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4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在此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使学生认识到人耳的各部分构造,以及它们在听到声音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本课共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通过“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这一问题来聚焦本课的研究内容,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引出本课的探究活动。
第二部分——探索,学生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通过“纸卷喇叭”和“鼓膜模型”两个模型进行探究,感受与推测人耳耳郭和鼓膜在听到声音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对耳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功能进行完整的认识,特别是我们能听到大小不同的声音时,鼓膜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耳郭聚集声音的作用,借此理解医生听诊器的听诊头也是起到收集声音的作用。
本课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推测—模型实验—感受推理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和作用,尤其是耳郭和鼓膜在听到声音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观察、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解释能力;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更多特性的兴趣。学习本课将为学生后续学习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对于声音并不陌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过程。耳朵能听到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他们对于这方面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耳朵是一个听觉器官,以及外耳的简单构造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而耳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生们并不清楚。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来了解体会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探究:
1.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
1.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耳朵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点:利用模型感受、理解鼓膜的振动。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一个玻璃杯、一块大于玻璃杯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一根橡皮筋、一个鼓(或其他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盐或细沙。
教师准备:耳的结构挂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那么耳又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2.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音乐的方式引出耳朵的功能,以问题的形式唤起学生对耳朵的探究欲,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探索
活动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提问:要想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要了解耳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耳朵。同学们,先摸摸自己的,再去观察爸爸或妈妈的,看看你发现了耳朵的哪些构造?
我们发现形状像数字3的叫耳郭,还可以看到像一个隧道的外耳道。耳的结构除了我们所看见的耳郭和外耳道,里面还有什么结构呢?
指导学生观察耳的结构示意图明确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名称。
4.教师讲解:人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板贴:耳朵结构示意图)
5.提问:猜一猜耳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阅读书上的资料,可能会帮到你哦!
(ppt出示教材资料: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6.学生跟爸爸妈妈交流自己的猜测及猜测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或耳的模型,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人耳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接下来引入下面的活动二。)
活动二: 感受耳郭的作用
1.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的构造,也试着猜测了各个部分的功能。那你真切的感受过它们的作用吗?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小实验来感受一下耳郭的作用。
2.(出示学生实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上小朋友是怎样做的。
3.明确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1)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图片中的样子,用纸卷一个“喇叭”。
(2)两人(自己与一名家长)一组,一人用纸卷成喇叭形状放在自己的耳朵上,另一人在喇叭旁边发出微弱的声音,不用纸喇叭,再听一听同样的声音,比较两次听到的有什么不同?
(3)自己与家长交换实验,还可以尝试改变喇叭的大小来实验。
实验注意事项:两次发出的声音要相同,重复实验几次。
4.学生实验。
5.提问:
(1)两次实验你听到的声音大小相同吗?
(2)为什么用纸卷“喇叭”听到的声音比正常情况下听到的声音大?
6.学生跟爸爸妈妈说一说。
7.师小结:耳郭像喇叭一样起到收集声波的作用。(板书:收集声波)
8. 谈话:其实,耳郭收集声波的作用在生活中很常见。人在听不清远处传来的声音时,有意无意地把双手拱在耳后,也是为了增强耳郭对声音的聚集效果。
有些动物,比如兔子(出示兔子的图片),它们有着长长的耳郭,能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躲避危险。
(设计意图:用“纸卷喇叭”模拟耳郭进行实验,感受耳郭在收集声音中起到的作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耳郭收集声波的现象,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耳郭的功能。)
活动三: 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谈话:通过实验,我们感受到了耳郭的功能,耳郭收集声波进入我们的耳朵,声波然后是怎样传播的?是的,然后声波顺着外耳道到达鼓膜,鼓膜产生振动。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我们虽然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鼓膜模型”观察鼓膜的振动。(视频呈现器材及鼓膜模型的制作方法)
2.学生试着制作,教师提示因为人的鼓膜很薄且有弹性,为了让模拟实验更接近事实,我们选择既有弹性又很薄的气球皮当鼓膜,注意操作时一定要绷紧它。
3.提问:我们的模型做好了,你们知道模型的哪部分模拟的是我们的鼓膜吗?为什么?怎样实验呢?
4.学生说一说。
5.明确实验方法并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让鼓与“鼓膜模型”距离不变,用不同的力敲击鼓(声音强弱的改变),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用相同的力敲击鼓(声音强弱不变),改变鼓与“鼓膜模型”的距离,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③将观察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注意事项:
鼓不要碰到桌面。
实验要重复做几次。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鼓膜能感应声音并振动,振动的幅度与距离声音的远近和声音的大小有关。
当鼓与“鼓膜模型”距离不变时,敲击鼓的力越大(声音越强),食盐或沙子颗粒跳动的越厉害,说明气球皮的振动的幅度越大;
当用相同的力敲击鼓时(声音强弱不变),鼓与“鼓膜模型”的距离越近,食盐或沙子颗粒跳动的越厉害,气球皮的振动的幅度越大。(板书:产生振动)
7.通过实验,我们已经感受了耳郭和鼓膜的功能。耳朵其他结构的功能虽然目前无法用实验去探究,但是通过阅读下面的资料,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ppt出示课本资料: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播放一段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视频。
(设计意图:制作一个“鼓膜模型”,通过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来模拟鼓膜的作用,从而推断出人耳鼓膜的作用—外界各种不同的声音通过外耳传到鼓膜,鼓膜会产生不同的振动。通过师生交谈确定实验方法,更符合学生发展,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三、研讨
1.谈话:
(1)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知道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耳朵结构主要分为三大块,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主要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及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里面的这些听神经之类的一些结构。鼓膜的作用主要产生振动。
耳郭与纸喇叭在收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耳郭与纸喇叭在结构上都是一端大,另一端小,它们都能收集声音,而且外部越大,收集的声波越多,我们听到的声音越大。
听诊器的薄膜结构能够随着声音振动,听诊器的听筒和耳郭的作用一样能聚集声音,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拉长变大的耳郭”。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对于耳蜗、耳神经的作用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便帮助学生对“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形成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
四、拓展
1.听觉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不灵敏,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良的人提高听力,但是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受到了损伤,即使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人们把这种状况叫做失聪。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用自己的行动,关爱残疾人。
2.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喜欢长时间带着耳机听歌,这样好吗?如果突然遇到巨大响声时应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并回答:长时间带着耳机听歌或广播容易损伤我们的听力。如果突然遇到很响的声音,可以采用堵上耳朵或张大嘴巴这两种做法来保护鼓膜。堵住耳朵是为了阻止声波由外耳道进入耳朵;张大嘴巴可以使人体的咽鼓管张开,平衡鼓膜两侧声波引起的空气振动,这两种做法都可以保护鼓膜。
(设计意图:学习有关声音和耳朵的科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培养他们关爱残疾人的意识。学习保护耳朵的方法,有利于保持听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有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 耳郭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觉神经 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