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文字、图片资料,掌握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时间、目的、主要内容。2、通过研读史料,探讨问题,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及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开启俄国近代化的进程的历史意义;3、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文字图片史料,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理解其性质、影响;4、通过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课 , 17-19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时期。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强化了农奴制和专制统治。后来,农奴制严重影响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1861年压力三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一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课时 1
教学重点 彼得一世改革
教学难点 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
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习惯已经养成,理解能力和史料研读能力大为提高,重点培养学生知识的前后联系,归纳和总结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对比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互动,提升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通过研读史料,落实学生的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教学准备 提前制作课件及学历案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论 设计意图
导课 “三百年前,三十一岁的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之滨建起一个全新的城市,命名为圣彼得堡。从此,俄国获得了一个连接西方的出海口,也打开了一扇通往当时先进文明的窗户。之后,圣彼得堡作为沙皇俄国的首都历时二百余年。因其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卓然战绩,还被授予了“英雄城”的称号。至今,圣彼得堡仍被视作俄罗斯的“北方之都”。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涅瓦河畔发表了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讲话。在会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彼得大帝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彼得大帝能成为普京总统“此生最佩服的人”? 学生倾听感受 用普京对彼得大帝的高度评价及城市圣彼得堡的光辉历史导入本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1、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提示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社会风俗等方面归纳彼得大帝改革的举措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及目的阅读教材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3、说一说:P7“人物扫描”体现了彼得一世怎样的精神品质? 1、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2、内容:(1)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2)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3)军事:创建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4)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5)社会习俗: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3、精神品质: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勇于实践的践行精神;虚心好学的态度等。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使学生对俄国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培养学生分门别类地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及从人物事迹中提炼其精神品质的能力
第二部分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1.教师展示材料“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240多个手工工场,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3、展示图文材料材料展示:1698年某天,彼得一世从国外归来,领主们纷纷前来祝贺。不料沙皇接过侍从递给他的一把剪刀,立即亲自剪除领主们的大胡子。不久以后,彼得一世发布敕令:剪胡子是俄国人应尽的义务,除神职人员外,禁止任何人蓄须。4.教师补充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学生思考:材料反映了彼得一世在经济上改革有何影响?改革是否触及农奴制的基础?讨论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2.学生阅读教材《15—18世纪俄罗斯疆域的扩张图》和《兴建新都圣彼得堡》,说说改革的影响。3、学生思考:图一情景反映了彼得一世什么改革措施?图二情景是近代中国哪一次革命的产物?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以此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1经济影响: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彼得一世的改革不仅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反而使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性质: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改革。2、影响: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剪胡须;辛亥革命;它们都受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改革社会陋习,对改变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结: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先进技术、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生在研读史料、识读地图和中国辛亥革命的对比过程中思考探究中,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和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第三部分废除农奴制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展示材料: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出示漫画: 1、学生阅读教材和P8“相关史事”,分析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原因。2、学生结合材料分析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的目的。3.学生读教材和漫画图,说出改革内容和农奴“解放”的实质。4.小组讨论1861年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1、俄国经济落后;农奴起义不断,阶级矛盾激化;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加剧了社会矛盾;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译文:凡是能够最大限度维护地主贵族利益的措施,我尽力去做到了(如让获得自由的农民赎买份地等措施)。它说明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贵族的利益。3、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实质:实际上是对农奴的一次更大的掠夺。4、性质:1861年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因为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提高学生阅读教材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研读文字、图片史料,从中理解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及实质及影响,落实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第四部分归纳对比 教师展示问题:试从背景、时间、领导人、目的、内容、性质和影响等方面来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展示评比 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学会在历史的纵向对比掌握知识(共29张PPT)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彼得一世
课标: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俄国历史的进步。
者
革
改
自上而下
展
发
俄
国
历
程
①建立基辅罗斯(第一个国家)
③莫斯科公国崛起
④莫斯科公国统一俄罗斯国家,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称号,强化专制统治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
9世纪晚期
13世纪上半叶
14世纪
16世纪初
②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
俄国首位沙皇伊凡四世
阅读教材,概括俄国改革前的发展历程 ?
俄 国 的 历 史
1
2
3
4
5
9世纪晚期
东斯拉
夫人
建立
基辅罗斯
13世纪上半叶
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
14世纪
莫斯科
公国
建立
15世纪晚期
莫斯科
公国
统一俄国
16世纪
伊凡四世采用
沙皇称号强化专制
面对这种情况,俄国该如何改变?
