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板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板块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9 19:1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板块教案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中受到关于做人的启示。
2.学习诗歌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教学课件。
2.搜集有关鲁迅的名言等资料。
学生准备:朗读课文,结合学习提示的要求搜集、整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几堂课中学习了有关鲁迅的文章,大家还记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那震撼人心的场面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复述课文内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病逝后,许多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诗人臧克家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与怀念之情,写下了这首诗——《有的人》。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指名读诗歌副标题和学习提示,说说知道了什么。
3.简介诗人臧克家和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1)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简介,学生自读了解。小组内交流补充自己查阅的作者资料。
(2)说说创作背景。
4.过渡:今天就让我们随诗人臧克家走近这位文学巨人,再次感悟鲁迅先生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操作指导:教师要借助复习旧知,来创设情境,快速地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学习诗歌前,要引导学生先了解诗人臧克家,这样有助于学生带着庄重严肃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板块二 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活动1 初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
1.引导学生回忆朗读现代诗歌要注意的问题。(关注标点的停顿,关注诗行及诗节之间的停顿,读出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2.根据自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诗。
课件展示:
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自己查找的资料,边读边想: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同桌合作,互相交流。
(1)同桌互读诗歌,关注标点,以及诗行、诗节之间的停顿。
(2)同桌配合读诗句,两人一小节读诗句,其他同学评价。
4.听录音,小声跟读,掌握诗歌节奏。
5.齐读诗歌,读出节奏感。
活动2 明确诗歌结构划分,概括诗歌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课堂活动卡1的内容。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先独立探究,再小组合作探究,认真完成活动卡中提出的问题。(课件出示)
学生课堂活动卡1
活动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对比理解诗歌中刻画的两种人。
诗歌中主要写了哪两种人? 他们都是怎样对待人民的? 人民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根据内容,诗歌的结构应该如何划分?
①第1节为第一部分。
②第2~4节为第二部分。
③第5~7节为第三部分。
(2)诗歌中写了哪两种人?人民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课件展示:①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最后人民把他摔垮。
  ②有的人,像鲁迅那样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为人民着想。最后人民永远记住他。
(3)诗歌中对这两种人是怎样描述的?
课件展示:有的人活着,    肉体和生命还存在
他已经死了; 精神已经消亡
有的人死了, 肉体和生命消亡
他还活着。 精神永存
(4)小结:两种不同的人,一种人像鲁迅那样,是令人敬佩、赞美的;另一种人欺压百姓,作威作福,是令人鄙视、嘲笑的。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歌,读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3.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还有什么发现。(每一节都写到两种人,且都是两种人的对比;诗中小节之间的内容是相对应的,如:第2、5节,第3、6节,第4、7节。)
操作指导: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并在小组活动时相机进行指导。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考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对比朗读,提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为下文学习诗的表达方法做铺垫。
板块三 对比朗读,感悟鲁迅精神
活动1 品读诗歌,感悟区别
1.自由朗读诗歌第1小节,小组合作交流理解两个“活”和两个“死”。(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2.汇报:
课件展示: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1小节。
活动2 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2
1.课件出示活动卡2,指名读一读。
学生课堂活动卡2
活动内容:再读诗歌第2~4小节,借助资料,深刻理解鲁迅伟大的精神。
诗歌中描写鲁迅的诗句 你想到了哪些资料? (鲁迅名言、别人对鲁迅的评价等) 用关键字词概括鲁迅的精神。
句1
句2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2~4小节。
3.组长带领组员抓住关键语句,认真完成活动卡。
活动3 全班交流,深入理解鲁迅伟大的精神
1.指导学生读诗歌第2~4小节中描写鲁迅的句子,课件出示。
2.借助资料或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谈谈对句子的理解。(课件演示相关内容,完成活动卡)
(1)课件出示诗句: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①补充资料,加深学生的感受。
课件展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
②回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为黄包车车夫包扎的情景。
③鲁迅能够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为人民服务、不计回报的人。他有着一心为民,甘愿为民奉献的精神。
(2)课件出示诗句: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①补充资料:
课件展示:“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②鲁迅宁愿自己成为默默无闻的野草,像野草一样坚强,不向恶势力低头,为了革命,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彻底底的牺牲精神。
(3)课件出示诗句: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①补充事例:回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事例。
②鲁迅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人民服务,关心劳苦大众,他有着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3.再来说说第1小节中两个“活”字与两个“死”字有怎样的深刻内涵。
(1)第一个“活”是指人肉体的活,第一个“死”是指缺少灵魂,精神已死。
第二个“活”是指灵魂、意志、精神的永存,第二个“死”是指肉体已经死亡、离开人世。
(2)小结:像鲁迅一样的人“虽死犹生”,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重;而反动派统治者在人民心中“虽生犹死”,他们对外不抵抗,对内压迫人民,受到人民的痛恨。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配乐朗读。
操作指导: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适时地指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以及联系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来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感悟鲁迅伟大的精神。教师要在品词析句、体会写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挖掘诗歌的深刻内涵。在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与自主感悟中,帮助学生走近鲁迅先生,领悟鲁迅精神。
板块四 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活动1 联系生活,寻找“鲁迅式”的人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说一说还有哪些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物事迹。
(1)周恩来总理——为了人民的事业忘我地工作。
(2)詹天佑——为了国家不计名利。
…………
2.总结: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是最可爱的人,永远是最可敬的人!鲁迅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活动2 模仿写法,创作小诗《有的人》
1.回顾诗歌写法。(对比)
2.指导练笔。
(1)想想身边的大人或同学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2)想想是什么样的行为说明他有这样的优点和缺点。
(3)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以“有的人”为题,尝试写一首小诗。)
操作指导: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生活中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的事例,可以引导学生将“鲁迅精神”向生活中延伸,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做人的真谛——做有价值的人!指导学生仿写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跨越时空和今天的生活对接,轻轻地在学生心中画出一道是非对错的分界线。从作者的创作初衷出发,这个教学环节更是对诗歌主题的一个更好地诠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把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作为教学重点。例如,在初读诗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的环节,教师尊重学生的初读感受,给学生自由交流思想的机会,因为教师相信: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会诞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2.引领学生更多地了解作者。每一篇新课教学之后,教师都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一篇文字材料,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的脉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本课教学中,教师精设作业,引导学生搜集并阅读诗人臧克家的更多作品,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