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光现象单元测试湖南省武冈市展辉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物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光现象单元测试湖南省武冈市展辉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物理(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0-30 07:3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武冈市展辉学校2021-2022学年八上学期物理第四章光现象单元测试(人教版Word版,含答案)
考试范围:第四章光现象考试时间:8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6分)
1.(本题2分)下列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
A.太阳、月亮、开着的电视机、荧光屏
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萤火虫、恒星
C.恒星、萤火虫、点燃的蜡烛
D.月亮、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太阳
2.(本题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伽利略发现了钟摆的等时性
B.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是哥白尼发明的
C.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
D.牛顿利用玻璃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白光),得到七色光
3.(本题2分)如图所示,舞蹈演员站在平面镜前训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演员在平面镜中成实像
B.演员远离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变小
C.演员面镜时,像远离平面镜
D.演员以的速度运动时,像也以的速度运动
4.(本题2分)LED(发光二极管)灯现在被广泛用作生活照明光源。上世纪中叶科学家发明了红光LED和绿光LED,1993年日本科学家又发明了另一种LED,使人们得以用LED凑出足够亮的白光,大大提高了人类照明的效率。那么日本科学家发明的是(  )
A.紫光LED B.黄光LED C.蓝光LED D.橙光LED
5.(本题2分)下列各图所示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小孔成像 B.小红照镜子
C.手影游戏 D.铅笔好像折断了
6.(本题2分)在下列各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现象的是(  )
A.在阳光照射下,人在地面上形成影子
B.筷子的一部分放在盛水的碗里,看上去向上弯折
C.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太阳光的传播方向,用来照亮室内的天花板
D.栽在河边上的树,能在水中形成“倒影”
7.(本题2分)检查视力时,人眼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为5m,可是检查视力的房间东西墙壁最大的距离为3.5m,如图,眼科医生把视力表挂在东墙上,在西墙上挂一面大平面镜,此时被检查者应(  )
A.面向平镜面,距平面镜1.5m
B.面向平面镜,距平面镜3.5m
C.面向视力表,距视力表1.5m
D.面向视力表,距视力表3.5m
8.(本题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入射光线远离法线时,反射光线也会远离法线
B.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当入射光线垂直反射面入射时,反射角为 90°
D.当入射光线与镜面成 30°角时,反射角是 30°
9.(本题2分)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红色上衣,白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
A.全身呈绿色
B.全身呈红色
C.上衣呈红色,裙子呈绿色
D.上衣呈黑色,裙子呈绿色
10.(本题2分)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水中倒影 B.人的影子 C.日食 D.月食
11.(本题2分)如图是一张令人惊讶的照片,茶色玻璃板后面有一支蜡烛,它竟然能在水中燃烧!关于玻璃板后面的水和烛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杯在玻璃板前面 B.蜡烛在玻璃板后面
C.看到的烛焰是虚像 D.看到的水和烛焰都是实物
12.(本题2分)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C.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海市蜃楼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13.(本题2分)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0角,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入射角为30°
B.反射角为60°
C.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可以不在同一平面内
D.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减小
14.(本题2分)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的云 C.雨后彩虹 D.海市蜃楼
15.(本题2分)如图所示,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16.(本题2分)在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手的影子 B.景物在水中的倒影
C.筷子在水中弯折 D.天空中出现的彩虹
17.(本题2分)以下现象,主要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手影B.不发光的玻璃幕墙晃眼
C.树在水中的倒影 D.倒入水后,杯底看上去升高了
18.(本题2分)下列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水中的倒影 B.地面上的影子
C.海市蜃楼 D.雨后的彩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作图题(共12分)
19.(本题6分)如图所示,丽丽同学在平面镜前,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她看到脚尖上的A点在平面镜后的像A′的光路图。
20.(本题6分)如图是潜望镜入射光线和初射光线传播方向示意图,请你画出平面镜位置。
三、实验题(共34分)
21.(本题8分)小南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器材有:平面镜、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如图甲所示:
(1)为了探究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___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重合。
(2)图乙是小南某次测量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L为___________cm。
(3)小汽车挡风玻璃为什么要倾斜安装呢?小南做了如下实验:使玻璃板与水平面成45°角放置,则蜡烛的像为图丙中的___________(选填“A”、“B”或“C“))。如果把蜡烛看成司机,则司机所成的像不会遮挡司机的视线而影响司机驾驶。
22.(本题6分)如图甲所示,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选用透明璃璃板、刻度尺等器材做实验。实验中,首先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透明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的位置画一条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2)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另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__(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中成的像重合。记录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新进行实验,白纸上记录的信息如图乙所示。移去蜡烛B,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
(3)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________,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
