移动的速度是凸透镜向左移动速度的2倍,设它们移动时间t后物距和像距相等,都等于2倍焦距,即20cm,则可得
2cm/s×t+15cm - 1cm/s ×t=20cm
解得
t=5s
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等大的实像。
23.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增大 小于 水中滴几滴牛奶 4 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解析】(1)[1]将光屏的右半部分向前后翻折,就不会看到折射光线,只有当整个光屏为一平面时,才能够看到折射光线,说明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共面。这说明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2][3]由图丙可以看出,当入射角逐渐减小,则折射角逐渐减小,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即: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4]为了更清晰地看到光路,应使水稍微混浊一些,可以放入少量的牛奶,就能看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4)[5][6]在图丙中将光沿着4′方向射入O点时,光在空气中沿着4方向射出,这说明折射光路具有可逆性。
(5)[7]光线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由玻璃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两个界面上过折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如图:
24.乙 丙 大于 发散
【分析】
(1)根据图中乙丙的凸度大小即可确定测得小于10cm的焦距;(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3)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凹透镜是中间薄,四周厚的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析】(1)因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小,所以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由图可以看出,乙图的凸度比丙图大,则测得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乙;
(2)由图可知,甲、乙、丙透镜中焦距最大的是丙,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相对而言,丙透镜的物距最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可知其中像距较大的是丙图.
(3)近视眼患者戴的是凹透镜,凹透镜的四周的厚度要比中间的厚度厚,故这种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 大于0.05mm,此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