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1 09:10:43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2)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3)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4)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5)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兴中会的创立
时间:1894年
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2)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A、时间: 1905年8月
B、地点:日本东京
C、成员组成: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D、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E、主要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F、机关刊物: 《民报》
G、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H、意义: 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前提
核心
补充发展
拓展提升——评价三民主义
(1)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武装起义
浙皖起义1907
萍浏醴起义1906
黄花岗起义1911
镇南关起义1907
预备立宪
(1)领导者:资产阶级立宪派
(2)过程:①五大臣出洋考察——1905
②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6
③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
④皇族内阁的成立——1911
(3)立宪运动的影响:立宪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导火线——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2)过程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黎元洪
湖北军政府成立
2.清政府土崩瓦解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汉口
汉阳
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清政府土崩瓦解。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
3.中华民国的建立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总统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①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内容: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③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①原因:
a.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镇压南方革命。袁世凯一方面命令他的部队向革命军进犯,直接打击和削弱革命力量,另一方面,又施展和平攻势,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对清政府,袁世凯利用革命势力,武力逼宫,迫使清帝退位;
b.帝国主义列强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政府外交孤立、军事威胁、经济封锁;
c.立宪派、旧官僚对革命阵营施压;
d.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退让。
②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③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
袁世凯和他的僚属在外务部合影
思想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经济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社会生活
促使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孙中山
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有哪些?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1)变化: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约法;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礼仪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2)不同: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 原因:分析评价的着眼点不同。
史料探究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意义及局限性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革命组织、三民主义
条件、过程、结果
中华民国建立
南北议和、《临时约法》
知识梳理
课堂检测
1.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A.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它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C.它特别规定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D.它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建立中华民国,而不是君主立宪制,C项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孙中山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说到:“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据此反映了
A.孙中山认为反革命的专制阶级是皇帝势力
B.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主动采取了灵活措施
C.孙中山找到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
D.孙中山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不得已的与专制阶级谋妥协,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故D正确;孙中山在材料中并没有表明反革命势力是皇帝势力,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资产阶级的措施,B项排除;孙中山找到的并不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真实原因,排除C项。排除ABC项,故选D项。
3.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确立了共和政体 C.实现了民族独立 D.增强了民族意识
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信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民族意识;“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民主意识。由此可知,梁启超主要肯定了辛亥革命增强民族民主意识的功绩,D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了梁启超肯定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未涉及民主共和政体和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排除C项。故选D项。
4.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革命团体是同盟会,D项正确;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都没有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排除ABC项。故选D项。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了一种“总统的表面特权”(尊严)与“总理的实际权力”(效率)并存的二元体系,致力于使总统政治资源处于不断流失的状态。该状况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临时总统制 B.三权分立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立宪制
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即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的名令须由总理副署才有效,以此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这与材料中的现象相符,C项正确;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实行临时总统制,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制,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共和制,不是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C项。
谢谢观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辛亥革命习题
一、选择题
1.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A.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它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C.它特别规定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D.它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2.毛泽东曾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的“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
A.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B.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以宪法的形式否定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D.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3.孙中山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说到:“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据此反映了
A.孙中山认为反革命的专制阶级是皇帝势力
B.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主动采取了灵活措施
C.孙中山找到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
D.孙中山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4.史学家金耀基认为:中国现代化文明转型有三个主旋律:经济上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文化上从经学到科学;政治上从帝制到共和。开启这三个主旋律的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 废科举,设新式学校 辛亥革命
B.鸦片战争 新文化运动 清末新政
C.洋务运动 废科举,设新式学校 戊戌变法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5.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确立了共和政体 C.实现了民族独立 D.增强了民族意识
6.在辛亥革命时期,有人对江苏、湖北38个州县的57位实权人物的个人成分做了分析,其中士绅与立宪派、旧官僚合计为44人,占77%以上。这反映出辛亥革命
A.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 B.遭到封建势力的外部破坏
C.改变了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 D.由立宪派和地方士绅主导
7.有历史学家指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这是强调辛亥革命
A.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B.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C.打破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8.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虽然没有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体,却有绝大的成绩,造成了一个大解放的空气,各种革命的新种子生根发芽。在他看来,辛亥革命
A.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9.辛亥革命后,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各种政党竟相成立。这说明,辛亥革命
A.使中国政治秩序走向了混乱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了人心
C.为中国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 D.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10.陈旭麓先生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A.结束了君主专制的统治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材料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刺激了士大夫中的极少数先觉者开眼看世界。他们第一次把天下”的概念建立在近代地理科学的基础上,表达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念:中国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处在世界的中心。中国开始了由“天下”回归为“国家”的艰难历程。甲午战争
19世纪末的中国,出现了创办实业、交通、通讯,举办新式教育,创办近代报刊的热潮,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事务日趋纷繁,由此揭开了晚清行政机构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1901~1905年为第一时期。1901年7月,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外务部由总理大臣、会办大臣、左右待郎组成,下设司务斤、和会、考工、榷算、庶务四司,俄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电报六处和清档房。1906~1911年为第二时期。1906年9月1日,清政府被迫宣布“仿行宪政”,并成立编制馆,由载泽、世续、那桐、袁世凯全权负责,至此,中央行政机构进入全面改革时期。
——摘编自姚琦《中国行政机构近代化的开端一评清末中央行政机构改革》
(1)概括清末中央行政改革的特点。
(2)简要评价清末中央行政机构改革。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三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发行机构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1)材料一中,孙中山对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做了怎样的概括?
