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1 09:51: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习题
一、选择题
1.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一份宣言提出,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该宣言发表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D.主张国共合作进行北伐
2.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与之相关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A.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B.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4.“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东洋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华东
B.华南
C.东北
D.西南
5.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时刻,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是为了
A.反击八国联军
B.推翻君主专制
C.打到北洋军阀
D.抗击日本侵略者
6.在武汉,国民党恢复了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并邀请共产党人参加,周恩来出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出任第三厅厅长。同时,共产党代表团积极筹备群众组织,支援保卫武汉的前线战事。据此可知
A.国共两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B.全民族抗战局面逐步发展
C.国共两党党内合作局面形成 D.国民革命推进到长江流域
7.“东北沦亡,时途五教,国权凌明……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水于教中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业听国人之处置。”据此判断,此宣言发出时中国的国内局势是
A.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 B.日本迅速灭亡中国计划破
C.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D.抗日民族统战线初步形成
8.20世纪30年代,上海祥生出租汽车公司利用“公司的新电话号码为40000”,宣传“四万万同胞,拨四万号电话,坐四万号车子”。这一宣传
A.有利于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B.反映出日本加剧了侵略的步伐
C.带有浓厚的市场保护意识 D.体现了营销与救亡结合的特点
9.中共中央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并待命出动,……”。此宣言发表于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中共土地革命时期 D.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10.1937年9月6日,在延安的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一个特别行政区。这一变更
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促使中国社会矛盾发生根本性巨变
C.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 D.适应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
二、非选择题
11.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回顾历史,发人深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有预谋地炸毁南满铁路一小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炮轰沈阳城。
材料二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日军大屠杀的暴行,绝非少数士兵违犯军纪而产生的偶然事件。”驻留在南京的德国外交官向德国政府报告说: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这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陆军,即日本本身的残暴和犯罪行为”。
——王建明、曾景忠《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1)材料一叙述的是中国抗战史上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它与七七事变在中国抗战进程中分别占有怎样的地位?
(2)指出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人数和被害者身份。依据材料二,揭示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实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蒋介石在国民党南京市党员大会上的演讲(1931年9月22日)
材料二 “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间,总统(蒋介石)说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
——摘编自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四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毛泽东关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问题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193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
(2)根据材料二,分析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所持态度。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在抗日战略方面的异同。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各自的战略的?
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的主张。面对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局面,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提出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1937年9月22日,中国国民党正式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选A项;B项与题意主旨不符,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时间不符,均排除。
2.D
【详解】
根据“1937年7月8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中央是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发表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正确答案选D项。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一·二八事变发生于1932年,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时间上都不吻合。因此,排除A、B、C项
3.D
【详解】
从题干“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看出这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故D符合题意;1928年张学良宣告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故A不符合题意;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也标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故B不符合题意;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宣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C不符合题意。
4.C
【详解】
从材料“九月十八来了东洋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联系所学可知此歌谣讲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炸毁沈阳附近柳条湖的一段铁轨,诬为中国军队所为,开始炮轰东北军阵地,此事件发生在中国东北,答案为C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5.D
【详解】
根据“1937年卢沟桥事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是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故选D项;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1901年,排除A项;1937年中国早已经结束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已经表明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排除C项。
6.B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国民党在武汉恢复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并邀请共产党人参加,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情况应该是在抗战期间,国民党的这种做法加深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推动全民抗战的深入发展,B正确;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坚持的是片面抗战政策,排除A;抗战期间国共两党采取的是党外合作,排除C;据题意判断此时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
7.D
【详解】
材料出自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的《张、杨对时局宣言》,其中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D正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在七七事变后,A排除;B是淞沪会战的意义,排除;第二次国共合作后是在1937年,C排除。故选D。
8.D
【详解】
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可知,正是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尖锐化时期,因此上海祥生出租汽车公司利用“40000”来宣传,体现了营销与救亡结合的特点,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通讯电话,故A说法错误;材料没有直接体现日本侵华,故B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该公司的宣传口号,没有涉及市场保护,C错误。
9.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宣布取消“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苏维埃政府”“红军”番号,人民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等,体现了以民族大义为重,合作抗日的诚意,这一宣言发表于(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时期,D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即1924到1927年,红军和苏维埃政府还未建立,A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中共中央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等不符,B项错误;中共土地革命时期即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央并未主动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C项错误。
10.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这适应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D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A排除;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排除;C是在七七事变后,排除。故选D。
11.答案:(1)事件:九一八事变。地位: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的开始,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也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2)遇难者人数:30万人以上;被害者身份:普通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实质: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本质。
12.答案:(1)心态:不抵抗;寄希望于外国干预;攘外必先安内。
(2)态度: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
(3)相同:进行持久抗战。
不同: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主张进行运动战。
共同因素: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第 23 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目 录
日军的侵华暴行
03.
全面抗战的开始
02.
局部抗战
01.
