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阿Q
鲁迅作品最经典的三个悲剧人物
祥林嫂
孔已己——有姓无名;
阿 Q——有名无姓;
祥林嫂——既无名也无姓。
孔乙己、阿Q、祥林嫂
导入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作 家 作 品
01
作者简介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 、 、 。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他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周树人
豫才
《狂人日记》
作品简介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坟》《热风》等
翻译: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陈独秀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年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四大文学体裁:诗歌、散文、戏剧、小说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三要素
没有春天的女人——祥林嫂
02
任务一:初读感知,熟知情节
初读课文,列出祥林嫂年表和“我”在鲁镇的活动时间表,并划分情节。
祥林嫂人生履历表 姓 名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不详 (照片)
相 貌 周 正 身体状况 健康 人生经历 年龄 身份 地点 主要经历 二十六七以前
人妻
卫家山
与打柴的祥林(约16岁)结婚、生活
二十六七岁
寡妇
初到鲁镇
春天死了丈夫。冬逃离家,经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再嫁)
卫家山
贺家墺
春上遭劫,被婆家抓回卖掉,为小叔娶媳妇,拼死反抗
春上嫁给里山贺家墺的贺老六,年底生阿毛,生活好转
二十八九
贺家墺
贺老六患伤寒死去,阿毛两岁
三十三十一岁
再寡
再到鲁镇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吃了,秋天她到鲁镇做工
三十一二岁
鲁镇
捐门槛赎罪,冬至祭祖仪式被拒绝
三十二三岁
鲁镇
头发花白了,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乞丐
鲁镇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
鲁镇
年底带着疑问和恐惧在“祝福”中死去
不详(祥林嫂)
12月23日,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
12月24日,午饭后,访朋友回来在河边见到祥林嫂,她问我三个问题。回来觉得心里不安。
12月25日,午饭后还是看朋友。鲁镇人都忙着准备“祝福”。傍晚,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晚饭后,回想祥林嫂的一生。
12月26日,五更被爆竹惊醒。天亮,离开鲁镇。
“我”在鲁镇的活动时间表:
梳理小说情节
序幕:旧历年鲁镇预备祝福
结局:祥林嫂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祥林嫂逃婚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祥林嫂再寡又到鲁镇
尾声:鲁镇开始了新年祝福
现实
回忆
现实
情节结构梳理
环境描写
倒叙
环境描写
叙事线索:“我”的所见、所忆、所感
倒 叙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
在情节安排上,设置悬念,营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在主题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冬初之时
苦难
希望
时间
初春之时
秋季之时
迎春之时
丧夫逃离初到鲁镇
婆婆寻来
被迫改嫁
卖力干活
得到认可
育有一子
生活幸福
丧夫丧子
重回鲁镇
捐建门槛
愿获救赎
沉重打击沦为乞丐
得到答案
凄惨死去
任务二:再读深思,分析形象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祥林嫂的?请找出来,并据此探究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肖像(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死前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青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有泪痕,无神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黄中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对生活已经绝望
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三次肖像
年轻耐劳,生机还旺
形容枯槁,极端痛苦
神情呆滞,完全麻木
人生悲剧史
小说的三次肖像描写尤其是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展示人物命运的悲剧史。
(2)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作品多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请找出来,说说她当时怎样的内心世界?
找眼睛
析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讲阿毛故事
捐门槛
不让祝福
行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
安分
眼角带着泪痕
内心痛苦
直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
被原生家庭卖作童养媳
希望过小日子 丧夫无子 希望第一次破灭
希望守寡 被婆婆卖 希望第二次破灭
出逃打工 被卫婆出卖,婆婆抓回 希望第三次破灭
希望以死守节 寻死不成 希望第四次破灭
希望过小日子 丧夫失子 希望第五次破灭
希望诉苦求安慰 被众人消遣、厌烦、嘲笑 希望第六次破灭
希望捐门槛赎罪 被四叔、四婶歧视 希望第七次破灭
希望向我询问 被我敷衍 希望第八次破灭
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鲁迅对其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么他对祥林嫂亦是如此吗?
抗争表现
逃
撞
捐
问
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死前问我鬼神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未果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了一个被迫害的人物,以至被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所吞噬。
我做过很多次努力,最终还是没能拯救自己。
死者分析结论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耐劳、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里,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不但不能争得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被践踏、遭迫害、被愚弄、受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在“祝福”中走向死亡。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问题: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
嫌疑人分析—— 鲁四老爷
“谬种”——冷酷无情、虚伪
三次“皱眉”
初到鲁镇,“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猜测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
二进鲁镇 “败坏风俗”
“可恶!”