(4)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在图丙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_____)
(5)该小组同学为了使实验操作更简便,将实验进行改进,刻度尺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玻璃板竖直放置,将点燃的蜡烛A放置在刻度尺上,将没有点燃的蜡烛B放置在玻璃板后的刻度尺上,如图丁所示,结果无论怎样在刻度尺上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是___________。
23.(本题10分)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本实验要选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是为了___________ 。
(2)除图甲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用到一种测量工具,它是________,它的作用是用来________ 。
(3)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_______位置(选填“”、“”或“”)。
(4)若在玻璃板背面放置一块不透明木板(如图丙),则在玻璃板中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5)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_____(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D.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6)若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96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 cm。
(7)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明走近实验楼的自动感应玻璃门时看到自己在玻璃门上的像,此时门自动平移打开时,则他在玻璃门中的像将_______(填“随”或“不随”)门平移。
24.(本题10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______ (选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 (“点燃” 或“未点燃”)的相同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 (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 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四、计算题(共18分)
25.(本题9分)地球距太阳约1.5×108千米,太阳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需要多少秒
26.(本题9分)太阳光从月球反射到地球需要1.3s,求: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多少km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D.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AD不符合题意;
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B不符合题意;
C.恒星、萤火虫、点燃的蜡烛自身都能够发光,都是光源,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
AB.伽利略最早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并且最早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C.大约二千四五百年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墨翟和他的学生作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理,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太阳光,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
A.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演员在平面镜中成虚像,故A错误;
B.因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演员远离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不变,故B错误;
C.由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演员面镜时,像也面镜,故C错误;
D.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故演员以的速度运动时,像也以的速度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
由题意可知,上世纪中叶科学家发明了红光LED和绿光LED,1993年日本科学家又发明了另一种LED,使人们得以用LED凑出足够亮的白光。因为红、绿、蓝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白光是其它色光复合而成的,所以日期本科学家发明的是蓝光LED。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
AC.小孔成像和手影游戏都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AC不符合题意;
B.小红照镜子成的是和自己等大的像,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B不符合题意;
D.铅笔好像折断了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的折射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详解】
A.阳光下地上呈现人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筷子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水面偏转,筷子看上去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平面镜反射光线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栽在河边上的树,形成岸旁景物清晰的“倒影”,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详解】
C D.利用平面镜成像,故应该面向视力表,故CD不符合题意;
A B.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距离平明镜3.5m,而人眼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为5m,人离平明镜需要1.5m,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A
【详解】
A.入射光线远离法线时,入射角增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增大,故入射光线远离法线时,反射光线也远离法线,故A正确;
B.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B错误;
C.当入射光线与镜面垂直时,入射角为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0°,故C错误;
D.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时,入射角为
90°-30°=6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故D错误。
故选A。
9.D
【详解】
红色的物体只反射红光,而吸收其它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当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红色上衣,白色裙子的演员身上时,观众看到她上衣呈黑色,裙子呈绿色,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A
【详解】
A.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影子的形成是由于遮挡物遮住了阳光,阳光不能透过遮挡物传播过去,所以就会在物体身后形成阴影,也就是影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月食也是由于地球遮挡了射向月球的光,所以在地球上不能看到完整的月球。这也是由于光线沿直线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C
【详解】
茶色玻璃前面有一支蜡烛,蜡烛在茶色玻璃后面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茶色玻璃后面有一个杯子,并向杯子中倒水,杯子的位置正好是蜡烛像的位置,所以可以看到蜡烛在水中燃烧,茶色玻璃后面的杯子和水都是实物,烛焰是虚像。
