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梳理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梳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03 20:0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现代文阅读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是何文体?
2、抓住(标出)“重点”句子(1)中心句(2)总结句(3)过渡句(4)议论抒情句
3、代词指代的内容所处的位置(近指)
4、文章标题的作用(1)修辞作用(2)引起读者阅读兴趣(3)全文的作用(4)点明了主题
5、个性表达/开放性试题(感悟、启示)
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如题目有相关的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若是材料题,还应该选用材料的相关内容。
一、记叙文
1、基本常识:
(1)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2)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线索:1)时间、空间转移为线 2)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3)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为线索 注意: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
3、叙述方式/叙述顺序:
1)顺叙 2)倒叙 3)插叙:补充……丰富文章的内涵,使情节更加充分,有利于突出主题或主人公的品质,并使文章结构曲折多姿
4、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描写:环境描写(烘托……)其他描写(具体细致刻画)景物描写(营造了……氛围,既衬托了……,又体现了作者……心情/为下文写……作铺垫)
5、表现手法(散文)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对比、衬托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 象征 直抒胸臆 侧面描写 过渡照应
6、概括文章中心:本文记叙了(描写、叙述)……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揭露、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7、品析语言:
(1)词语:1)、有动感的动词:a、赋予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画面具有动态美,同时语言优美。B、这个词语表现了……(所要表现的人或无的精神、品质)。2)反复出现的数词:突出强调了……
3)感彩变化的词语:贬义词褒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重点句子:可从重点词语(或修辞、或表达方式)、句式特点、表现的情感三方面入手。
A、重点词语:a、极具表现力的词语 如:母亲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b、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了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表现了……c、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母亲、满是裂痕的手,表现了……“满是”“张开”“红红的”“小嘴”等词语准确地描述了母亲手上裂痕的多和开裂的样子,表现了……
B、叠音词:音韵美,抒发情感
a、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便于记忆,便于传播。(民歌)
b、长短句(骈散句),参差有致,音律美
c、特殊句式:疑问句能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制造悬念 反问句能加强……的语气,使……的情感更强烈(或使……的观点更鲜明) 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d、描写句:具体地描绘了…… 细节描写
e、修辞的作用
8、句子含义:紧扣文章主旨,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作答。(台湾的作家写的作品——思念故乡)
9、段落的作用:(从结构、内容两个方面作答)
A、首段:写了……内容,引起下文/引子/领起下文/总领下文,为……作铺垫/埋下伏笔,(与……形成对照/构成对比)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引人入胜。
议论文开头用名人名言、小故事的作用:引出论题(论点);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激发阅读兴趣。
说明文开头用名人名言、小故事的作用:引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
B、尾段:1)从内容上看,抒发了……,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感情 2)从结构上看,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浑然一体。3)结尾含蓄,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耐人寻味,言尽而意未尽。
C、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哪个承接上文……,哪个引出下文……)
10、概括每段大意: 1)中心句 2)过渡句 3)总结句 4)自己概括——尽量引用原文中重点词句。
11、概述事件:基本上每段一件事,特殊的可根据分值进行猜测。
表述语言精炼、准确,每件事最好用序号标出。
1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用:
1)正面描写 a、语言、外貌、神态、心理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b、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突出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2)侧面描写:a、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的形象,补充介绍主人公的……情况。b、环境、场面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13、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词语:
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着、势利、憨厚……
14、修辞及作用:
(1)比喻、拟人——把……比(拟)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特点)
(2)排比——①多方面、多角度地描写了……(事物特点),增强了语言气势。②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③抒发……强烈感情(使……观点更鲜明)。
(3)对比——突出强调了……,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4)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
(5)引用:引经据典,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素养。
二、说明文
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说明文:事物本身就是说明对象。
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说原因、说本质)
2、说明方法及作用:
1)举例子:用确凿的事实/列举具体事例,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比较:把……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5)引用: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文学色彩)。
6)分类别:把……分类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7)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认识。
8)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9)列图表:具体说明了……特点,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注意: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a、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表述概念(……是……),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表述。b、下定义要求完整,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解释说明。C、下定义要准确简明,概括性强;作诠释则具体而通俗,带有一定的描述性。
d、下定义着眼于事物本质属性,作诠释注重外观表象、性质和特点。
下定义模式(定义内容)是……的(事物本质特点)……
3、说明顺序和结构
1)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结构形式: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总分式常见于逻辑顺序的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中。
4、说明文语言的品味——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
a、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不能删。解释加点词的意思,说明原句的意思,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删后变为……,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b、词语替换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不可以。原词的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后原句意思变成了……,不符合原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c、加点词有何作用?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三、议论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
注意: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有些直接用作论点的道理,同时也可以充当具有自证作用的论据。
2、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3、论证结构: 并列式、层进式、总分式
4、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用确凿的事实/典型事例,证明了……(分论点/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2)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分论点/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3)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分论点/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
4)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证明了……观点(分论点/中心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注意:道理论据: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定律公式等。
5、议论文语言的品析——严密性、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1)近义词:比较两词细微区别,选用“××”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限制性词语:这个词语表述……的意思,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3)语言逻辑:这个句子有……的逻辑关系,体现了论证思路的严密性。
4)修辞:a、这个句子用了……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论述了……的观点。b、这个句子用了……的修辞(反问、设问、排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