(1)历史原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
(2)现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冲击。
一、局部抗战
材料2: 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持续了四年之久,是破坏力巨大的世界性危机。这场危机于1930年春波及日本,1931年达到顶点,国内阶级矛盾激化。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日本侵华的原因
材料1:“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
1927年6月日本东方会议会场
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
(3)有利时机:国共内战。
(4)国际环境:国际绥靖政策。
一、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华的原因
材料3:他们(日本关东军)认为1931年行动时机非常有利,因为中国正深深地陷入内部动荡和自然灾害的困境。中国共产党的威胁日趋严重,中央政府投入了一连串代价高昂的“围剿”。大运河、长江和淮河水灾肆虐,致使中部十个省份十四万人被淹死、二十五万人流离失所,更是雪上加霜。
——《中国近现代史》徐中约
材料4:西方列强受大萧条的沉重打击,忙于国内事务,无力阻止日本的侵略,而国际联盟(简称“国联”)也毫无力量进行干预。
——《中国近现代史》徐中约
(1)九·一八事变
一、局部抗战
①概况: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次日晨,日军占领沈阳。面对侵略,不抵抗,东北全境沦陷。
②意义: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2、日本侵华的史实
③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对日本侵华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国联提出国际共管方案,日本拒绝该方案并大规模侵略我国东北三省。
一、局部抗战
2、日本侵华的史实
材料5:“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6:“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 ——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
血腥屠杀
细菌试验
掠夺资源
推行奴化教育
制造无人区
掠夺资源
日军铁蹄下的东北
一、局部抗战
2、日本侵华的史实
伪满洲国军与伪皇帝溥仪
一、局部抗战
2、日本侵华的史实
(2)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3)伪满洲国: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一、局部抗战
2、日本侵华的史实
(4)华北事变: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5年华北事变
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
一、局部抗战
2、日本侵华的史实
(5)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国共由对峙逐步走向合作抗日。
(1)《八一宣言》: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作出组织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
(3)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中共在北平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一、局部抗战
3、中国军民的抵抗
张学良、杨虎城
(1)背景: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最主要矛盾。
(2)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3)结果:在中共等各方努力下、和平解决。
(4)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一、局部抗战
4、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
秦邦宪 叶剑英 周恩来
周恩来(穿飞行服者)处理好西安事变后返回延安
应张学良电邀,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博古)赴西安谈判
一、局部抗战
4、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抗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为早日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
随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邀请各派人士分批在庐山谈话,听取各派意见。
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洛川会议,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表明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合作探究: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1. 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3. 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
4.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 社会各界人士的推动。
项目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不同点 时间 1924-1927年 1937-1945年
形式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目标 打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打击日本帝国主义
相同点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知识拓展:两次国共合作
(1)表现
①南京大屠杀(1937.12)
②细菌部队(1938)
③“慰安妇”制度
(2)性质
违反人道主义与战争常规的政府犯罪行为。
军事罪行
1、对占领区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
1940.3,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政治罪行
汪精卫访问日本
1、对占领区
“以战养战”,野蛮掠夺资源
(1)垄断经济: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
(2)统制粮食:统制粮食为军用物资,普遍饥馑和死亡。
(3)强征苦力: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经济罪行
1、对占领区
日军从东北掠夺的物资 煤 二亿二千三百万吨
生铁 一千一百万吨
钢 五百八十万吨
木材 1.4亿立方米
粮食 12000万吨
1.“三光政策”:
烧光、杀光、抢光。
罪 行
2、对敌后抗日根据地
2.“治安强化运动”:
1941-1942年,在华北农村疯狂扫荡。
重庆大轰炸:
1938.2-1943.8,死者1万人以上。
3、对国统区
罪 行
材料:南方网讯据日本《朝日新闻》13日报道,日本执政的自民党江藤龟井派会长12日在自民党福井市支部大会上发表演讲时,再次否认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以及日本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的侵略历史。报道说,江藤在谈到日中和日韩历史问题时称,“说南京大屠杀有30万人被杀,这完全是捏造出来的谎言。”
思考:请你用充足的史实来反驳材料一中江藤所说的话。如果让你为日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去寻找证据,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史实: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居民及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途径:可以通过在网上搜集历史图片、通过采访一些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等方式或途径。
史料探究
两个时期
四大事变
局部抗战、全面抗战
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
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
三类暴行
对占领区、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国统区
知识梳理
课堂检测
1.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一份宣言提出,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该宣言发表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D.主张国共合作进行北伐
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的主张。面对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局面,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提出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1937年9月22日,中国国民党正式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选A项;B项与题意主旨不符,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时间不符,均排除。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A.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B.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D
【详解】
从题干“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看出这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故D符合题意;1928年张学良宣告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故A不符合题意;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也标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故B不符合题意;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宣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C不符合题意。
3.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时刻,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是为了
A.反击八国联军
B.推翻君主专制
C.打到北洋军阀
D.抗击日本侵略者
D
【详解】
根据“1937年卢沟桥事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是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故选D项;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1901年,排除A项;1937年中国早已经结束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已经表明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排除C项。
4.《八路军军歌》唱道“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其中“慷慨悲歌奔战场”指的是:
A.发表《八一宣言》,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
C.回击皖南事变,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
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
【详解】
据材料“《八路军军歌》……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路军的称号出现于1937年8月,当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八路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故D正确;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故A排除;卢沟桥七七事变之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故B排除;皖南事变与新四军有关,故C排除。
5.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A.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B.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A
【详解】
根据材料“民国二十九年”可知,这是1940年,涉及到的人物“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 毛泽东、朱德”,由此可以判断这是国共合作背景下的一次战役。根据材料“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役的百团大战,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选项A正确;选项B是武汉会战的影响,排除;台儿庄战役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排除C;选项D是淞沪会战的意义,排除。



同课章节目录