故选C。
12.B
【详解】
A.小孔成像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平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正确;
C.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C错误;
D.海市蜃楼是由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3.B
【详解】
AB.由图示知,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度,那么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60度,即入射角为60度,而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等于60度,故A错误,B正确;
C.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共面,故C错误;
D.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14.A
【详解】
A.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平面镜,所以看见水中的“云”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光进入空气中的小水珠多次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B
【详解】
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情况是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左右相反,物与像等大,故B正确。
故选B。
16.A
【详解】
A.手在灯光下形成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筷子看起来变弯折,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中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D
【详解】
A.手影是影子,其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玻璃幕墙晃眼是因为玻璃幕墙表面很光滑,当光射到玻璃幕墙上发生镜面反射,故B不符合题意;
C.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从树上出来的光线经过水面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在水杯中倒入水后,杯底看起来升高了原因是光在水面发生了折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8.A
【详解】
A.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地面上的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雨后的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
【详解】
平面镜成像中,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脚尖上A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可得到像A′,如图所示:
20.
【详解】
首先根据光线完成光路,光线水平射入后,经平面镜竖直向下反射,再经平面镜反射后又水平射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做出法线,并做法线的垂线即镜面的位置,如图所示:
21.前 3.74~3.76 A
【详解】
(1)[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
(2)[2]由图乙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3刻度线对齐,右侧略大于6.7cm,估读为0.05cm,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3)[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则蜡焰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在实验中如果把平板玻璃向左倾斜(如图丙),观察到蜡烛的像的位置在图中的A处,小轿车前面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车内物体所成的虚像位于玻璃的上方,不妨碍司机视线。
22.较暗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A 虚 相等 垂直 直尺与玻璃板不垂直
【详解】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暗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成像更清晰。
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对像和物体进行比较。
(2)平面镜成的像是由镜面反射的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一侧观察。
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将像点和对应的物点连接,可以发现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作出AB两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B’,将两点连接,即为物体的像,故作图如下:
(5)蜡烛B无法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是直尺与玻璃板不垂直,使蜡烛A的像不在水平面内。
23.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刻度尺 用来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 能 D 0.48 不随
【详解】
(1)本实验要选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 为了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用来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
(3)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当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玻璃板向物体倾斜时,由于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则像会上升,为位置。
(4)由于所成的像是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若在玻璃板背面放置一块不透明木板(如图丙),则在玻璃板中仍然能看到蜡烛A的像。
(5)较远的像形成原因是光由空气进入玻璃板发生一次折射,在经过玻璃板离物体远(后面)的镜面反射回来,最后从玻璃折射进入空气到达人眼,一共发生了一次反射,两次折射,较远的像是经过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所以比较暗,故选D。
(6)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两个清晰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96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0.48cm 。因为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相当于两块平面镜,两个平面镜相距0.48cm时,镜前同一物体的像相距0.96cm。
(7)玻璃门中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虚像不在玻璃门上,所以自动打开门时,他在玻璃门中的像不随门平移。
24.薄 未点燃 前侧 等效替代法 不变 不能 虚
【详解】
(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所以,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
25.500s
【解析】
【详解】
由速度公式:v=可知,光的传播时间:t= =500s.
【点睛】
已知光速与路程,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光的传播时间.
26.3.9×105km
【解析】
【详解】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光速,
光从月球反射到地球的时间:,
由得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点睛】
重点是速度公式的应用,注意公式应用时单位要统一,通常计算时,单位都变为主单位,最后可变换成题中要求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