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能够理解近大远小的道理。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绘画中的运用。学习它能够使用画面更真实更有立体感。
2能力目标
学习和运用透视规律表现身边事物能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绘画立体感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自发的观察并分析身边事物良好习惯。感受生活的美。
4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小学五年级同学,根据这一学龄段的同学学情特点。教学设计多以游戏引导,图片分析,为主。采取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符合这个学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5重点难点
能够初步理解近大远小的基本规律,绘画中有所体现。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绘画工具 自制小教具 示范画
7教学过程
7.1第一学时
7.1.1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我手中的玩具吗?对它熟悉吗?那看看这个图片中的魔方(3D画法)和我手中的有什么不同。(播放图片)找出不同点。这个魔方是画出来。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同学们想学吗?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思考问题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出学习题目,让学生有整体学习目标和直观的认识。
7.1.2二、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看组图片,观察近处和远处的树木道路有什么不同。第一幅图片远处和近处的有什么不同,道路和树木发生了树木变化?第二幅,第三幅?又有什么用不同?(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图片的反复对比,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组讨论又能集思广益,让学生学会团体协作。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绘画基本规律那就是——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设计意图:得出今天的学习重点理论。
那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用科学的方式来解答。人的眼睛是成球体。当我们看物体时会以X方式入射眼睛,X中心点正好是瞳孔,进入经过晶状体呈现大脑。透视规律的产生也和人类眼球的生理结构密不可分。
设计意图:一句恰到好处的反问,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知精神。科学的解释能够最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教具,它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组成的?这个角度看会发现几个面?尝试画一下。那画这个图形注意什么?教师示范将难画图形分解成基础图形例如、字母、括号、符号等。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带领下尝试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能够将今天学习的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最近我收到某公交公司的一条英雄帖,向全国人民收集公交车手绘图,来更新下一代公交车。以我们刚才画的长方体就完全可以看成是个公交车的外观框架,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这幅画是老师画的公交车。(出示范画)我将车上的零件拆卸下来。同学们来做一个拼装公交车游戏。
设计意图: 在上一环节画的长方体图形基础上,将长方体改成公交车。同时针对五年级学生学情分析,轻松愉快的环节设计能够很好的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及学习效率。同时降低立体图形的枯燥感。
7.1.3三、学生作业
将长方体图形和老师给出的汽车零件相结合设计出一辆漂亮的公交车。
7.1.4四、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绘画透视的基本规律: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7.1.5五、小结
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他们的作品。
7.1.6六、拓展
绘画的形式是多样的,绘画工具更是五花八门。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美术工具彩色铅笔及彩铅画作品。
7.1.7教学反思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这一课理论性强容错率低,比较乏味,还需要学生有空间思维和一定的想象力。
而本课重点理论“透视规律”在美术各个领域都有体现,更是美术基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关键,整堂课根据学情分析我多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教学。采取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将理论和绘画实践相结合。同学们对于怎样画出立体图形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在教师的帮助下画出有透视规律的立体图形。一小部分的同学画错一到二条边。整体效果超过了我的预期。
但是,这仅仅是课堂上的表现,要想学好学透任重道远。我希望同学们不光在课堂上产生了兴趣,在课下也有浓厚的兴趣,会主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学会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生活中轻松愉快的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发现美感受美,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