“可恶,然而 ”
“然而”
婆婆抢人的举动给自己带来麻烦
祥林嫂私自逃走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
卫老婆子先荐后劫
像祥林嫂这样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得到的
嫌疑人分析—— 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嫌疑人分析——柳妈
柳 妈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嫌疑人分析——柳妈
柳妈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
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讽刺愚昧、麻木不仁
嫌疑人分析——四婶
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她的三次断喝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冷酷。
四婶的三次断喝
第一次:“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第二次:“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四婶又慌忙的说。
第三次:“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嫌疑人分析——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毫无人情味、虚伪狡黠的中人形象。她以介绍人打工为职业,从中谋利。即使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善良、安分耐劳、命运悲惨的人,也把她当作自己谋取金钱的工具,即使对鲁四老爷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她为了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也敢于欺骗,合伙将祥林嫂劫走,她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在鲁镇,她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凭借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貌似有同情、怜悯之心,活得有滋有味。她被金钱和礼教吞噬了灵魂,而同时又帮着封建礼教吞噬任何一位她认为有可能被吞噬的人。祥林嫂被四婶赶出家门,卫老婆子再也不来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她认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因此,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之间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卫老婆子命运的悲剧性更显示祥林嫂命运的可悲。
嫌疑人分析——祥林嫂的婆婆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霸道强势、自私冷漠
嫌疑人分析——鲁镇的男男女女
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麻木冷漠(国民劣根性)
讨论并交流:
(1) “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代表一种有限叙述视角。(2)用第一人称讲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3)线索作用。以“我”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全文。(4)主题上:“我”代表一个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方面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教;但另一方面也只对祥林嫂抱有有限同情,很快就忘了祥林嫂带来的不快,想着要去吃“鱼翅”了,这就深化了主题。
小说中的“我”起了什么作用?
封建礼教
冷漠
迷信
软弱
封建礼教
鲁镇人
柳妈
“我”
鲁四老爷
鲁四婶
婆婆
卫老婆子
祥林嫂
贞节观念
封建思想
封建等级
封建礼教
夫 权
神权
族权
政权
谁 是 凶 手
鲁镇的社会环境
封闭落后迷信传统
鲁镇的思想信条
顽固守旧尊崇礼教
鲁镇的待人处事态度
冷漠无情
麻木愚昧
合谋杀害祥林嫂
元凶
帮凶
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
鲁镇人
嫌疑人分析结论
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卫老婆子、柳妈、众人以及“我”,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都影响了祥林嫂,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伦理道德、礼教思想的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愚昧、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牺牲品。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结案陈词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惨状触目惊心。
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我为什么这样办呢?因为上吊服毒跳井那些办法,都非自己动手不可,你是个14岁的孩子,如何能够办到的?我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来,替我想出了这个法子,叫你坐在屋子里从从容容地绝粒而死。这样殉节,就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
饿到第六天,它的母亲不忍心了,劝他父亲干脆送点毒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她父亲却说:“你要晓得我们县里的乡风。凡是绝粒殉节的,都是要先报官。因为绝粒是一件顶难能而又顶可贵的事,到了临死的时候,县官还要亲自去上香敬酒,行三揖的礼节,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教一般妇女都拿来做榜样。有这个成例在先,我们也不能不从俗。阿毛绝粒的第二天,我已托大舅爷禀报县官了。现在又叫她服毒,那服过毒的人,临死的时候,脸上要变青黑色,有的还要七窍流血。县官将来一定是要来上香的,他是常常验尸的人,如何能瞒过他的眼?这岂不是有心欺骗父母官么?我如何担得起?”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选自20年代初《新青年》)
揣摩环境
交代背景
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镇上各家
准备“祝福”
“我”对 “祝福”的感受
鲁四老爷家
的“祝福”
毁灭希望
不让祥林嫂沾手祭器
对照鲜明
呼应开头,揭露礼教吃人本质
讨论:文章几次写到“祝福”?有什么作用?
揣摩环境
《祝福》中有四处写雪,请分别赏析其作用。
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点明鲁镇准备“祝福”的节令场景,衬托了作者烦乱的心境,也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揣摩环境
第二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作用:烘托祥林嫂死后的沉寂氛围。祥林嫂的死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影响,反而让大家觉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连“我”也觉得“反而渐渐舒畅起来了”,这更突出了祥林嫂是生活在一个没有温暖的世界里。
揣摩环境
第三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作用:暗示又是“祝福”时节,情节将会发生转折。具体表现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自此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沦为众人的笑料,连头上的伤疤也成了“耻辱的记号”,于是她被大家彻底孤立了,再也没能感到一点温暖。
揣摩环境
第四处: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用:表面祥和的“祝福”氛围,更加反衬了祥林嫂命运的凄惨。你看,连绵不断的爆竹、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的节日气氛,这些都与一个无辜妇女的惨死,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延 伸 拓 展
04
1.电影《祝福》的结尾对小说作了这样的改编:祥林嫂捐了门槛“赎罪”后却仍被鲁镇的人鄙夷,她愤然举起菜刀,砍向自己曾寄予无限希望的门槛。你认为这种改编是否符合小说中祥林嫂的思想性格?从文中找依据说说理由。
2.把小说的题目改成《祥林嫂》可以吗 与《祝福》相比较,哪个标题更好 为什么
“祝福”是祥林嫂悲剧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以事件命名的特点;“祝福”的环境揭示了神权在祥林嫂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揭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祝福”的祥和气氛中祥林嫂死去,这种对比更能突出小说的批判主题。
3、假如你穿越到祥林嫂生活的时代,你会和祥林嫂说什么?你会怎样让她活下来?(结合祥林嫂的认知水平)
4、在我们成长的各个阶段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
不能逢人就揭自己的伤疤,学会自我愈合。自愈,是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本领,不做生活的“祥林嫂”。自强、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作者寄语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