彼得一世改革
此时,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占有广阔市场的英国,正在孕育工业革命;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强权领导下,已发展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
而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农业和手工工厂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教育由东正教会垄断,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
俄国
国际
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农奴制盛行、俄国封闭落后
学 习
“拖延就是死亡”
一、彼得一世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沙皇专制+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缓慢
2、目的: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材料:17世纪末俄国在军事上没有海军只有陆军,经济上只有21个手工工场,政治上,中央沙皇残暴,各部门职责不清,贪赃枉法地方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文化上,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也只占23.6%。
一、彼得一世改革
3、概况:
(1)时间:
18世纪初
(2)领导者:
彼得一世
(3)学习对象:
西方
(4)措施:
彼得一世 10岁继位 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
(4)措施:
(1)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彼得一世与参谋部
彼得一世进行军队和舰队的改革
彼得一世审问不支持新政的王子阿列克赛
(3)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文教: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习俗: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青春宝鉴》:进餐时不舔手指、不啃骨头。剔牙必须用一手遮口。
彼得一世改革
2.学习西方文明(改革措施)
政治
军事
经济
文化
改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与沙皇专制权力。
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选拔。
创建新式常备军和海军,实行义务兵役制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农奴。
引进西方技术和人员,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出口。
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
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从当时来看:为手工工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对俄国长远发展看:进一步加强了农奴制,所以对俄国经济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彼得一世改革
课堂反馈:材料与彼得一世改革的哪项措施有关
1、一位亲眼见过俄国炮兵的外国军官感叹说“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的炮兵能达到俄国炮兵的水平”
2、“金钱是战争的命运,通过改革实现了经济的发展,得以支撑起战争”
3、“沙皇陛下就是专制的君王,服从于他就是上帝的旨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事他不该管。沙皇的周围,只能有顾问和圣旨的执行者。”
4、俄国人把剪胡子视为违背上帝的罪孽,但彼得大帝则深信胡须是落后的标志。彼得的“剪须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军事措施
经济措施
政治措施
社会习俗
一、彼得一世改革
4、影响:
(1)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2)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初见波罗的海的彼得
彼得一世改革 内容 影响
政治
军事 经济 科技教育 社会生活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加强沙皇专制权力;
创办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
提倡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积极:(1)通过改革,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新首都:圣彼得堡)。
(2)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性质: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发散思维(中外结合):
彼得一世改革和中国的洋务运动都是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以巩固统治为目的,都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
1、原因:
(1)根本原因: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全国90%的人口是农奴,他们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上,饱受贵族地主的压迫、虐待和剥削…18世纪末,俄国的生铁产量和英国相等,但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增长了两倍,而英国增长了近30倍,俄国的生铁产量仅为英国的1/15。
地主向农奴收欠租的情景
俄国在庄园作坊中劳动的农奴
地主监督农奴在田间劳动
市场难以扩大
缺少自由劳动力
缺少稳定的社会环境
农奴制如何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村贫困落后,
生活水平低下
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
农奴时常发动起义
农奴为农奴主劳作
农奴的贫困生活
农奴的房屋
农奴受压榨,购买力低下
市场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原料
大批农奴束缚在土地上
自由劳动力
工场主雇佣国家农奴,要缴纳代役租
资金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要素
农奴制下俄国社会情况
根本原因(经济):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农奴制改革
农民革命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
“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恩格斯
封建农奴制度(俄)
VS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英、法、土)
奥斯曼帝国
俄国
黑 海
克里米亚半岛
欧洲
战争惨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矛盾激化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
2、目的:
废除农奴制,摆脱危机,维护统治。
3、概况:
(1)时间:
1861年
(2)领导者:
亚历山大二世
(3)实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措施:
亚历山大二世于1855—1881年在位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份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法令规定: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地主不得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份地。所出价钱高于当时地价。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
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资本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内容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提供自由劳动力
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
时间(年) 1865年 1890年 1898年
数量(人) 38.1万 162万 300万
时间 企业数(家)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提供资金
1861年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性质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
改革目的: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挽救危机。
改革前提
评价农奴制改革
这幅图描绘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吻自己主人脚面的场面,它表现了这次改革是由农奴主实施,而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恩赐”的情况。
视频:改革的影响
一、彼得一世改革
4、影响:
(1) 重要转折点,推动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农奴制残余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解放”后的农奴
20世纪初俄国的冶金工厂
两次改革的异同?
(1)共同点
思考探究
①形式相同:都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②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
③结果相同:都提升了国力、也保留了封建残余
(2)不同点
性质不同:彼得一世改革属于封建化改革(部分措施利于近代化)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属于资本主义性质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废除农奴制改革
时间
领导者
内容
性质
影响
彼得一世
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和推广学校教育等。
1689年
地主阶级领导的近代化改革。
推动社会进步,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俄国开始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
“解放”农奴;
赎买份地。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课堂小结
拓展升华
你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洋务运动
大化改新
改革开放
土地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罗斯福新政
商鞅变法
俄国改革对中国建设的启示:
1.改革是强国之路。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
4.改革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5.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