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趋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脾气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材料二: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7岁,沈尹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不得不说,“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三: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道德教育蕴含。首先,审美教育是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有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B.“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是因为这种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
C.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D.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道德教育只有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才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
2.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开放的社会,审美本应是多元的,但纵容“娘炮之风”泛滥,势必影响到关系祖国未来的青少年的培育。
B.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朱光潜“审美代宗教”的主张。
C.“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两种不同文化的嬗变,而“五四”文学运动与之是息息相关的。
D.审美教育服务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终极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3.下列言论或现象,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以上三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老艺术家阎肃认为:“我们也有风花雪月, 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B.毛泽东曾热情褒扬:“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
C.当下社会渐渐刮起“娘炮之风”,“五四”时期的文化却青春气息勃发,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抱怨的:“一代不如一代!”
D.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术上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当下应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文本一:
百合花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 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节选自闻一多《红烛》)
6.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
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她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第二次是她听到小通讯员受伤的经过时的难过心情。
C.“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照应上文,既表现了小通讯员关心他人的品格,也表达出“我”无比痛苦的心情。
D.“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流泪”写出红烛燃烧的状态,“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
7.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表现了内容的真实性。
B.“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C.“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中“残风来侵”是指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
D.闻一多的《红烛》这首诗,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8.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9.《红烛》这首诗表现了一种“红烛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元和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四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长庆二年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吾谓斯文遂绝 绝:形容词,独一无二的
②章武皇帝纳谏思理 理:动词,治理
③而令师道掠美 而:连词,表转折
④是朕拔擢致名位 致:动词,得到
⑤丁母陈夫人之丧 丁:动词,逢
⑥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 为:判断动词,是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B.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C.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D.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文才出众。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对居易的文章却十分赞赏,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B.白居易擅长作诗。他写的众多诗歌都富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他很多文章。
C.白居易积极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为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认为应由朝廷来做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不高兴,幸亏李绛为他说情,才纾解了皇帝的不满。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2)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14.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诗人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诗人的痛苦因此就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表达了诗人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由情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16.请简要分析首联景物描写的手法。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是写词人故地重游,引起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鸟和鱼表明自己渴求摆脱官场,向往家乡的田园生活的感情。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从《登鹳雀楼》这类耳熟能详的唐诗经典,到《乡愁》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________。当下社会,经典诗词更需要赋予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诗词随着优美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________出蓬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 )。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________。我们将传承诗词的经典精品献给人们,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________当代文化风尚。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沁人心腑 萌发 心悦诚服 引领
B.感同身受 焕发 心悦诚服 指引
C.感同身受 萌发 心驰神往 指引
D.沁人心腑 焕发 心驰神往 引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平智慧精髓成果。
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
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
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
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玩具弄乱了一屋子,不用反复念叨,但要告诉他,这是你的玩具,① 。也许孩子收拾起来很慢,但只有这样他才能体会到自己是玩具的主人翁,而不是袖手旁观。
要让孩子参与日常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因为这些都是在告诉孩子,我们作为家庭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付出,② ,做“小公主”“小皇帝”。幼儿园,小学,是孩子第一次接触真实的社会。他要明白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玩具需要轮流玩,上洗手间需排队等待,要学会说“你好、谢谢、对不起”。看似最简单的社交礼仪,却是孩子融入社会的基础。
所有的家庭教育最终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而有担当的个体。学习成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③ ,成绩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产物而已。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第1、2、3各段的主要意思。
八、命题作文
23.请以“我愿全速奔向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C
4.①开头总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②主体部分从“五四”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设、青年是文学创作主体、作品中洋溢着青春气息等角度并列展开论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
5.①戒绝奢靡浮夸之风,防止“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拒绝迎合低俗口味,抵制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②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激发青少年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青少年的心灵深处。③通过家庭审美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④借助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提高青少年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⑤充分运用社会审美教育,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6.D
7.A
8.①“细细地、密密地缝着”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②新媳妇缝破洞的行为,体现了不能让救人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衣服遗憾地离开的心理,表达了对通讯员19岁青春殒落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情感。
9.①牺牲自己,照亮世界(或“自我牺牲精神”或“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②面对黑暗,勇敢抗争(或“驱除黑暗,拯救祖国”或“抗争精神”)。③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或“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或“奉献精神”)。
10.C
11.D
12.B
13.(1)皇上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
(2)盗贼杀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论说他的冤屈,急切请求逮捕盗贼来一雪国耻。
14.①作为太子属官,先于谏官越职言事,不合礼法;②得罪小人,被人指摘;③招致执政者不满,被上奏贬职。
15.C
16.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澈,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17.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18.D
19.A
20.B
21.①玩好需要归位(或放回原处);②而不是一味享受;③孩子既独立又担当时。
22.第1段:要培养孩子主人翁意识。第2段: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第3段: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
23.例文:
我愿全速奔向你
“当——”一声钟响,将昏昏欲睡的我猛然从美梦中惊醒。
“怎么可能?”我失声叫道。都已十二点了,可对面那幢楼的一扇窗户里却依然亮着一盏灯,刺得我眼睛火辣辣的疼。
我已是高三学生了。父母为了尽量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把家搬到了离学校较近的这所公寓里。可是高三学习的巨大压力,如何能让我吃得消?看着白花花的空白试卷一天一天在书桌上堆起,看着成绩单上永远是倒数的自己,我的信心被一天一天的消磨,甚至有点想放弃了。
可是,我每天晚上发呆时总会看见对面楼上亮着一盏灯。开始我并未在意,可时间久了,我却惊奇地发现那盏灯似乎永远不会熄灭。“是谁在里面那么刻苦呢?”发呆之余,我总是在思考这件事。
一次,我在回家路上把疑虑告诉了自己的朋友。
“肯定是那个年级第一,他也住在你们小区,除了他,谁还会那么刻苦呢?”
我是知道那个年级第一的,每次考试成绩光荣榜上的第一个位置总是他的,每次学校考试后的表彰大会上总会有他上台发言。我从来不敢看他的成绩,因为我害怕看了后会让我更难过。他竟然也住在这个公寓,我既有些惊讶,也有些紧张。
我的发呆变得再也不能安稳了。每次发呆时他抬头望着窗外,总是第一眼先望见那盏灯,我就猛然想起那位年级第一。“他真是太厉害了。”我总是这样感叹,因为每天不论多晚,只要我还未睡觉,那盏灯总是亮着,那位年级第一似乎永远不会感到疲惫。哀叹之后,我的耳后根总是一阵一阵的发红。
直到一天,我再也不能容忍自己这样虚度下去了。我在心中默默地发誓:我要全速奔向你,和你这位永远的第一好好较量一番,首先咱看谁晚上熄灯更迟!
于是我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再也不是那个心无所想茫然懈怠的状态了。每天晚上我总是克制着自己不再发呆,支撑着自己努力学习。于是书桌上小山似的空白试卷渐渐矮了下去,试卷上的分数渐渐高了起来,成绩单上的名次也渐渐浮了上去……
高考后,我欣喜地看到自己的成绩能够上一所重点大学了,要知道,以我几个月前的成绩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事。我很高兴,便提了一点礼品和自己那位朋友去拜访这位年级第一。
爬上楼后,我找到了那个总是亮着灯的人家。门竟然是开的,我轻轻一推,却惊呆了——
这只是一个扫帚间,根本没有人住!
而那位年级第一,却住在另一幢楼里。
其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他是否真实存在。心中有了榜样,就有了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所谓见贤思齐焉,我愿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有一个给我前行动力和精神支撑的“灯”,然后在你的指引下,我将争分夺秒全速奔向你——心中的榜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