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四限时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四限时检测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03 23:1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四限时检测题
班级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60分)
本卷共20小题,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 B.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剧
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
2.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联系不正确的是( )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
3. 公元十一世纪早期如果你是大户官僚,则可能( )
A.通过“恩荫”获得官职 B.越是富裕交纳的免役钱越多
C.按照政府丈量出来的田亩树交税 D.单纯享受免税特权
4.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陈桥兵变 B.唐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的频繁更替
5.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6.北宋初年实行“更戌法”,产生的后果是( )
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B.“兵无常帅,帅无常兵”
C.“方镇相望于内地” 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
7.导致北宋初期阶级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杯酒释兵权” B.“庆历新政”
C.“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D.实行“恩荫”制度
8. 1058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
A.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C.否认财政困难的症结是兵多官臃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9.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是( )
A.以整顿吏治为改革中心 B.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标
C.都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D.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变法人才
10.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1.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均输法     B.募役法     C.青苗法     D.市易法
12.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 )
A.保甲法 B.均输法 C.农田水利法 D.免役法
13.对王安石均输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增加了政府收入④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⑤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14.王安石变法中,注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是(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市易法 D.青苗法
15. 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 )
A.背诵诗赋词章 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D.依靠“恩荫
16.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17.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防力量 B.改变更戍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
C.实行兵农合一,保证军粮的供给 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经济基础
18. 司马光曾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妇子皇皇,如在汤火之中,号泣呼天,无复生望。”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①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当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
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 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19.下列改革属于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改革的是( )
①管仲改革 ②李悝变法 ③商鞅变法 ④王安石变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20.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
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都加速封建化进程 ④都有利封建统治的巩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本卷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查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农民坏于徭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三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为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为改变这些现状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3)材料三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上曹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8分)
(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谈谈你对此的认识。(4分)
(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5分)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5分)
高二下学期历史选修一专题四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答案(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BDABB BCACB DDBAC CAADD
第Ⅱ卷非选择题 ( 共40分)
21.
(1)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弊端而导致的。(3+3分)
(2)措施:改革科举考试,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实行将兵法,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2+2+2分)
(3)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
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2+2+2分)
22.
(1)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
材料一主张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
材料二反对募役法,理由是募役法“宽富而斟贫”,“使民失业”。(2+3+3分)
(2)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关心百姓利益,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4分)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危害大;
但材料三指责更为严厉,认为变法不单是青苗水利法为百姓之害,关键是败坏了世道人心,危害久远。(3+2分)
(4)一致。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1+2+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