(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
(3)据材料三,分析辛亥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建立中华民国,而不是君主立宪制,C项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宪法的形式否定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符合材料“革命性、民主性”的说法,C项正确;AB项属于宪法的具体内容,排除;D项是该宪法的地位,排除。故选C项。
3.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不得已的与专制阶级谋妥协,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故D正确;孙中山在材料中并没有表明反革命势力是皇帝势力,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资产阶级的措施,B项排除;孙中山找到的并不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真实原因,排除C项。排除ABC项,故选D项。
4.A
【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指的是洋务运动,文化上从经学到科学指的是废科举,设新式学校,政治上从帝制到共和指的是辛亥革命,A项正确;鸦片战争并未使中国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排除B项;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不能使中国实现共和制,排除C项;五四运动并未使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信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民族意识;“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民主意识。由此可知,梁启超主要肯定了辛亥革命增强民族民主意识的功绩,D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了梁启超肯定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未涉及民主共和政体和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革命党人在政权中占少数,士绅与立宪派、旧官僚占很大比例,而反映出革命党人对立宪派与旧官僚妥协,让他们进入革命政权,反映出辛亥革命 具有明显的妥协性、不彻底性,故 A正确;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而江苏、湖北38个州县的57位实权人物中,士绅与立宪派、旧官僚占很大比例,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排除C;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并非由立宪派和地方士绅主导,排除D。
7.B
【详解】
根据“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已经逐渐抛弃了专制皇权的观念,故B正确;材料强调辛亥革命从思想观念上对人们的改变,而不是强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排除A项;C项与“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这一主旨无关,排除C项;D项涉及的是经济方面,而材料涉及的是思想观念,排除D项。
8.D
【详解】
根据“各种革命的新种子生根发芽”可知辛亥革命为之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故D符合题意;维新派已经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A;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排除C。故选D。
9.C
【详解】
辛亥革命后,各种社会改造思想纷纷出现,各种政纲政论“遍布报刊”,各种政党纷纷成立,民主政治呼声加强,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C项正确;“政治秩序”走向混乱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辛亥革命“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D项错误。
10.A
【详解】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里陈旭麓先生便是强调的该作用。故选A;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排除B;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在此处未体现,故排除CD。
11.
(1)特点:受到时局影响;阶段特色鲜明;借鉴西方经验;机构设置日益完善。
(2)评价:清末行政机构改革适应了时代转型的需求,是中国近代行政机构改革的一次重大变革;与晚清内政外交的变化相吻合,触动了清末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有利于晚清政治的近代化转型;但改革是在国内外严峻形势的刺激下被迫进行的,其成果有限。
【详解】
(1)根据材料“19世纪末的中国,出现了创办实业、交通、通讯,举办新式教育,创办近代报刊的热潮,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事务日趋纷繁”可归纳出受到时局影响;根据“1901~1905年为第一时期”“1906~1911年为第二时期”可归纳出阶段特色鲜明;根据“1901年7月,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外务部由总理大臣、会办大臣、左右待郎组成,下设司务斤、和会、考工、榷算、庶务四司,俄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电报六处和清档房”可归纳出借鉴西方经验;机构设置日益完善。
(2)根据材料“19世纪末的中国,出现了创办实业、交通、通讯,举办新式教育,创办近代报刊的热潮,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事务日趋纷繁,由此揭开了晚清行政机构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行政机构改革适应了时代转型的需求,是中国近代行政机构改革的一次重大变革;与晚清内政外交的变化相吻合,触动了清末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有利于晚清政治的近代化转型;根据“清政府被迫宣布‘仿行宪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是在国内外严峻形势的刺激下被迫进行的,其成果有限。
12.
(1)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2)①是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②反映人民渴望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详解】
(1)根据材料“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可知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整理归纳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称为“三民主义”。
(2)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反对主权在君的封建专制制度,“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体现了人民渴望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分权制衡的原则。而且从性质上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根据材料“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可知辛亥革命后,人们对国家政治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民主”“民权”“民国”“国民”等词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反映了人们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